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和洪
【摘 要】 加強高層建筑結構轉換層的結構設計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作者結合多年來的工作經(jīng)驗,對高層建筑結構轉換層的結構設計進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 高層建筑;轉換層;結構設計
1 高層建筑結構轉換層的特點
為保證轉換結構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致使結構構件的截面尺寸不可避免地高而大。結構中由于設置了轉換層,沿建筑物高度方向剛度的均勻性會受到很大的破壞,力的傳遞途徑有大的改變,為豎向不規(guī)則結構,這決定了轉換層結構不能以通常結構來進行分析和設計。
2 轉換層的結構布置
底部帶轉換層的建筑結構,轉換層上部的部分豎向構件不能直接連續(xù)貫通落地,因此,必須設置安全可靠的轉換構件。按現(xiàn)有的工程經(jīng)驗和研究結果,轉換構件可采用轉換大梁、析架、空腹析架、斜撐、箱形結構以及厚板等形式。由于轉換厚板在地震區(qū)使用經(jīng)驗較少,可在非地震區(qū)和6度抗震設計時采用,對于大空間地下室,因周圍有約束作用,地震反應小于地面以上的框支結構,故7度,8度抗震設計時的地下室可采用厚板轉換層。
落地剪力墻和框支柱的布置對于防止轉換層下部結構在地震中倒塌將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規(guī)規(guī)定了幾條重要原則:帶轉換層的筒體結構的內(nèi)筒應全部上、下貫通落地并按剛度要求增加墻厚;框支剪力墻結構要有足夠的剪力墻上、下貫通落地并按剛度比要求增加墻厚;長矩形平面的框支剪力墻結構,抗震設計時,其落地剪力墻的間距按原規(guī)程適當加嚴,比原規(guī)程增加了限制落地柱周圍的樓板不應錯層的規(guī)定。
這幾點的原則是防止轉換層下部結構破壞的基本要求,特別是對于抗震設計的結構,要求更加嚴格。遵守這些原則就可控制剛度突變,減少內(nèi)力傳遞的突變程度,縮短轉換層上、下結構內(nèi)力傳遞途徑,保證轉換層樓蓋有足夠的剛度以傳遞不同抗側力結構之間的剪力,防止框支柱因樓蓋錯層發(fā)生破壞。
框支剪力墻轉換梁上一層墻體內(nèi)不宜設邊門洞、中柱上方不宜設門洞。試驗研究和計算分析說明,這些門洞使框支梁的剪力大幅度增加,邊門洞小墻肢應力集中,很容易破壞。此外,落地剪力墻和筒體的洞口宜在墻體的中部,以便使落地剪力墻各墻肢受力(剪力、彎矩、軸力)比較均勻。
3 轉換層高層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
帶轉換層的高層建筑結構中,由于設置了轉換層,沿建筑物高度方向剛度的均勻性受到很大的破壞,轉換層結構豎向承載力構件不連續(xù)和墻、柱截面的突變,導致傳力路線曲折、變形集中和應力集中,因此轉換結構的抗震性能較差??拐鹪O計時,高位轉換對結構受力十分不利。計算分析說明,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傾覆力矩分布曲線在轉換層處呈現(xiàn)轉折,轉換層下部是以剪力墻為主的框架—剪力墻結構,落地剪力墻所分配的傾覆力矩由轉換層往下遞增較快,而支撐框架的傾覆力矩遞增很少。
此外,轉換層處,框支剪力墻的大量剪力通過樓板傳遞給落地剪力墻,這也是傾覆力矩曲線呈現(xiàn)轉折的原因。當轉換層位置較高時,剪力分配和傳力途徑亦發(fā)生急劇的突變,落地剪力墻更容易產(chǎn)生裂縫,框支剪力墻在轉換層上部的墻體所受內(nèi)力很大,易于破壞,轉換層下部的支承框架更易于屈服,從而容易形成幾個薄弱層。
