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軍
提要:古代君子有四雅:斗香、品茗、插花、掛畫,其中以對香品的熟練掌握為才藝之首。香,靈動高貴而又樸實無華,玄妙深邃而又平易近人。中國香文化是一個古老而全新的命題
迷人的芳香,起源自生物生存繁衍的需要,飄散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它既能安神開竅,又可祛病療疾;既能悠然于書齋琴房,又可縹緲于廟宇神壇。它被賦予了神性與美感。古往今來,香已經逐漸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味道。
植物的初衷
對于植物本身而言,芳香的花朵是引誘昆蟲的有力手段。蟲媒花為了吸引昆蟲傳粉,逐漸演變出了色、香、蜜三大法寶。當然,這些性狀勢必消耗植物的大量營養(yǎng)。植物為了節(jié)約養(yǎng)分,提高效率,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這便印證了俗話說的“香花不艷,艷花不香”。調查表明,白花和淡黃花的香氣最濃,其次是紫花、黃花,淺藍花的香味最淡。但也有例外,比如白芍藥就不如紫玫瑰香,因為花香的濃淡又與花的品種有關。一般來說,天氣晴朗、溫度升高的時候,花瓣中芳香油揮發(fā)得比較快,飄得也比較遠,所以香味會濃一些。但如夜來香、晚香玉這樣在夜晚開放的花,由于空氣濕度越大,花瓣的氣孔就張得越大,芳香油也揮發(fā)得越多,所以它們晚上散發(fā)出的香氣要比白天更純、更濃。它們之所以形成這樣的“性情”,是因為給它們傳粉的昆蟲是在夜間活動的蛾類。而植物果實或種子的香氣正是為了吸引鳥類或者其他動物來取食,幫助植物把后代帶到更遠的地方以利繁衍。
有些植物,不只是花朵,全株都散發(fā)著某種味道,如艾蒿、薄菏等。這些植物的芳香氣味大多是出于對自身的保護,用于祛殺敵害。與動物主動躲避或捕食不同,植物對病蟲害的防御機制主要是化學方法。植物揮發(fā)性物質,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精油”,有一定的生態(tài)功能。當植物遭遇昆蟲取食、機械損傷、化學因子和病原菌侵染,均能造成某些揮發(fā)性組分的大量釋放。很多芳香植物的氣味,其他生物是不適應的,甚至是厭惡的,加上一些芳香油本身具有的毒性和苦辣味道,會很好地保護植物自身不被植食性動物采食。比如一種叫“到手香”(又名碰碰香)的植物,平時聞不到什么香味,但只要用手輕輕觸碰,它就會散發(fā)出蘋果般的清香。而蚊蟲聞到了這種味道之后,恨不得立刻逃之夭夭。由此看來,這種聰明的植物平時懂得養(yǎng)精蓄銳,等有了敵害才使用自己的“武器”,讓我們不由贊嘆進化的精妙!還有我們熟悉的蔥、蒜等,散發(fā)出的味道也讓蟲子惟恐避之不及。因此,在農業(yè)上,如果把它們和其他作物間種在一起,就等于“種下”了天然農藥。
吸引對自己有利的“助手”,驅趕對自己有害的“敵人”,植物的味道功不可沒。而這些可以吸引、殺菌和驅蟲的香氣正是人類利用芳香植物的基礎。
香之功用
在古代,不管是中國還是西方,芳香植物大多都被當作藥材使用。芳香療法在最古老的文明中早有記載,至今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普遍認為芳香療法起源于埃及。據說在公元前1555年左右,有一種紙莎草藥能治療所有的疾病,當時的使用方法類似于當今的芳香和草藥治療法。古埃及人在沐浴后用芳香油進行按摩,起到保護肌膚的作用。古希臘人使用芳香油進行治病和化妝。當時一位古希臘醫(yī)生寫了一本關于中草藥的書,這本書至少在一千二百多年里一直是西方世界的藥物標準參考書。書中所提到的許多治療方法,在當今的芳香療法中仍在使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收入的香藥有127種,它們的藥性比較溫和,具有較強的香感和較佳的治療效果。
不論是在制作木乃伊中使用的沒藥、桂皮還是中國古代貴族棺槨采用的樟、松、柏、桐等木材,還有陪葬的香囊、香瓶,都是利用了芳香植物的防腐功能,使亡人盡可能久遠地保存而免遭腐朽,這讓芳香植物更增添了神秘與貴重。
古人認為,燃燒裊裊香煙,可以上通蒼穹,下怡性情,除病消災。因此,香在大多數的宗教和祭祀活動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供品與用品。正如宋洪芻《香譜》總結道:“(香)可以奉神明,可以達蠲潔。三代禋祀,首惟馨之薦?!倍?,焚香時散發(fā)出的令人陶醉的甜膏香氣能引發(fā)一種特殊的氣氛。古埃及人在太陽升起的時候燃燒乳香樹脂,以祭祀太陽神;傍晚的時候燃燒沒藥樹脂,以祭供月亮神。由于香的特征和功用,香被賦予了可以保佑護身和與天上的神靈對話的屬性。今天,我們走進佛堂,仍要燒香來敬佛、祈求保佑。
