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林平 楊飛 王仲偉
全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樓屋面板的裂縫,是目前較難克服的質(zhì)量通病之一,特別是住宅工程樓板面的裂縫發(fā)生后,往往會引起投訴、糾紛、以及索賠要求等等。結合我公司十多年來的大量施工的實踐經(jīng)驗和教訓,以及裂縫的防治處理,重點介紹以施工為主、兼顧設計和材料原因分析樓面裂縫的綜合性防治及具體措施。
一、設計中的重點加強部位
從住宅工程現(xiàn)澆樓板裂縫發(fā)生的部位分析,最常見、最普通和數(shù)量最多的是房屋四周陽角處(含平面形狀突變的凹口房屋陽角處)的房間在離開陽角一米左右,即在樓板分離式配筋的負彎矩筋以及角部放射筋或外側發(fā)生45度左右的樓地面斜角裂縫,此通病在現(xiàn)澆樓板的任何一種類型的建筑中都普遍存在。其原因主要是混凝土的收縮特性和溫差雙重作用引起的,并且越靠近屋面處的樓層裂縫往往越大。從設計角度看,現(xiàn)行設計規(guī)范側重于強度考慮,未充分按溫差和混凝土收縮特性等多種因素作綜合考慮,因而配筋量達不到要求。而房屋的四周陽角由于受到縱、橫二個方向剪力墻或剛度相對較大原樓面梁的約束,限制了樓面梁混凝土的自由變形,因此在溫差和混凝土收縮變化時,板面在配筋薄弱處首先開裂,產(chǎn)生45度左右的斜角裂縫。雖然,樓地面斜角裂縫對結構安全使用沒有影響,但在有水源等特殊情況下會發(fā)生滲漏缺陷,容易引起住戶投訴,是裂縫防治的重點。根據(jù)上面的原因分析,我在近幾年的圖紙會審中,十分注意建議業(yè)主和設計單位對四周的陽角處樓面板配筋進行加強,負筋不采用分離式切斷,改為沿房間(每個陽角處,限一個房間)全長配筋,并且適當加密加粗。多年來的實踐充分證明,凡采納或按上述設計的房屋,基本不再出現(xiàn)45度斜角裂縫,已較滿意地解決好樓板裂縫中數(shù)量最多的主要矛盾,效果顯著。
對于外墻轉(zhuǎn)角處的放射形鋼筋,我根據(jù)實踐經(jīng)驗,認為作用較小,其原因是放射形鋼筋的長度一般不大于(1.2米左右)當陽角處的房間在的按雙向鋼筋加密加強而按分離式設置構造負彎矩筋時,45度的斜向裂縫仍然會向內(nèi)轉(zhuǎn)移到放射筋末端或外側,而采用了雙層雙向鋼筋加密加強后,縱、橫二個方向的鋼筋網(wǎng)的合力已能很好的抵抗和防止45度斜裂縫的發(fā)生和轉(zhuǎn)移,并且放射形鋼筋往往只有上部一層,在綁扎時常擱置在縱橫板面鋼筋的上方,導致鋼筋交叉重疊,將板面的負彎矩筋下壓,減少了板面負彎矩鋼筋的有效高度,容易翹起造成平倉困難,所以建議重點加強雙層雙向鋼筋即可。
二、混凝土有地方材料的改善
目前根據(jù)本縣的實際情況,地方材料中的砂、石子均已非原溪砂,多為人工加工后的山砂,強度相對比較低,且砂的含泥量又明顯要高于原砂,而砂場為達到質(zhì)量要求,雖經(jīng)沖洗,但砂的強度無法與原溪流中的砂子相比,所以在混凝土澆筑中,因為混凝土的收縮而無法抵抗,從而加速了裂縫的產(chǎn)生。
三、施工中應采取的主要技術措施
(一)、重點加強樓面上層鋼筋的有效保護措施
鋼筋在樓面混凝土板中的抗拉受力,起著抵抗外荷載所產(chǎn)生的彎矩和防止混凝土收縮和溫差裂縫發(fā)生的雙重作用,而這一雙重作用均需鋼筋處在上下合理的保護層的前提下才能確保有效。在實際施工中,樓面下層的鋼筋網(wǎng)在受到混凝土墊塊及模板的依托下保護層比較容易正確控制,但當墊塊間距放大到1.5米時,鋼筋的合理保護層就無法得到保障,所以縱橫向的墊塊間距應限制在1米左右。
與此相反,樓面上層的鋼筋網(wǎng)的有效保護,一直在是施工中的一大較難問題,其原因為:板的上層鋼筋一般較細較軟,受到人員踩踏后就立即彎曲、變形、下墜;鋼筋離樓層模板的高度較大,無法受到模板的依托保護;各工種交叉作業(yè),造成施工隊伍眾多,行人十分頻繁,無法落腳后難免大量踩踏;上層的鋼筋網(wǎng)的鋼筋撐馬設置過大,甚至不設(僅依靠梁上部鋼筋擱置和分離配筋的拐腳支撐)。