因此,為保證設計的安全性,規(guī)定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轉換層的位置設置在3層以上時,其框支柱、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的抗震等級宜按高規(guī)規(guī)定提高一級采用,已經(jīng)為特一級時不再提高,提高其抗震構造措施,而對于底部帶轉換層的框架—核心筒結構和外圍為密柱框架的筒中筒結構的抗震等級不必提高。底部帶轉換層的高層建筑在我國已大量建造,但至今未經(jīng)受到大地震的考驗。其轉換層上部樓層的部分豎向構件不能連續(xù)貫通至下部樓層,因此,轉換層是薄弱樓層,其地震剪力需乘以1.15的增大系數(shù)。設計中不要誤認為只要樓層側向剛度滿足要求,該樓層就不是薄弱層。對轉換層的轉換構件水平地震作用的計算內(nèi)力需調(diào)整增大;8度抗震設計時,還應考慮豎向地震作用的影響。轉換構件的豎向地震作用,可采用反應譜方法或動力時程分析方法計算:作為近似考慮,也可將轉換構件在重力荷載標準作用下的內(nèi)力乘以增大系數(shù)1.1。
高規(guī)中對框支柱的內(nèi)力增大幅度比較高;轉換層位置在3層及3層以上的結構對抗震更為不利,其內(nèi)力增大幅度也適當提高。高層建筑轉換層結構是一種受力復雜的不利抗震的高層建筑結構,抗震設防烈度9度(0.4g)時不應采用。帶轉換層高層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可根據(jù)設防烈度、結構類型、構件種類和房屋高度,采用相應抗震等級進行相應的計算和采取相應的構造措施。
4 轉換層上下結構側向剛度比的合理取值
轉換層上部與下部結構的等效側向剛度比計算時宜綜合考慮各構件的剪切、彎曲和軸向變形對結構側移的影響。當轉換層設置在3層及3層以上時,其樓層側向剛度尚不應小于相鄰上部樓層側向剛度的60%。這一規(guī)定是為了防止出現(xiàn)轉換層的下部樓層剛度較大,而轉換層本層的側向剛度較小,此時等效側向剛度比雖能滿足限值要求,但轉換層本層的側向剛度過于柔軟。層側向剛度比的限值取60%,與美國規(guī)范(IBC-2000)的規(guī)定相同。高規(guī)第4.4.2條只規(guī)定了樓層側向剛度不宜小于相鄰上部樓層側向剛度的70%,未規(guī)定下限值。對于位于3層及3層以上的帶轉換層的高層建筑結構,規(guī)定60%作為下限值是十分必要的。當轉換層設置在3層及3層以上時,應按高規(guī)規(guī)定分別計算等效側向剛度比和轉換層本層與轉換層相鄰上部樓層側向剛度比,設計中應同時滿足這兩種剛度比的限制條件。高層建筑轉換層結構設計中轉換層上、下層主體結構的剪切剛度比γ的合理取值:
1)擴大外圍柱距的框筒結構或內(nèi)部抽柱的框架結構。對這種情況的結構γ應取1,即保持上、下層剪切剛度不變。在一般情況下,由于建筑功能上要求下部柱子截面小,層高要比上層高許多,因此很難滿足上述要求。此時建議轉換層以下采用鋼骨混凝土柱或鋼管混凝土柱,這樣來調(diào)整柱的截面面積、剛度和延性,從而達到滿足建筑功能的要求。但這時應特別注意轉換層上、下的連接,當轉換層上部為鋼筋混凝土時,應將下部鋼骨混凝土柱錨入轉換層內(nèi)。
2)底部大空間剪力墻結構。
由于底部大空間剪力墻結構的底層高大以及部分剪力墻不落地改為框支后,底部剛度顯著減小,為防止底部層剛度突變,應控制轉換層上、下剪切剛度比(γ):當?shù)撞看罂臻g為1層時,轉換層上、下結構等效剪切剛度比γ宜接近1,非抗震設計時γ不應大于3,抗震設計時γ不應大于20。
5 轉換板(9.95m處)混凝土工程施工技術
該工程中,樓房在9.950m處設有1.6m厚的轉換板,屬大體積混凝土,此處混凝土的施工方案尤為關鍵。
5.1 混凝土施工方案設計
大體積混凝土的施工宜在低溫條件下進行,而本工程轉換板的施工正在冬季,而且是在2007年12月底,故本工程的混凝土采用了水平分層澆筑,即每層澆筑厚度為500mm,澆至與板底平后,與板一起澆筑。分層振搗密實,移動間距為振動棒作用半徑的1.5倍,上下層搭接插入下層混凝土中深度大于5cm。混凝土在澆筑及靜置過程中,由于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極易產(chǎn)生非結構性裂紋,因此混凝土宜兩次收光掃毛;第一次在初凝前3h,主要是把底部的水拍出表面;第二次在終凝前,一邊收光一邊用塑料薄膜覆蓋,然后再用干麻袋、草袋覆蓋,上面再加上彩條布覆蓋,完畢澆水養(yǎng)護。
