Solstice
在量產(chǎn)成瘋的現(xiàn)代世界中;在掐著各種精細計數(shù)器來算計分秒得失的當下,我們?nèi)耘f在尋找著與此背道而馳的內(nèi)心世界。
繼5月馬爹利藝術基金與今日美術館共同推出的第三屆“關注未來藝術英才”計劃獎項揭曉后,隨之而來的6月,又有四位不同領域風格迥異的藝術家來到在今日美術館舉行的“馬爹利非凡藝術人物”頒獎典禮。6月16日至6月30日,獲獎藝術家作品展覽將向公眾展出,令廣大藝術愛好者近距離感受大師佳作的魅力。頒獎盛典當晚,獲獎藝術家們不僅與到場來賓分享了他們獨具慧眼的創(chuàng)作理念,更闡述了他們對藝術的理解與堅持。
前衛(wèi)和唯美的雙重靈魂
出于對近年藝術領域“當代”的反思,油畫家毛焰避免了只看當代的狹隘和一廂情愿,他更重視身后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以他的油畫作品具備了前衛(wèi)和唯美的雙重性格,從而呈現(xiàn)出獨特的審美氣質,既有內(nèi)斂微妙的文藝氣質,又不乏對事件的陌生疏離。從小就被父親灌輸繪畫的理想,至今仍駐扎在他的生命中從未停止過,而繪畫的本身給予了他在每個階段無論是對自我還是作畫這件事上都有了非常好的認識與領悟。在與毛焰的交流中,始終能感受到他與繪畫之間的相互交流:“繪畫會引導自我,它告訴你的細微末節(jié),說來一點都不玄妙,但必須使自己到達一定的程度,于是很多東西就變得應運而生,不要多想,順從繪畫,不要與它背道而馳,不能斗爭,它就在那,抓住它,順著它的指引,就能抵達”。同時繪畫的這一習慣,經(jīng)由這么多年的變化,反過來賦予毛焰的獨特氣質,與自我認識,以及對生活所有東西的看法。毛焰思想中有著豐富的東方禪宗思想,努力使悖駁存在并融合于一體,這些源自他對繪畫語言的單一探索。由于擅長在創(chuàng)作中捕捉普通人的神性,他的肖像作品蒼茫飄渺,透明幽深,似乎勾勒出了每個模特的靈魂。加上他對古典主義的思考和改進,于是有了精致細膩、飄忽流轉的特殊視覺,其美學特性代表了中國寫實繪畫的新高度。
拒絕參照或者被參照的少數(shù)派視角
選擇離群索居,拒絕參照或者被參照的觀念藝術家汪建偉,在作品中強調(diào)劇場的偶然真實,哲學的即興思辨,和藝術的不可理喻。而“忠誠”二字則是他對自己的藝術思考方式的堅持,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保持著對自我的足夠信任。在充滿各種符號和隱喻的當代藝術領域,汪建偉用質樸來思考探索當下客觀存在性及這種存在背后的不確定,成為表現(xiàn)生命政治之外的少數(shù)派。曾經(jīng)為之多年的軍旅生涯使得他對群體、對運動、對所有集體行為有一個天生的反感。“每天按照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吃飯、穿衣、睡覺”,汪建偉如此說道:“然后它給予我的遺產(chǎn)便是:我永遠不要跟所有的人一樣,這就變成了我對權力有免疫力”?!拔乙恢毕胫牢也恢赖氖虑椤?,汪建偉不會一再使用相同的主題來營造自己風格的范例,而是隨機地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細節(jié)和靈感,不去美化或者丑化人類的當下或者歷史的社會狀態(tài),或許也會因此失去多數(shù)人的共鳴和觀賞的快感,只是提供了一種思考方法背后的哲學以及這樣一種敞開的當代藝術空間從而讓真正喜歡他作品的人,用自己的知識去接近它和打開它,但也正是這種質樸的純潔和簡約的深邃讓他在諸多當代藝術家中顯得特立獨行。
光影敘述美與優(yōu)雅
Patrick Demarchelier(帕特里克·德馬舍利耶)在20世紀60年代末,便同時開始為《ELLE》和《Marie Claire》等知名時尚雜志拍攝作品。他是戴安娜王妃生前最喜歡的攝影師,曾被戴安娜聘為個人攝影師,并因一組為戴安娜拍攝的肖像作而聞名于世。崇尚干凈自然,拒絕矯揉造作,拒絕修片的Patrick認為女人都是神圣的生命,不完美才是最美。而東方的美又是他個人非常中意的:東方人的皮膚特別好,東方人的女孩子平時的穿著打扮都非常讓人喜歡。東方人的美麗驚艷,是無需要復制西方女性的美,堅持自己的獨特就是展示最好的美。于他看來美是無處不在的,可能有些人很美,有的東西很美,有的地方很美,關鍵在于每個人怎么去看待,在于每個人怎么去怎么決定。當然每個人生命并不很長,但是在未來并不那么長,更重要的去享受每一天,然后去發(fā)現(xiàn)美。受其鐘愛的古典繪畫和經(jīng)典攝影作品的影響,Patrick在這40多年的職業(yè)生涯中,創(chuàng)作貢獻了太多擁有獨特想象力,而對光線和人體線條極高的把握度則受到世界頂級時尚刊物的認可,他也提到現(xiàn)在的攝影技術與科技令人驚嘆,可以讓每個人都能成為攝影師。攝影不再只是攝影師去做的事情,而是每個人都可以去多做的事情,這是個人獨屬的一種表達方式也是探尋一種生活樂趣,分享自己覺得美好的角度或人物傳達給自己的朋友。
形式美學凝結生活的細碎
洪浩一直尋找著與現(xiàn)實世界的構成關系,他的結論是就勢而生發(fā)。作品中以其特有的形象化手法解析著消費社會,同時結合公眾媒介的代表符號協(xié)調(diào)了文明之間的沖突,將當下的社會形態(tài)形式化。運用一種觀察,對于維系我們生存生活一些物質的觀察,這是洪浩創(chuàng)作時的切入點。通過這個物質和我們生存的關系是什么的這個角度出發(fā),會不停的接觸到觀察時遇見到的不同物質。我們每天需要很多物品,因為它跟我們的生活生命是息息相關的。平時我們看待它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更多的是以滿足某種需求或者是價值概念,但在洪浩的許多作品中會發(fā)現(xiàn)很多可能平時我們經(jīng)常使用但卻有沒注意的物質,引發(fā)出:“怎么還有這樣一種形態(tài)的”思考,實際上這些物質始終都是與我們發(fā)生著聯(lián)系。在近年的作品上,洪浩執(zhí)于“去物質化”的努力,并強調(diào)物與物之間的空間關系,導致對物質表面人為的價值內(nèi)容被有意識地省略,呈現(xiàn)出一種返璞歸真的原物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