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璐 Ella Bee 伍小勇
上周面試一個市場經(jīng)理,面試者形容自己在職場打拼十多年最大的改變是開始接受事情的不完美。以前是急性子,現(xiàn)在越來越多地相信凡事需要時間,開始懂得耐心和等待。聽完這話,心有戚戚焉,暗自認可,自己也覺得有些驚訝。一直以來,面試或被面試的時候,問也被問得最多的問題之一,就是:你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嗎?我以前的回答必然是斬釘截鐵的肯定,直到最近的幾次,開始深度懷疑自己的完美主義傾向被歲月慢慢改變,心中卻也并不覺得失落。
上月在巴黎參加一個課程,一位教歐洲藝術史的教授在談到20世紀以來時尚以及設計的發(fā)展史時,展示了一系列作品來闡述歐洲藝術從巴洛克、洛可可的美輪美奐、追求完美、略顯古板的風格一路演化,到現(xiàn)代,不對稱和極簡主義等開風氣之先,來源于一些設計師的新信條,其中有代表性的,像“殺死上一件設計”(Kill the last dress),強調創(chuàng)新,不破不立;再就是“在不完美中尋求完美”(Get perfection from imperfection),鼓勵在不平衡甚至缺憾中尋找美。
打破完美主義,其實只需要問兩個問題:一是,你自己完美嗎?二是,不完美又怎樣?對第一個問題的囁嚅和對第二個問題的無解,頓時就破了完美主義者的神功。然而,和完美主義并存的,往往是執(zhí)著和認真,在實踐中,會發(fā)現(xiàn)完美主義者往往比其他人做得更好,原因很簡單:如果你的目標是一百分,那么就算現(xiàn)實不盡如人意,也還有個八九十分作為結果。
而在行為上,據(jù)我多年來的觀察,事情的成敗,往往在于最后一擊。還記得中學時跑400米的最后50米,就算是之前跟人齊頭并進,只要能憋著最后一口氣沖刺,總是能獲勝。而在職場,更是時時有逆風和各種意外出現(xiàn),所謂一萬小時定律,如果差了這么幾小時,也可能前功盡棄。開水和溫吞水之間,差的只是那一口氣。在職場,不放棄最后一分鐘的努力,盡量做到最好,總是能帶來意料之外的好結果。成功者的軸和堅持,似乎是和碌碌無為之間最大的區(qū)別。
追求完美的人固然令人壓力倍增,但對周圍的人有著特殊的感染力。入行之初,經(jīng)常深夜和電視廣告制片泡在后期制作的棚里,一遍一遍地挑背景音,一遍一遍地錄配音,最多的一次,畫外音錄了四十多條,整個團隊都像打了雞血一樣興奮,忙乎了一夜,最后挑出做好的三條,次日發(fā)回公司給別人聽,回答說聽不出區(qū)別,頓時覺得在棚里蹲點的制片和自己都是瘋子;還有一次,為一個活動的開頭彩排了八次。到半夜三點,累得人仰馬翻,一隊人馬卻樂此不疲。若干年后的今天,看到諸多因各種細節(jié)馬虎而生產(chǎn)出來的行活,慶幸自己當年跟對了認真的人。
然而,就算有一千種理由追求完美,也會有一千零一種原因導致結果的不完美。一本講時尚搭配和穿衣技巧的書中說,要穿得好看,第一件事是認識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然后才可以避短就長,穿出自己的風格和特點。做事何嘗不是這樣,做一個完美主義者,但同時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和不完美的結果,處之泰然。古語說得簡練:盡人事,聽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