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這個地理距離很近、心理距離很遠,背后國力很弱、人前底氣很強的國家,一次又一次成為全世界人民喜聞樂見的新聞頭條。中國和朝鮮曾經(jīng)是兩肋插刀的盟友,現(xiàn)在卻成了思維不在一個次元的鄰國。站在鴨綠江畔你可以一覽朝鮮蠻荒的土山,但他們卻宣稱國內擁有最繁華的風景。朝鮮的大門依舊對外緊鎖,或許只能通過微博上幾個假冒偽劣的朝鮮ID和稍微靠譜一些的紀錄片,你才能走進這個一水相隔的怪異國度。
>2013年日本選送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電影叫《家族的國度》,乍一聽很非主流,一查導演還是個日籍朝鮮人。為何一個傳統(tǒng)電影強國送出一部朝鮮人拍的電影?
《家族的國度》講述的是二戰(zhàn)之后,由于體制不同,朝鮮分裂為兩個國家,從此漂泊在外的人被斷了回家的路。20世紀70年代,從小出生在日本的松浩按照父親的命令回到祖國朝鮮,支持家鄉(xiāng)的社會主義建設,未曾想這一分別就是20多年。后來松浩患上重病,被政府特批得以回到日本接受治療。闊別許久的親人終于團聚,然而松浩已經(jīng)在朝鮮成家立業(yè),對于他來說,已經(jīng)分不清哪個才是真正的祖國。
《家族的國度》獲得2012年日本《旬報》十佳影片第一名,女主角安藤櫻還以這部電影和另外一部新片同時獲得兩個最佳女主角獎,極其罕見。有意思的是,《家族的國度》的導演之所以能拍出如此感同身受的作品,是因為這部電影脫胎于她拍過的一部紀錄片《親愛的平壤》,而《親愛的平壤》拍攝的正是導演自己家庭的生活。
在《親愛的平壤》中,三個兒子留在朝鮮建設社會主義,而其他家庭成員則在日本落戶。對于生在日本、說著日語的小妹妹來說,她無法理解父親終生效忠金正日并拒絕更改國籍的立場,因此用攝影機記錄下至親卻不曾深入了解的家人。有無數(shù)人想問,如果朝鮮人到了國外定居,是否還會如此立場堅定,而這部紀錄片就給出了明確的答案。片中父親的角色就是這類人的代表,他躺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突然喊了一聲:“朝鮮萬歲!”你可以看到,朝鮮人的生活并不像做團體操那樣刻板,他們也送孩子學習西方鋼琴曲,老夫老妻也能玩起羅曼蒂克。
“脫北者”無疑是令人好奇的群體,他們逃離了那個禁錮的牢籠,腦袋像一塊海綿瞬間吸滿了新鮮水分。他們生活得怎么樣?有部日本紀錄片叫《朝鮮來的少女》,記錄的便是一個“脫北”少女在韓國10個月的生活。她獨自來到舉目無親的鄰國,在KTV里唱著語言不通的歌兒,止不住地想家。一部名叫《漢城列車》的紀錄片真實記錄下一些朝鮮人是如何乘坐地下火車,以偷渡的方式移居韓國的。
美國人拍《美國人在平壤》、《國家地理:韓國揭秘》,捷克人拍《歡迎來朝鮮!》,中國香港人拍《謎之國——朝鮮非常記錄》,日本人拍《北朝鮮紀實》、《中朝邊境正在發(fā)生什么》,英國人拍《意志治國》……各國家都有人想去朝鮮拍紀錄片,去看一看不為人知的世界。對比不同國家的紀錄片很有意思,因為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每個國家都跟朝鮮一樣,有著自己的偏見。
當然,去朝鮮拍片格外困難,你不得不想方設法闖入銅墻鐵壁。美國《國家地理》的一名記者為了進入朝鮮,濫竽充數(shù)混進了醫(yī)療隊,冒著生命危險完成了那部名叫《潛入朝鮮》的紀錄片。當然出來比進去還難,想帶著煥發(fā)著主義光輝的真實影像回到外國,你得有一身《海豚灣》里那種荷槍實彈、上天入地的極品裝備才行。除非你是金正恩的偶像羅德曼,隨著VICE的紀錄片拍攝團隊大搖大擺地走進平壤接受最高領導人的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