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琴
2012年12月15日。北京。柴靜。新書《看見》發(fā)布會。
作為資深“柴迷”,輾轉(zhuǎn)買來新書,一睹為快。
龍年歲末,蛇年新春。一個寒假,兩手捧書,三番重讀,四肢百骸、五臟六腑皆被攪擾開來。收獲——頗豐。
柴靜在書中說,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這才是最困難的地方,因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頭一樣成了心里的壩。而采訪是什么呢?采訪是生命間的往來。當陳氓問她:“如果你來做新聞,你關心什么?”她答,“我關心新聞當中的人。”
說的真好!教育何嘗不需要“看見”?教育又何嘗不是生命間的往來?教育何嘗不是關心教育當中的人,而不是分數(shù)名次?
這些年,身為師者,常常在校園里行走。我看見教育的潤澤靜美,也看見師生的溫暖往來;我看見學生的無知無畏,也看見教師的心力憔悴;我看見學生的蓬勃拔節(jié),也看見教師的睿智成長……師生互動,生命往來,彼此看見——一名教師,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不期然間也完成了自我教育。職業(yè)性質(zhì)所導致的無數(shù)次說服、規(guī)勸、引導、示范乃至磨礪,是一次又一次的生命洗禮。終于,為人師者,一舉手,一投足,一笑一顰,一言一行,有了老師的“范”——走到哪里,都有人問:“你是老師吧?一看就像‘老師?!?/p>
教師這個行業(yè),就這樣被“看見”。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边@樣的看見,無疑是浪漫禪悟的。事實上,我確實看見,我自己以及很多教育線上的同行,活成了一個符號,多年循規(guī)蹈矩的框架式校園生活,無形的標簽,隨著歲月的流淌,輕輕地烙印在彼此的額頭上。
我看見,青澀蓬勃的自己,跳上講臺,幾個回合,就走出了老練沉穩(wěn)的師者形象。個中甘苦,從初登杏壇的津津樂道,到今時今日的緘默寡言,內(nèi)里的辛酸與欣慰,漸漸不足為外人道。
我看見,隨著時代的變遷,“教師”的稱謂從春風化雨的園丁、樂于奉獻的紅燭到俯首甘為的孺子牛直至榮譽的巔峰——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看見風云變化的稱呼后面,那顆不變的對師者永恒期待的心。
我看見,社會對教育甚囂塵上的褒貶不一,對校園的沖擊顛覆,對教師的謳歌期許,對學生的包容呵護,對人才的渴求鍛鑄。
……
教書這回事,無非就是看見。看見學生的情緒起伏、成長變化;看見學生背后,他所在家庭的離合悲歡、尋?,嵭?;看見那或頑劣或乖巧的孩童生于斯、長于斯——各自迥異的家庭;看見問題學生和學生問題背后的本質(zhì);看見熟悉的同事或陌生的同行,在類似的教育場境中求索奮進或者困頓迷茫;看見自己的孤單,也看見身后的支持,有很多人跟我一樣,彼此攜手、并肩作戰(zhàn)、相濡以沫的最后,相忘于教壇,留下一個個要么寒涼、或許薄暖甚至平淡的記憶被偶爾想起,最終淹沒于浩瀚的時光之中。
吳非老師在《前方是什么》《不跪著教書》《致青年教師》等一系列大廈書系中,羅列了種種隨處可見的教育場境,他說的瑣屑小事,我也看見了。但我的看見止于看到,目光似掠水飛過的蜻蜓,漣漪蕩開,倏忽又歸于平靜。于我,只是看到;而吳非老師,才是看見。史鐵生的《務虛筆記》中有句很有意思的話:“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目光抽離出來,大有喚醒夢中之夢、窺見身外之身的洞察。這樣的看見,與波伏娃所說的“我是景色,也是目光?!庇兄惽さ亩U悟。目光是春雨,投視之處會有希望之芽破土而出;目光是星火,凝眸之處會有燎原之火熊熊燃燒;目光是利刃,注視之處會有嶙嶙心智剝離凸顯。關鍵是,你要先能看見,目光才有落腳之處;你若會看,目光才有獨到之處。周國平在《寶貝,寶貝》和《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中,以一個父親的眼光,看見了稚童的慧語靈光,看見了生命的澄澈奇妙;慕容雪村在《中國少了一味藥》中看見了一群急功近利的人,被瞬間暴富蒙蔽了近視的眼,只看見海市蜃樓般的滾滾財源,卻看不見煽動者舌吐蓮花背后的漏洞百出。這其中,有很多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大學生。教育,并未擦亮他們的雙眼。倒是慕容雪村,泠然自嘲道:“生來不是益鳥,只會發(fā)出刺耳的叫聲,滿世紅紫嬌艷,其人只愿在角落里冷冷地翻著白眼?!薄嗝蠢潇o地看見!