5.2 溫度監(jiān)測及后期養(yǎng)護
5.2.1 混凝土的養(yǎng)護
轉換板高為1.6m,故混凝土的養(yǎng)護十分重要,只有充分濕養(yǎng)護才有利于混凝土膨脹效能的發(fā)揮,因此在施工過程中設立了專職養(yǎng)護人員,建立嚴格的混凝土養(yǎng)護制度?;炷两K凝后保濕養(yǎng)護14d?;炷潦掌胶螅贋⑺疂櫇?,混凝土表面采用兩層草袋、一層干麻袋另加一層薄膜養(yǎng)護,在養(yǎng)護期間噴灑霧狀水保持環(huán)境相對溫度在80%以上,以減小混凝土干縮。
5.2.2 混凝土的溫度監(jiān)測
1)溫差監(jiān)測預警值以混凝土內(nèi)外溫差接近25℃或溫度陡降大于10℃為準,在轉換板混凝土內(nèi)外溫差接近25℃時,溫控檢測人員將及時通知相關人員,準備實施應急處理措施。
2)埋設測溫元件時,將元件按照測點縱向布置用扎絲固定在鋼筋上,鋼筋按照測區(qū)豎向固定在轉換板的鋼筋上,綁扎過程中應保證測溫元件和鋼筋不發(fā)生位移。
3)在埋設元件后,派專人負責施工和溫度檢測過程中元件和線路的保護工作。
4)當混凝土內(nèi)外溫差超過25℃或溫度陡降大于10℃時,為保證轉換板大體積混凝土的施工質(zhì)量,可在側面和頂面加蓋麻袋等保溫措施;如果仍然出現(xiàn)溫差過大或溫度陡降的情況,可在混凝土表面架設碘鎢燈。根據(jù)轉換板的形狀、尺寸和標高,1,2號樓各布置6個測溫區(qū),3,4號樓各布置5個測溫區(qū),各測區(qū)沿豎向布置3個測溫點,這里對2號樓進行研究。
測溫所用的儀器主要有手持式數(shù)字溫度測量儀和溫度傳感器。測溫點的布置必須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沿澆筑的高度,應布置在底部、中部和表面。垂直測點間距一般為500mm~800mm;平面則應布置在邊緣與中間,平面測點間距一般為2.5m~5m。由于轉換板的長度和寬度均遠大于厚度,所以從邊緣和角點向內(nèi)進去2倍厚度以上區(qū)域的散熱條件都比較一般,主要是靠上表面的輻射、對流和基底傳導方式散熱,因此有著極其相近的溫度場分布;而邊緣和角點區(qū)域由于散熱途徑的增多,可能是3面甚至4面散熱,溫度場分布趨于復雜。根據(jù)這一特點,并考慮矩形板的對稱性,在轉換板內(nèi),沿平面共布置(1~6)6個測點;厚度方向,在每個平面測點上下表面及中間分別布置3個測點。這樣,共6×3=18個混凝土溫度測點,外加1個大氣溫度測點,就能比較準確的監(jiān)測整個轉換板內(nèi)混凝土溫度場的分布變化情況。
6 結語
本文討論的只是建筑轉換層結構設計中的一部分內(nèi)容,轉換層設計是結構設計中的難點,還有許多需要研究的地方,有待進一步從實踐中論證。隨著現(xiàn)代高層建筑平面復雜多樣化,在對轉換層進行設計時應結合工程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才能達到安全、經(jīng)濟的綜合效果。
參考文獻
[1] JGJ3-2002,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S]
[2] GB50011-2001,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S]
[3] 趙西安.高層建筑結構實用設計方法[M].第3版.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
[4] 毛華毅.淺談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的若干問題[J].山西建筑,2010,36(9):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