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堅(jiān)
雇用木匠的只要你為他制作出外觀美而又經(jīng)久耐用的木器,不像官場上用人,受太多的感情因素利益關(guān)系的牽制;木匠有沒有才,客觀標(biāo)準(zhǔn)第一,更不是由什么人說了算……
說到懷才不遇,我就想到木匠。木匠手藝好的也是才,卻似乎從未有“懷才不遇”之說,感嘆“懷才不遇”的往往是官場上的人。“學(xué)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賣不出去的,或者賣得價錢不好的,就感嘆“懷才不遇”了。
春秋時的管仲是“遇”其所當(dāng)“遇”的。管仲遇上了鮑叔牙這樣的知己。恰如他自己所說,“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鮑叔牙也”。沒有鮑叔牙這樣的知己,他當(dāng)不了齊國的相國;管仲“遇”上了齊桓公這樣的明君。齊桓公與他有一箭之仇,他向齊桓公說的又都是抑其私情私欲的逆耳之言,假如齊桓公沒有那樣的器量,管仲也難以施展自己的抱負(fù)并成就一番大業(yè)。
由管仲這個參照系可知,所謂“懷才不遇”者,“不遇”的往往就是這樣的知己和明君。滿腹韜略的孫臏遇到的“知己”是龐涓,于是他慘遭酷刑;一腔愛國熱情的屈原遇到的“明君”是楚懷王,于是他投了汨羅江。他們的才需要別人的容納和起用,能不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主動權(quán)并不在自己手里。
由此想到,為什么很少聽到手藝好的木匠抱怨“懷才不遇”。木匠的手藝好不好是一下就能看得出來的,不像官場上的人,短時間內(nèi)可以魚目混珠;雇用木匠的只要你為他制作出外觀美而又經(jīng)久耐用的木器,不像官場上用人,受太多的感情因素利益關(guān)系的牽制;木匠有沒有才,客觀標(biāo)準(zhǔn)第一,更不是由什么人說了算。因而,木匠有才無不遇。手藝好的木匠,一傳十,十傳百,生意絡(luò)繹不絕,忙得不可開交,不怕他的才能得不到發(fā)揮。
木匠為人干活,你看得上我,我可以為你干;你看不上我,我可以另找一個戶頭,不一定就要賴在你這里。管仲之后一百多年的晏子有一個信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國無道,即衡命?!睉?zhàn)國時魏國的大夫田子方也說過:“言不用,行不合,則納履而去,安往而不得貧賤哉!”這就是說,你是有道明君,我就為你效力,不然,我可以卷起鋪蓋就走的。“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犯不著吊死在一棵樹上,也犯不著去受那種窩囊氣??梢?,那個時候,官場中人倒是有這種方便的,“良禽擇木而棲”是很正常的事。
如今提倡人才流動,有的地方還搞了招聘制。我想,這“人才”如果真的能“流動”起來,這“招聘”如果真的能成為一種制度,有才干的人不啻是多了一點(diǎn)主動權(quán)和自主權(quán),或許倒是減少所謂“懷才不遇”的有效措施。
當(dāng)然,僅僅有這一點(diǎn)還不夠。要是才與不才還是由個別人說了算,而龐涓和楚懷王的子孫又綿綿不絕,那么,管你怎么“流動”,怎么“招聘”,未免還會有人“懷才不遇”的,決計沒有像木匠那么瀟灑。
還得有一個前提,“懷才不遇”者必須真的是才。倘若只是一個濫竽充數(shù)的南郭先生,那也就無所謂“遇”與“不遇”了。
2013年5月4日《華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