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堯熙 周可 朱慧憬
原編者按:云不在空氣里,云在由數據、軟件、服務構成的世界里。
在那個世界,我們索求之物以我們?yōu)橹行?,無時不在又無所不在,遠在天邊又近在手邊,不求擁有又應有盡有。按《經濟學人》的說法,人類正處于第三次工業(yè)革命的前夜。其核心內容是云計算、3D打印、工業(yè)機器人、網絡協(xié)作化生產服務。
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終端為云時代的到來提供了前提,軟件開發(fā)和應用服務為云時代的成熟輸送著營養(yǎng)。一旦網絡與生活形態(tài)無縫鏈接,商業(yè)模式、工作方式、知識傳播和生活方式將隨之一新。
一次破壞性的重建
去年6月,《經濟學人》推出了名為“第三次工業(yè)革命”的封面專題;同月,未來學者杰里米·里夫金的新作《第三次工業(yè)革命》中文版面世。它們都表達了同一個意思:以前工業(yè)革命的核心技術是中心化,但隨著互聯網的成熟,分散式的工業(yè)生產成為可能,而且這種生產方式更有效率,不管你準備好沒有,新一輪的工業(yè)革命已經不期而至。
所有的工業(yè)革命都是一次破壞性的重建,棉紡廠的興起淘汰了手動縫紉機,T型車讓鐵匠失業(yè),蒸汽機催化了火車的誕生,讓馬車淪為情調式的觀光工具。里夫金展望說,在未來的工廠里,你再也看不到穿著骯臟衣服的工人,一切都會整潔無比??菰?、重復的工作將完全由機器完成,工廠里會變得人跡罕見,大部分人的工作將在辦公室里完成。讓這一切能夠得以實現的元素就是云計算、3D打印、工業(yè)機器人、網絡協(xié)作化生產服務,它們是第三次工業(yè)革命的核心內容,有能力塑造新的社會面貌。
很多改變實時在發(fā)生:美國威斯康星州的大學生已經用3D打印機制作出了可以飛行四小時的迷你飛機;新式自行車也不再需要使用大量的鋼材原料,而代之以更輕便耐用的碳纖維;維基百科網站在全世界有成千上萬的高級編輯,他們把知識碎片化,用協(xié)作的方式改變了人類獲取知識的渠道。
印刷業(yè)帶來了書籍的普及,它與蒸汽機一起帶來了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在20世紀第一個十年里,電信技術與內燃機的結合引發(fā)了第二次工業(yè)革命?,F在,互聯網與可再生能源的融合將把人類社會帶入第三次工業(yè)革命。我們已經處在它的前夜。
云計算悄悄地
走進公眾生活
從2006年谷歌提出云計算到今天,七年過去了,云計算悄悄地走進公眾生活。
新工業(yè)革命將徹底改變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新的商業(yè)模式、新的公司、新的公司人都將應運而生。移動互聯網、智能終端、云計算,它們曾經是概念,現在都已經成為事實。你已經在看云電視,學會了使用各種網盤存儲資料,通過iCloud,你的所有蘋果設備都能實現無縫對接。
在2006年產生“云計算”概念后,業(yè)界對其定義不下十種。微軟將云計算定義為“云+端”和“軟件+服務”,而亞馬遜則將云計算限制于通過網絡訪問的存儲、計算機處理、信息排隊和數據庫管理系統(tǒng)接入式服務。除此之外,谷歌、雅虎、阿里巴巴、網易、360等都推出了自己的云計算服務。
但對普通人而言,一些改變是即將發(fā)生和正在發(fā)生的:上班族只要有公司部署的“桌面云”系統(tǒng),他們就能在家里登錄辦公系統(tǒng),隨時調取工作資料。在這種模式下,電腦CPU的利用率由原來的10%提高到60%,相關數據由服務器存儲,只需做好服務器加密,就不必在每一臺電腦上都安裝加密、殺毒等一大堆功能軟件。
你還可以期待,在不久以后,互聯網社區(qū)和電信服務實現融合,用手機號碼登錄后,不僅可以通過網頁打電話,還可以在自己的空間里上傳照片,分享心情,實現手機、電腦的無縫溝通。這些技術都已經成真,它的普及只是時間問題。
未來的知識也在云端。繼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合作開辦網絡公開課之后,斯坦福大學與密歇根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合作,開設專門公司提供網絡免費教學資源。這個項目整合了最好的師資,學生不需要到校上課,即可以在線上提問,不同學校的學生還可以申請修學分。在云計算的輔助下,教育也進入了2.0時代。
