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同彬簡歷 生于1981年,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國當代文化文學思潮、當代詩歌。已發(fā)表論文及各類評論文字近百篇。2006年起先后被聘請擔任江蘇省作家協會《揚子江》評論編輯部主任、“柔剛詩歌獎”評委及秘書長;2011年起主持《青春》雜志“青春熱評”,2012年起參與北京師范大學、網易讀書頻道、《南方日報》共同舉辦的“中國文學現場”活動。2012年獲聘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兼職研究員(2012-2013),2011、2012年先后兩次獲得“長江杯”江蘇文學評論獎三等獎,2012年獲第二屆江蘇省文藝評論獎優(yōu)秀獎。
執(zhí)行主編:張慶國
本期要點 青年批評家何同彬對中國當下學院文學教育現狀的批評,像一記重拳,直擊教育體制所形成的弊端,十分發(fā)人深思。青年詩人陽子以其“深婉的詩歌話語方式”向我們呈現出了一個女性“對死亡意識的細微洞察”,讓人體味到一股“彌漫不已的黑色氣息”。王仁瑞作為鄒家拳弟子,講述了其恩師鄒若衡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一些事情,可以讓我們了解一些鄒家拳創(chuàng)始人鄒若衡的情況。
窸窸窣窣
○小說家
特約主持施戰(zhàn)軍
主持人語:在80后批評家中選擇何同彬,對我來說是一件愉快甚至得意的事。高攀一點說,他的學術興趣和背景和我有點相像:從現代文學研究過來,轉而做當代以及文學現場的觀察,一切論析都在整體視域之中展開;興趣較廣,不愿定型于一格;重藝術成色而又特別敏感于關聯性質素的分析;愛文學愛學術更愛在遙遠又親切的理想——因而有所陶醉,有時還真是有點克制不住義憤填膺。
當然,何同彬顯然有他自己的批評氣質,冷靜和熱切都在他鮮明的表述里,仿佛五四一代學人,從個人的一隅,廣角放射,文運心路之憂、家國天下之慮,形成他批評鋒芒的光譜。這份剔除了學術游戲的莊重擔當,令人欽佩。
鄒若衡晚年像
特邀主持 霍俊明
詩手冊
陽子的詩
襲擊所剩下的……
飛吧,飛……
快樂
獨幕劇
一定是果漿似的空氣
我有意驚動一小片柔軟的想法
只有一只貓發(fā)現了
如果我走向你
我的禮物是很慌張的夢
一切不是真的
當光不再折射任何人的遭遇
捕捉生活就像是復制品
你想讓我把另一朵花放在哪兒
月亮
碎片
陽子訪談
忘記,就是為了更深的記憶
霍俊明評論
當一只貓在舊鎮(zhèn)的屋頂上轉身
——讀陽子的詩
陽子簡歷 女,1974年7月生于福建省漳州市。1993年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大型詩叢刊《詩》副主編,致力于新死亡詩派詩學的研究與建設。參與策劃、組織“首屆八閩民間詩會”、“新死亡詩派20年暨中國先鋒詩歌十大流派研討會”、“南方詩會”等大型詩歌活動。出版詩集《語言教育》《自言自語》《獨幕劇》等。
滇池/2013/08 DIANCHI LITERARY MONTHLY
梁雪波:最近集中閱讀了你的文章,一個深刻的印象是,在這些話語刀鋒奮力切割的文本中,站立著一個牛虻式的批評者的形象,這與你日常生活中的溫良無害構成較大的反差;而在批評的鋒芒背后,能夠隱約觸摸到一個年輕學人精神成長的痛楚。這些悖反的表現是否與你的個人生活經歷有關?
何同彬:雪波,你的這種提問方式讓我想起了“藝術人生”的朱軍,呵呵,不過你對我批評風格及其蘊含的內在的“痛楚”的概括我還是認同的,至于是否和我的生活經歷有關,我不太確切。我的生活經歷和任何一個同齡人沒有本質上的差異和區(qū)別,都不過是如魯迅所說的“昏天黑地在社會上轉”,轉來轉去就轉出了難得的清醒,也轉出了難得的糊涂,而清醒與糊涂之間的糾葛也就是你所謂的“痛楚”。這一痛楚不是我獨有的,我與你、與很多青年人、與偉大的“祖國”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