在民間,香的這種含義也體現在諸多的節(jié)日和習俗中。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人們認為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人們或佩帶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稱為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清代,北京重陽節(jié)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在端午節(jié),有門前插上菖蒲、艾葉的習俗,也是取它們能夠防蟲消病的作用。
香之吸引
當我們聞到香氣,渾身會有說不出的愉悅,而香的不可名狀,又讓人引起無窮的遐想。這種美好的感覺讓香這個名詞有了形容詞的含義。一切有吸引力的、美好的、受歡迎的東西都可被稱為“香”。于是,香料除了實際功能之外,還是一個優(yōu)雅的審美對象。
從現有的史料可知,中國對香料植物的利用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開始了。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氣候溫涼,不太適宜香料植物的生長,所以春秋時期所使用的香木香草種類還不多,主要有蘭(澤蘭,并非春蘭)、蕙(蕙蘭)、椒(花椒)、桂、蕭(艾蒿)、郁(郁金)、芷(白芷)、茅(香茅)等。那時對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豐富,不僅有焚燒(艾蒿),佩帶(蘭),還有煮湯(蘭、蕙),熬膏(蘭膏),并以香料(郁金)入酒。那時的人們不僅對這些香木香草取之用之,而且歌之詠之,托之寓之。如屈原《離騷》中就有很多精彩的詠嘆:“扈江離與辟燕兮,紉秋蘭以為佩”,“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香草被喻為高尚的化身,美好性情的代名詞。
我國古代,品香與斗茶、插花、掛畫并稱,為上流社會優(yōu)雅生活中怡情養(yǎng)性的“四般閑事”。漢代用香熏烤衣被是宮中的定制,并且有專門用香熏烤衣被的曝衣樓,衣服熏過,香氣還在,穿在身上,生活很有質量。然而,衣服熏得很香,香隨人行,古人竟然還覺得不夠滿意,還要在床帳中甚至在被衾中燃香,以達到衾褥間始終香氛四溢的最佳效果。能工巧匠們專門發(fā)明了一種可以置放在被下的小香球,著名的法門寺地宮就出土了兩件涂金鏤花的銀香球。
唐宋的時候,歌舞表演一定要鋪一個地毯。跳得很熱烈的舞蹈,地毯就會皺于是唐代地毯四角被壓上香爐,香爐里是燃香的,慢慢往外揮香。醉人的香氣和著妖嬈的舞姿,可以想見那是怎樣奢華的享樂。
香這樣美好,使美女與之結下不解之緣:女子的面頰稱為“香腮”,女子的鬢發(fā)稱為“香云”,女子的年齡稱為“芳齡”,女子的名字稱為“芳名”,女子的青春年華稱為“芳年”,女子的心境稱為“芳心”,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說到美女與香,我們腦中立刻鏈接的詞匯便是玫瑰與愛情。傳說玫瑰精油最早發(fā)現于波斯,當年一位波斯國王迎娶一位公主,為了表達他對公主深切而熱烈的愛,他下令在婚宴上沿著花園開鑿一條運河,采集了上萬朵嬌艷的玫瑰,摘下花瓣灑滿運河。于是運河成為一條香氣四溢、色彩瑰麗的玫瑰河,整個婚宴現場被玫瑰的迷人香氣所包圍,令來賓都驚嘆不已,更令公主芳心大動,嬌媚的笑容勝過綻放的玫瑰。后來,在太陽強熱的照射下,他們竟然發(fā)現河水中產生一層油,不但香氣濃郁迷人,更有保濕美容的效果,因此發(fā)現了珍貴的玫瑰精油。玫瑰絕佳的保養(yǎng)效果成為美麗和愛情的象征。
傳說逐漸遠去,那一縷氤氳的暗香卻彌漫開來,并且演繹得愈發(fā)熱烈。無論是“香墨彎彎畫”的古典仕女,還是現代香霧環(huán)繞的摩登女郎,香始終繚繞著人們,見證著別樣的傳奇與真實。生活在芳香帶給我們的吸引與保護中,回望植物本身,我們沒有理由不感謝大自然,不感恩美麗的芳香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