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芳
人際關系的處理既簡單又復雜,很難做到面面俱到,但是只要心誠意堅必定能在人際關系中穩(wěn)定的存在著,“經(jīng)營不需要很多學問,但需要機靈變通、殷勤好客、言談中肯、和顏悅色、服務周到、吃苦耐勞?!?/p>
失望和失落——這是許多少女 初次踏入社交生活后的感覺
一位少女在給一位心理學者的信中傾訴了女孩子們的苦惱:“在情感交往中,總是那樣吃力,那般沉重,全無瀟灑超脫的美好境界,仿佛四面處敵,八方設防,非要硬生一個心眼不可,自己那種渴求友愛的純情往往被那種世故、那種虛假、那種欺詐無情踐踏撕碎了,人世間太淡漠了。尋求真情太難了。”
更多的少女卻有一種隱隱的失落感,一方面交往意識在增強,另一方面則發(fā)覺原來的那種友誼的自我牢固感覺淡化了,過去那些情投意合的摯友們現(xiàn)在開始表現(xiàn)出不應有的疏遠,大伙之間失去了以往的那種親近、默契。對此少女們迷惑不解,甚感失落,為自己所刻意追求的東西輕易失去而又不知其所以然而難受。
原因何在呢?大凡產(chǎn)生失望和失落感的少女之所以在社交中舉步艱難,除了社交經(jīng)驗、技巧、方式上的缺陷外,還有幾種不良的心理隱患影響了少女們正常的社交生活。
尋根——影響少女正常社交生活的心理隱患
隱患之一:角色固著
一位少女常抱怨自己不能被人理解、缺少知音、倍覺孤獨。原來她在家庭中,總認為父母文化水平低,充滿市儈味,沒有共同語言,自己常以“白雪公主”自居,不屑于和“低層次”合流;在學校與同學相處,她卻又處處使性子,事事不饒人,動輒為小事而賭氣。結果,父母怨她,敬而遠之,同伴嫌她,厭而避之。盡管她吃力地緩和關系,主動與人親近,但常又使剛融洽的感情潰于一旦。
她的弱處在于心理上存在著角色固著的障礙,缺乏靈活變通角色形象的意識。這種角色固著的心理障礙在多數(shù)少女身上存在,克服這類障礙的方法是因人、因時、因地、因事來調節(jié)角色類別,改變角色行為,督責自己做個多重角色的扮演者。
隱患之二:泛親近癥
這是少女們最易忽視的心理隱患。
不少少女以為,真正的友情是超越任何條件的,真正的朋友一定是不分彼此的。這種觀念支配了社交心理,導致了“泛親近癥”。
“泛親近癥”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逾越親近度,強施于主觀愿望和行為與人的心理現(xiàn)象,它的特征是無視對方而要求自己被接受。處于控制的中心。例如,不經(jīng)朋友許可擅自動用東西,不加愛惜;又如對朋友間的某些約會或相托之事,常常違約或中途變卦;或無端占用朋友的時間,泛交“朋友”,并大肆渲染以在朋友面前眩耀等等。久而久之,不少少女于不知不覺中失去了友情和朋友。
若想克服這個障礙,應遵循幾個社交原則:像珍惜友情一樣珍惜朋友的物品;遵時守約,一諾千金;像對待生命一樣維護朋友間的信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之欲,勿施強求。這樣,你才能獲得朋友間的純情友愛。
隱患之三:過慮多疑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句話已成為不少少女指導社交的至理名言?!疤幪幍瞄L一個心眼”則表達了少女如臨薄冰般探步于社交場的心態(tài)。持有適度的戒備心理,在交往過程中是完全必要的,它有助于少女少受些意外的傷害。
但是,不少少女在社交中感覺沉重,時時存有太強的戒心,對于每個交際對象的觀察分析大抵陷入一個模式:拘緊冷淡、重重設疑、隱蔽感情、放大挑剔。常有少女對交際對象的舉手投足、言談音容進行大肆評判,抓住某一疵點疑神疑鬼;還有的少女對自己的朋友、同學同事的某些隨意言行費力地去揣摸,硬充一個角色去體驗其中不該有的酸甜苦澀;有的少女始終在人言輿論氛圍中選擇交際對象,不斷變換朋友,缺少應有的自主能力。這些少女并未感覺到交際活動的輕松愉快,相反總是在一種自我折磨的心境中與人相處,最終難覓知己。