在上述四個原因中,前二條是客觀存在,不可能也難于提出措施加以改進。對于最后一個原因,根據(jù)大量的施工實踐,建議樓面雙層雙向鋼筋(包括分離式配置的負彎矩短筋)必須設置鋼筋小撐馬,其縱橫向間距不應大于700毫米(即每平方不得少于2只,特別是對于¢8一類的小鋼筋,小撐馬的間距應控制在600毫米以內(nèi),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對于第三條原因,可采取下列綜合措施加以解決:
A、 盡可能合理和科學地安排好各工種交叉作業(yè)時間,在板底鋼筋綁扎后,線管預埋和模板封鑲接頭就及時穿插并爭取全面完成,做到不留或少留尾巴,以有效減少板面鋼筋綁扎后的作業(yè)人員數(shù)量。
B、 在樓梯、通道等頻繁和必須的通告處應搭設臨時的簡易通道,以供必要的施工人員通行。
C、 加強教育和管理,使全體操作人員充分重視保護板面上層負筋的正確位置,必須行走時,應自覺沿鋼筋小撐馬支撐點通行,不得隨意踩踏中間架空部門鋼筋。
D、 安排足夠數(shù)量的鋼筋工在混凝土澆筑前及澆筑中及時進行整修,特別是支座端部受力最大處以及裂縫隙最容易發(fā)生處(四周陽角、預埋線管以及大跨度房間處)應重點整修。
E、 混凝土工在澆筑時對裂縫的易發(fā)生部位和負彎矩筋受力最大區(qū)域,應鋪設臨時活動挑板,擴大接觸面,分散應力,盡量避免上層鋼筋受到重新踩踏變形。
(二)、預埋線管處的裂縫防治
預埋線管,特別是多根線管的集散處是截面混凝土受到較多削弱,從而引起應力集中,容易導致裂縫的產(chǎn)生和薄弱部位。當預埋線管的直徑較小時,并且房屋的開間寬度也較小時,同時線管的敷設走向又不重于混凝土的收縮和受拉方向時,一般不會發(fā)生樓面裂縫。反之,就容易產(chǎn)生裂縫。根據(jù)我的經(jīng)驗,在裂縫處增設抗裂短鋼筋采用¢6-¢8,間距小于等于150毫米,兩端的錨固長度應不小于300毫米。
線管在敷設時應盡量避免立體交叉穿越,交叉分布處可采用線盒連接,在多根線管集散處宜采用放射分布,盡量避免緊密平行排列,以確保線管下部混凝土灌筑順利和振搗密實。
(三)材料吊卸區(qū)域的樓面裂縫防治
目前在主體結構的施工過程中,普通存在著質(zhì)量與工期之間的較大矛盾,一般主體結構的樓層施工速度平均在7-10天左右,最快甚至不足五天。因此當樓層混凝土澆筑完畢后不足24小時的養(yǎng)護時間,就忙著進行鋼筋綁扎、材料吊運等施工活動,這就給大開間部位的房間雪上加霜。除了混凝土的總收縮較小的不利因素之外,更容易在強度不中的情況下受材料吊卸沖擊振動荷載一旦形成,就難于閉合,形成永久裂縫。這種情況下高層住宅主體快速施工時常見。對這類裂縫的綜合防治措施如下:
A、 主體施工的速度不能強求過快,樓層混凝土澆筑后的必要養(yǎng)護得保證,一般控制在6-9天之間為宜,以確保樓面混凝土獲得最起碼的養(yǎng)護時間。
B、 科學安排樓層施工作業(yè)計劃,在樓層澆筑完畢的24小時以前,可限于做測量、定位、彈線等準備工作,最多只允許暗柱鋼筋焊接,3天后方可吊卸大宗材料,并分散堆放。
(四)、加強對樓面混凝土的養(yǎng)護
混凝土的保濕養(yǎng)護結其強度增長和各類性能的提高十分重要,特別是早期的妥善養(yǎng)護可以避免表面脫水并大量減少混凝土初期伸經(jīng)[縮裂縫的發(fā)生。但實際施工中,由于搶趕工期和澆水將影響彈線和施工人員作業(yè)上,因此樓面混凝土往往缺乏充分和較足夠的澆水養(yǎng)護持續(xù)時間。為此,施工中必須堅持覆蓋麻袋和草包進行一周左右的保濕養(yǎng)護。
四、對裂縫的彌補處理
在采取了上述綜合性防治措施后,由于各種原因仍可能在少量的樓面裂縫發(fā)生,當這些樓面裂縫發(fā)生后,應在樓地面和天棚粉刷之前預先作好妥善的裂縫處理工作,然后再進行裝修。根據(jù)我的經(jīng)驗,住宅樓地面上部的粉刷找平層較厚,可以在找平層中增設鋼絲網(wǎng)、鋼板或抗裂短筋進行加強。而板底粉刷較薄,并且通常無吊頂遮蓋,更易暴露裂縫,影響美觀并引起投訴。所以板底更應該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