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文誠
清末,由于國內外市場對日用陶瓷的需求劇增,加之文人雅士名流巨賈與社會精英的參與,宜興紫砂業(yè)開始蓬勃地發(fā)展,紫砂壺的品位不斷提高,器形愈加高雅脫俗,新品層出不窮,其中名家高手制作的精品壺更是人們推崇收藏的心愛把玩之物。
宜興紫砂壺造型千姿百態(tài),變化萬千,在中國傳統(tǒng)的工藝品中獨樹一幟。但總結起來有光貨、花貨、筋紋貨三大類,其中的光貨可細分為圓器類與方器類,花貨可細分為瓜果樹木類,飛禽走獸類與歲寒三友類,筋紋貨又可細分為光貨筋紋器與花貨筋紋器等等。
筆者收藏民國壺多年,常為名家高手的非凡技藝而驚嘆,也為紫砂壺古樸的氣韻而癡迷。近十年來又新收藏了幾把清末至民國的紫砂茗壺,其中有簡約的光貨,生動的花貨,規(guī)整的筋紋貨,現(xiàn)將其一一展示出來,與廣大壺友一同玩賞。
紫砂壺中的所謂“光貨”即指幾何形體的紫砂壺造型,大致可分為圓器與方器兩種,以下是筆者收藏的民國茗壺中的光貨器。
1.高鼓壺(圖1)光貨中的圓器類,民國制壺高手郭其林民國中期的作品。壺高11厘米,口徑6厘米,容量800毫升。壺蓋內鈐陰文楷印“郭記”,壺底鈐陽文扇形篆印“郭記”及陽文長條楷印“宜興紫砂”。優(yōu)質紅泥制作,色澤紅艷。壺的主面由民國陶刻名家諸葛勛(號友石、臥龍,1897-1957年)清刻的喜鵲登梅圖,枝上喜鵲形象生動,栩栩如生。副面刻有行書:“花香鳥語是詩情,友石刻?!弊煮w瀟灑,刀法流暢。
高鼓壺為民國壺藝家程壽珍(1865-1939年)首創(chuàng),程善制鼓形暖酒壺,而高鼓壺是他在鼓形暖酒壺的基礎上,加上壺流壺把而創(chuàng)制的。郭師從程壽珍,制壺技藝得其真?zhèn)?,這件高鼓壺以腰鼓為基形,斂口鼓腹,平底平蓋,象鼻流,橢圓把,造型工藝獨特不凡,名壺名刻相得益彰。
郭其林(1901-1972年),宜興蜀山人。1921年進入“利永陶工傳習所”,與馮桂林、束金壽、強義海為同班藝徒。郭滿師后,以善制花貨提梁壺而聞名。1942年,他為宜興立信陶器廠制成大東坡提梁壺,壺高48厘米,壺面用泰磚漢瓦鐘鼎文古錢幣裝飾鐫銘,器形碩大,氣勢恢宏,是立信陶器廠的招牌壺,也是紫砂經(jīng)典名著《宜興紫砂》的封面壺。由于這把名作,郭其林樹立了其在民國壺藝史中的地位,使之成為民國提梁壺第一高手。
因郭其林在抗戰(zhàn)前一直在近代紫砂實業(yè)家趙松亭的“藝古齋”中大量制作外銷的貢局壺與仿制古壺,故他的傳世作品很少。另外郭還為陳鼎和陶器廠制作過圓形提梁壺。
郭其林的常用印為陰文楷印“郭記”,精品壺用陽文扇形篆印“郭記”。其傳器有高鼓壺、三足乳鼎壺、柿竹提梁壺、東坡提梁壺等。
2.柿圓壺(圖2)光貨中的圓器類,民國制壺高手陳寶生民國后期的作品。壺高10厘米,口徑7.3厘米,容量650毫升,壺底鈐陽文篆印“陳寶生印”,紫泥制作,色澤紫紅。壺的主面由民國陶刻名家談堯坤(號巖生,1912-1988年)篆刻的隸書:“客來聊當酒,一味此中泉。巖生作。”字體規(guī)整,刀法老到,副面刻有梅花。
此件柿圓壺以圓柿為基形,短流圓把,曲線柔美,簡潔渾厚,高雅質樸,是陳寶生光貨中的佳作。
柿園壺的陶刻人談堯坤是壺藝泰斗顧景舟的表弟,宜興潛洛人。他的別號特別多,常用名號有巖生、研深、巖石,曾用名號一塵、和泰、省三、賦新。談堯坤15歲師從民國陶刻大家陳少亭(1885-1960年),是陳的高足。藝成后,在鐵畫軒公司任陶刻技師,陶刻以山水花卉為主,楷隸極見功力。2008年11月,上海工美以315萬元拍出顧景舟制唐云藏的“唐云石瓢壺”,2010年5月,北京嘉德以1232萬元拍出顧景舟制戴相明藏“相明石瓢壺”,兩壺皆為談堯坤陶刻。
陳寶生(1905-1967年),宜興蜀山人,民國著名制壺高手“三寶三根”之一(三寶:李寶珍、汪寶根、陳寶生)。陳17歲師從紫砂實業(yè)家趙松亭之子趙乾泰(1889-1953年)。藝成后以制作紫砂瓶盆為主。上世紀40年代后期,陳寶生創(chuàng)制紫砂“星壺”,壺的蓋面以一枚“五角星”為標記,因壺形新穎在窯場引起轟動。1950年,陳又創(chuàng)制成“俄國壺”(又名愛國壺)并大量出口蘇聯(lián)。建國后,他常為紫砂廠做一些驗坯及制作制壺工具的工作。其傳器有傳爐壺、愛國壺、圓珠提梁壺、五角星壺,以及紫砂對瓶、紫砂掛盤等。