過慮和多疑,是一種病態(tài)的心理活動,它反映了少女對社交缺乏自信心,這無疑使少女在自己與他人之間豎起了一道屏障。這種疑慮重重、對他人的不信任是不可能發(fā)展良好的人際關系的。交往不是一次選擇一次完成的過程,企圖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求得知已、“一見如故”式的友情實際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心理學家比較推崇美國人那種外松內(nèi)緊的交往性格,這啟示少女們在交往中既要慎重又要避免過慮懷疑心理,輕松地參與交際,在較寬的社交面中選擇知音。
隱患之四:疲勞恐懼
有的少女由于對社交缺乏自信,疑慮重重而產(chǎn)生疲勞恐懼心理。通常聽到少女們說:“現(xiàn)在找不到真正的朋友”、“社會太復雜,不如獨自安靜”、“和人們打交道,真沒意思”,便是這種心理的真實流露,表現(xiàn)出這種年齡不該有的經(jīng)驗老化。
一位心理學者在回答少女的社交咨詢信中提出了如何克服疲勞恐懼心理的原則和方法,她認為:一是要克服自卑感和急躁情緒。把參與社交看作是一種自我體驗、培養(yǎng)能力、陶冶性情的美好享受,不必偏頗地估計自己,也不必不切實際地期待對方和急于求成;二是要善于承受挫折和忍受孤獨。沒有波折的交往是平淡無趣的,暫時的孤獨更利于反省經(jīng)驗,它們都在鍛煉著自己的能力和素質,不要一遭挫折和孤獨就逃避;三是增強性格的獨立性和參與的彈性力度。
隱患之五:消極干涉
常常會看見一群少女在一塊嘰嘰喳喳地議論著某人的“軼事趣聞”,常常也聽見少女們在斗嘴時相互指責對方在“背后搗鬼”、“暗地使絆”。一些少女怎么也不明白朋友們會一下子遠離了自己。分析原因,會發(fā)現(xiàn)她們患了干涉癖,在心理學上稱為“消極干涉”,這種心理的特征是總有一種打聽、傳播、干預他人秘密和私事的欲望,若不傾瀉這種欲望內(nèi)心會煩惱焦急。在這種心理支配下會產(chǎn)生干涉他人私事,探聽別人隱密,傳播別人的小道消息和熱衷于刨根究底以獲得心理滿足的行為。
這種消極干涉心理與精神空虛、自我封閉心理有關,愈是百無聊賴、無所事事,愈是封閉自己思想,戒備猜忌他人,就愈是愛干涉他人來獲得心理平衡,這是種病態(tài)心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在人際交往中有一塊感情的“自留地”,它不僅表現(xiàn)在生活上,而且還表現(xiàn)在心理上,一旦它被人侵犯,會使被侵犯者產(chǎn)生憤怒不快,必然導致行為上的反抗,在人際關系上則會導致感情破裂、自然疏遠,尤其隨著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展,人的內(nèi)心世界愈加豐富多采,自我防護意識亦更強烈,對“干涉癖”患者也就更厭惡。
克服“干涉癖”的辦法很簡單,一是提高自己的文明素質,從事有益于社會的活動,投入到豐富的精神生活和緊張的學習之中;二是努力改善周圍的輿論環(huán)境,避開打聽、傳播、談論他人隱私的場合,做到耳凈眼清;三是變消極干涉為尊重人、幫助人,在一種凈化或污染較少的心態(tài)中與人交往。
總之,我們期望每位少女都能正確處理好自己與周圍的人際關系,在社交中獲得友誼,獲得真情!
(編輯 孫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