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清
棗尺蠖(又名棗步曲)屬鱗翅目尺蛾科,是棗樹的主要害蟲之一。幼蟲危害棗葉、棗吊、幼芽等,在滄州小棗產(chǎn)區(qū)發(fā)生嚴(yán)重,能造成棗樹減產(chǎn)或絕產(chǎn)。
1 發(fā)生規(guī)律
棗尺蠖的生活習(xí)性為1年發(fā)生1代,以蛹在樹下土內(nèi)3~10厘米處越冬,多集中于距樹干1米左右處,3月下旬至4月中旬為蛹羽化期,雄蛾羽化期潛伏于樹干上,等待雌蛾上樹交尾。雌蛾羽化后則潛伏于樹根雜草處,天黑時爬上樹與雄蛾交尾。交尾后第2天即可產(chǎn)卵,卵常產(chǎn)于樹干粗皮裂縫處及雜草中。卵期10~25天,4月下旬幼蟲開始孵化,5月上旬為孵化盛期。此期正是棗樹萌芽期,故棗芽長出后即被吃光,危害嚴(yán)重期為5月中下旬,幼蟲危害期25天,5月下旬幼蟲開始入土化蛹越冬,6月上旬為入土盛期。
2 癥狀
初孵幼蟲危害嫩芽,常稱“頂門吃”,并且吐絲纏繞,阻礙樹葉伸展,嚴(yán)重時可將樹葉全部吃光,將棗樹啃成光桿。
3 防治技術(shù)
可采取5道防線防治,即在樹干基部周圍330米范圍的地面上采用一綁、二堆、三挖、四撒、五涂等5項防治措施。3月15—20日完成前3道防線。一綁:在緊貼樹干基部距地面5~10厘米處綁1條8~10厘米的塑料布,接口用塑料膠粘合或用小鞋釘釘緊,使雌蛾不能上樹;二堆:在塑料袋下,堆筑圓錐形土堆,土堆表面要拍實、光滑,上緣要埋住塑料布1.5厘米,使塑料布更加牢固,無縫可入;三挖:在土堆周圍挖寬深各10厘米的小溝,溝壁直而光滑,使爬不上的雌蛾集中跌落在溝里;以上3道防線要求在驚蟄前完成。成蟲出土后再進(jìn)行第4、5道防線,即四撒:春分成蟲出土后,在小溝內(nèi)和土堆上撒施3%辛硫磷粉或2.5%敵百蟲粉,或35%甲基硫環(huán)磷毒土(藥土比例為1∶10),以殺死小溝內(nèi)和土堆上的雌蛾;五涂:少數(shù)產(chǎn)在土塊石塊縫隙下的卵粒,約于棗芽萌動期開始孵化上樹危害,在幼蟲上樹前,要在塑料布上緣1.5厘米處涂1圈粘殺幼蟲的藥膏(藥膏用黃油10份,機油5份,40%的毒死蜱或其他有觸殺作用的有機磷1份混勻制成),藥效可維持40~50天。未能及時用5道防線防治的棗區(qū),可采用藥劑防治,在幼蟲大多處在3齡以前,向樹冠噴5%高效順反氯氰菊酯1000倍液,或25%滅幼脲Ⅲ號1500倍液,或0.5%綠寶威1000~1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