3.缽盂壺(圖3)光貨中的圓器類,民國制壺高手王吉慶民國后期的作品。壺高9.6厘米,口徑6厘米,容量600毫升。壺底鈐陽文楷印“王吉慶”,珍稀的本山綠泥制作,色澤米黃。
缽盂壺以佛教的缽盂為基形,是紫砂傳統(tǒng)光貨中的經(jīng)典器型,壺藝泰斗顧景舟與近現(xiàn)代壺藝大師裴石民常有制作。這把王吉慶制作的缽盂壺,主面刻有蘭石圖,幽蘭奇石,姿態(tài)飄逸。副面刻有行書:“從來佳茗似佳人,洪明刻?!笨坦⒚摚瑲忭嵢逖?。全壺圓潤光潔,渾厚精致,是王吉慶光貨的代表作。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子”,是文人雅士藝術作品中的常見題材。蘭花幽香清遠,馥郁襲衣,而蘭石圖在歷代名畫中也長盛不衰。這把缽盂壺主面上的蘭石圖,由民國陶刻高手邵洪民篆刻,寥寥數(shù)刀就將蘭花的優(yōu)雅飄逸與山石的堅韌剛勁表達得靈動雅致,超凡脫俗。副面陶刻行書“從來佳茗似佳人”,出自北宋蘇軾的《曹輔寄壑源茶》一詩中的后四句:“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边@四句詩表達了古代文人墨客對香茗美人的推崇與迷戀,成為紫砂陶刻中的經(jīng)典名句。吉慶缽盂壺字畫相配,珠聯(lián)璧合,具有濃厚的文人情趣,是民國光貨中的精品。
此缽盂壺陶刻人邵洪民(1902-1964年)是清末民初陶刻宗師邵云如(1888-1937年)的次子,民國時期任宜興利用公司技工。他家傳深厚,功力不凡,能制壺善陶刻,??套仙盎ú迮c掛盤,陶刻壺具很少,陶刻署款“洪民”,有時與其兄邵洪坤(1898-1983年)也共用“云生”款。
王吉慶(1900-1970年),宜興上袁人,民國制壺高手,善制光素器,具有創(chuàng)制設計新品的能力。上世紀三十年代,王吉慶曾與顧景舟、裴石民、葉德喜、范正庚、蔣蓉一起去上海高仿古壺。
因王吉慶五十年代沒有參加紫砂合作社,故他的生平資料極少,但他確是一位善制光貨的高手,隨著紫砂史研究的深入,王吉慶制作的精品將會更多地被發(fā)掘出來。其傳器有缽盂壺、漢君壺、柱礎壺、洋桶壺等。
4.牛蓋洋桶壺 (圖4)光貨中的圓器類,清末民初紫砂高手美琴民國初期的作品。壺高13厘米,口徑6.5厘米,容量600毫升。壺蓋內鈐橢圓陽文篆印“美琴”,壺底鈐方形陽文篆印“紅葵華館”。紅棕泥制作,色澤淡紅。主面由民國陶刻名家蔣永西(號石生,1900-1957年)陶刻行書:“世間絕品甚難識,石生?!备泵婵逃猩酱ù迓洹?/p>
洋桶壺是民國壺中的常見器型,這類壺容量大,使用方便,是產(chǎn)量最大的日用商品壺。而這把牛蓋洋桶壺以直筒為基形,造型嚴謹,尺度精確,直筒牛蓋,光潔周正,壺流張曲有度,出水流暢,制作極見功力,是民初洋桶壺中的上品。
在傳世的紫砂茗壺中,常見有很多齋館堂室的名款,如澹然齋、清德堂、曼陀華館(清道同名家何心舟的常用款)、阿曼陀室(清嘉道陳曼生定制款)等,這些齋館堂室的主人到宜興訂制燒造紫砂壺所選中的制壺藝人,一般是一流或二流的名家高手,不會也不可能是普通藝人。所以大凡鈐有上述印款的茗壺,都是由當時的名流巨賈和文人雅士重金聘用的能工巧匠制作的高檔壺具。雖然今天我們已無法完全弄清這些名款的主人是誰,但從印章與刻款上,可以想見當年名流巨賈和文人雅士參與壺藝的熱情。本壺的“紅葵華館”底印在清末民初的紫砂壺中十分罕見,應是紅葵華館的定制茗壺。
清末民初,常有“琴”字款的高手參與制壺,如現(xiàn)代壺藝名家倪順生之父倪祥林(1909-1960年)號雪琴,倪順生之母邵寶琴(1913-1984年)號寶琴,近現(xiàn)代制壺名家吳純耿(1916-1999年)之父吳桂生(又名吳云山,1886-1959年)號廉琴,制壺人中還有用“石琴”款的。民國壺藝名家葉德喜(字玉良,1897-1988年)所制壺具上有陶刻“美琴先生清玩”的字樣,本壺的制作者美琴為清末民初紫砂高手,生平待考。(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