云計算不是毫無代價的免費品,它需要催生新的盈利模式,才能成為可持續(xù)的創(chuàng)新。云計算早就開始變現,通過向用戶出租自己富裕的存儲服務器、帶寬、CPU等資源。亞馬遜與云計算相關的業(yè)務收入已超過一億美元,這些用戶最初是一些個人開發(fā)者、程序員,后來是一些小企業(yè),再后來是一些中型企業(yè)。當大企業(yè)參與其中,商業(yè)世界就會呈現新的面貌。阿里軟件“云戰(zhàn)略”提供適合中國用戶的各種電子商務服務,這在IBM、谷歌、微軟等其他云計算廠商那里是得不到的。這無疑會促使更多人加入到“創(chuàng)客”的隊伍中。目前,全球有超過1000個可以分享生產設備的“創(chuàng)客空間”,有數千個“創(chuàng)客”項目在全新的融資平臺“眾投”網站上募集資金,2012年的募資規(guī)模已達到三億美元。
云平臺將改變
財富分配的方式
現在大部分人都走到了一個無處不網、無時不網,人人上網、時時在線的時代。有電的地方就有互聯網,有互聯網的地方就有云計算,這并不新奇。
不過云計算既然寓意著工業(yè)革命,那么它不僅會影響產品的制造過程,還會進而影響到產地。對中國而言,這是個更迫切的問題。勞動力成本上揚,人口紅利消失,都意味著制造大國會逐漸淡出歷史舞臺。售價499美元的第一代iPad,其中的勞動成本只占33美元,中國企業(yè)并不能完全得到這筆錢。富士康每組裝一臺iPad,只能從中獲得八美元。即便這區(qū)區(qū)八美元也不是長久的利潤,大公司未來會將生產部門逐漸搬回本國,以便更貼近客戶。隨著云計算的發(fā)展,設計者與生產者同在一處也將更加方便。云計算和3D打印機一起,會讓勞動力變得過剩。
大企業(yè)創(chuàng)造云平臺,也能改變財富分配的方式。電子商務是生活方式中繞不過的一環(huán)。淘寶網作為平臺型產品,為大量商家提供了進行商品交易的工具。由于商業(yè)行為是由商家自己完成的,所創(chuàng)造的財富歸商家所有,因此,淘寶網通過對信息財富的處理,改變了物質財富的分配模式。在未來,云計算將建立比淘寶網更加有效、規(guī)模更大的平臺型產品,這個平臺將按照地理位置和行業(yè)類型,為不同區(qū)域的人群提供服務工具。比如,在村級區(qū)域提供醫(yī)療、教育、商務、生產加工、旅游等服務工具,這些工具由村里的不同人管理使用,類似淘寶店鋪的形式。
這種形式的云計算產品從技術的角度控制了財富的分配模式,讓更多的人有機會獲得財富。就像《經濟學人》的編輯保羅·麥基里預言的那樣,在云時代,“你可以在家里就擁有一個小家庭工廠,甚至一間大公司”。云上的錢就在那里,而讓它落地的方法在你手里。
像云一樣自由
“云生活”顯然不是一個簡單的云計算概念那么簡單。
啟蒙時代的萊辛曾定義“所謂自由就是想去哪里就去哪里”。這是對自由本質的最樸素的表達,說白了,就是云的狀態(tài)。追溯到這種“自由”狀態(tài),首先聯想到的就是中世紀某些特定人群——無羈的騎士、云游的信徒。
繼工業(yè)革命之后,人類在時間和空間上所受的制約日益在減少。比如,工作可以不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狀態(tài),自由支配時間;以前幾千公里距離,必須靠騎馬一步步走過去,當你擁有了工業(yè)時代的交通工具,空間距離被壓縮了,日行千里不是問題。
可以說,從農耕文明到工業(yè)文明,人類完成了生產和生活方式的第一次“云的飛躍”。
互聯網革命帶來人類全新的文明和生態(tài),意味著物質對人類的行為束縛日趨削弱。我們不是要簡單地放棄物質生活來獲得自由,而是要讓物質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在物質形態(tài)變化中,產生一種新的機制,實現更多自由。
在云計算的技術框架里,你創(chuàng)造的財富依舊存在,但是你不用依賴它,它也不能束縛你。一種新的物質形態(tài)讓你獲取更多所謂云的體驗工具和途徑——從文化到生活,這是一次全新的自由體驗。
(摘自《新周刊》第3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