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晶心
1
兒子一年級學期過半時,學校開家長會,老師告訴我,兒子上課不愛舉手回答問題,得想想辦法調動他的積極性。老師如此誠懇,我自然一定要想辦法。
我想起曾看過的兩篇小故事。一個故事是,孩子為沒有得到老師的表揚感到沮喪,媽媽怕孩子失去信心,就撒了一個謊,說路上遇到老師了,老師跟媽媽說很喜歡你。孩子聽了很高興。過了幾天,孩子說被老師表揚了??粗⒆拥男δ?,媽媽覺得自己撒的這個謊很值,因為孩子被激發(fā)起了自信心,努力表現(xiàn),積極進取,被老師表揚;然后孩子再做得更好,再被老師表揚……總之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
另一個故事是,有個媽媽去開家長會,被老師狠狠地批評了一通,但是當男孩問起的時候,媽媽卻說,老師說你很好,只是需要在某處再做得如何就更好了。次次家長會都是如此。就這樣,原本一個在老師眼中一無是處的孩子,最后成長為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
這兩個故事中的媽媽,為了鼓勵孩子,都虛構了“老師喜歡你”的話,并取得良好效果,激勵了孩子的信心。
我要不要這樣效仿呢?為什么一定要討得老師的喜歡呢?難道學習不是孩子自己的事嗎?難道孩子不應該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起責任嗎?
猶豫中,我不由地又想起第三個故事:有個很優(yōu)秀的名校畢業(yè)生,進了一家名企工作,做得也很好,但是三年之后,他不顧家人反對,義無反顧地辭職了,后來的職場生涯并不順利。為此,他去找了心理咨詢師。他訴說自己當年辭職,就是因為一直努力工作,卻沒有獲得老板的表揚,這讓他很沮喪,以為自己做得不好。經過心理師分析,他才明白,他做得很好,但老板不是老師也不是家長,不會時時關注他,給予他表揚和肯定。這樣一個職場常識,他卻在經歷了一番周折后才懂得。
我覺得有類似感受的人應該很多吧,因為我們從小就是受著這樣的教育長大的。我們學習,我們努力,我們做得好,就是為了要贏得老師和家長的喜歡,老師和家長不喜歡,我們就失去動力了。
這一切還要不要在我們的孩子身上重復?我覺得自己的思路已經清晰了。
2
回家我問兒子:“兒子,聽說你上課很沉著噢。”
兒子問:“什么叫沉著?”
我說:“就是一副你自己胸有成竹,別人卻摸不著頭腦的樣子?!?/p>
兒子又接著問啥叫胸有成竹,啥叫別人摸不著頭腦,我說:“打個比方講,上課的時候,你知道自己聽懂了,這叫胸有成竹;但老師不知道,因為你從來不舉手回答問題,這就叫老師摸不著頭腦?!?/p>
兒子哈哈笑:“老師就喜歡找女生回答問題,我還不如不舉手呢。”
“那你舉過沒有呢?”
“沒舉過。”
“那你怎么就知道老師不喜歡男生呢?”
“肯定的啦?!?/p>
“這么肯定?也許吧。不過,你下次可以試試看,說不定老師就喊你了呢?”
“不可能,老師就喜歡女生?!?/p>
“那你覺得女生們積極舉手就是為了要討得老師的喜歡?”
“你以為!”
“據(jù)我跟老師聊天的情況來看,老師看學生舉不舉手回答問題,其實是想知道你們有沒有聽懂。不過因為女生舉手積極,老師只好喊女生了,你們男生不愛舉手,老師想喊也沒得喊啊。”
“這倒也是?!?/p>
“所以呢,你舉手回答問題,不是為了要討老師的喜歡,而是為了要告訴老師,這個問題你會了,你聽懂了。如果你們都舉手,老師就知道這個問題可以不用再講了;如果你們都不舉手,或者舉手的人不多,那老師還要再講一講,明白了嗎?”
“這樣啊。”
這是兒子一年級時我跟他的一次談話,后來陸陸續(xù)續(xù)還有過“作業(yè)做得好,是為了討老師喜歡,還是為了更好地鞏固新學的知識”“認真考試是為了討老師的喜歡,還是為了檢測自己的學習成果”種種的談話,我一直在做的工作,就是把學習以及學習包含的種種行為,從兒子以為的“是為了討老師喜歡”的層面厘清為“這些都是自己本來就應該做的事”。
如今兒子已經讀二年級了,前不久我去聽他們的公開課,看見兒子時不時就把小手舉得高高的,看得我都詫異了,但那一堂課,老師一次都沒有喊他,我心里暗暗嘀咕:呀,這會不會打擊他的積極性???
放學回家,我首先表揚他:“兒子,看你把小手舉得那么高,再加上你們班其他同學,怪不得書上都說跟雨后春筍似的?!?/p>
兒子笑,我又問:“不過老師好像都沒有喊到你,你有什么感覺?”
兒子說:“啥感覺也沒有,老師顧不上唄,那么多同學舉手呢?!?/p>
聽到這個答案我已經很高興了,但忍不住又朝前探了一步:“你不會覺得老師是不喜歡你吧?”
兒子“切”了一聲,說:“我們班50多個同學呢,她喜歡了這個忘掉了那個也正常,我到現(xiàn)在還有幾個同學的名字都沒記住呢?!?/p>
啪啪啪,我忍不住為兒子鼓起了掌。
最近網上有這樣一句話轉發(fā)率很高:“雞蛋從外面打破,是食物;從里面打破,是生命?!蔽覀円獛椭⒆訉ふ覂仍诘膭恿?。當然,作為社會化的人,并不能夠完全排除外界的肯定和支持,但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是可借,而不可全部依賴的。
編輯 朱璐 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