日本繪本天后高木直子那本通俗平實的《一個人住的每一天》,書中用如水的筆觸再現(xiàn)了我們熟悉的生活片段,喚醒了我們疏忽、麻木的視覺,沖擊了我們凝滯遲鈍的心靈。她看見了生活中我們司空見慣的小小感動以及細微的美,才讓這本繪本有了溫暖親和的力量。我們看見滿眼的繁華,只有她,看見豐饒燃燒著的幸福與寂寞。
小時候,媽媽曾教導我:“飯桌上有人打翻了酒杯,潑灑了湯汁,要裝看不見,低頭繼續(xù)吃自己的飯。別盯著人看。那是很無禮的。”——多么智慧地看不見。
李鎮(zhèn)西說,如果碰到談戀愛的男女學生,他選擇視而不見。——多么佻達寬容地選擇性看不見。
臺灣作家龍應臺,有著“慧眼”兼“火眼”,她的《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野火集》等一系列書中,以為人母親的目光,為人子女的目光,身為公民的目光,在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事件中,看見了深刻的內(nèi)涵?!嗝翠J利地看見。
魏書生在他的《班主任工作漫談》一書中這樣說道,你要透過學生那令人生氣的表情背后,看到他廣闊的內(nèi)心?!嗝瓷钸h地看見。
詩人王小妮,將她敏銳細膩的目光,輕柔地投視在學生身上,那目光交接重疊處,誕生了一本厚實素樸的“教后感”結(jié)集——《上課記》?!耙槐P散沙是中國教育的慣用貶義詞,我讀書時候就常聽,常反感。一盤散沙,正是現(xiàn)代人的最通常狀態(tài),就是不趨同不湊熱鬧不非理性不一鍋端?!薄嗝聪乜匆?。
林清玄有句妙語頗值得玩味:白鷺立雪,愚人看鷺,聰者觀雪,智者見白!每每讀到跟職業(yè)相連、與孩子相牽的文字時,心里都會動一下,深情而節(jié)制地凝神沉思。似一頭墾荒的牛,停下來咀嚼、反芻、體味、深思——這三尺講臺間,師生往來時,自己到底在做什么?正如《看見》一書中,柴靜平和而珍重地說:我們不要走了太遠,而忘記了為什么而出發(fā)?
《看見》一書,共有二十章。因為教師身份之故,對第三章“雙城的創(chuàng)傷”和第十七章“無能的力量”有著更為猛烈的感受。
“雙城的創(chuàng)傷”講述的是幾個孩子青春期的迷惑與掙扎,終究淪陷離世。柴靜說:“在連續(xù)服毒事件的剝繭抽絲式的追蹤調(diào)查中,最大的謎,其實是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對人的認識有多深,呈現(xiàn)才有多深?!弊鳛榻逃撸取皞鞯?、授業(yè)”更為緊迫的是“解惑”;而如何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如何在學生“窮途末路”之際給予智慧而溫暖的引領,則顯得任重而道遠。
“無能的力量” 講述的是支教者盧安克。越了解盧安克,越會引起人內(nèi)心的沖突,會讓人們對很多固若金湯的常識和價值觀產(chǎn)生疑問?!拔拿骶褪峭O聛硐胍幌胱约涸谧鍪裁础?,盧安克說,但我從來沒見過他跟孩子去講這些道理。 “語言很多時候是假的?!彼f,“一起經(jīng)歷過的事情才是真的”。他說:“如果想改變中國的現(xiàn)狀,然后帶著這個目的做我做的事情,那我不用做了。幸好我不是這樣的,我不想改變,我沒有這個壓力。”……這些話,聽得柴靜一驚一驚的。看書的我,也是一樣的惶然震顫:與學生相處,太過功利,注重目的,追求效果,是會遭孩子鄙棄的。
……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卞之琳的這首詩,我情深意切地愛了好些年??傆X得,詩中描繪的,是一幅多么玄妙的師生畫卷啊——目光往來,——看見。此刻,更能恰如其分地形容我閱讀《看見》一書所蕩漾開來的微瀾心境。一如簡嫃《以箭為翅》中所說:“我看見自己的影子長滿青苔……” 我看見,舊有的目光被撕裂開來,新生的目光滋生起來,感受著刺痛,享受著暢快。于是,痛快!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蔽铱匆姡耢o努力地,拔自己頭腦中固定思維的樁,還看見她并未寫透如何成功約訪到采訪對象。明明,采訪對象讓她碰了冷冰冰的釘子,最后又是怎么“莫名其妙”地欣然應邀采訪的呢?我追蹤溯源,數(shù)番重讀,也沒看出個所以然來。那樣云霧中逡巡的迷茫,很像自己聽過的教師經(jīng)驗報告,成功的“師者”獻幾次愛心,來幾場談話,去幾趟家訪,那頑劣孩童就脫胎換骨、洗心革面、回歸集體了。誰信?
《看見》一書,讓我看見了內(nèi)里的精華,也讓我看見了些許的瑕疵,但瑕不掩瑜,并未影響我對該書的喜愛。更何況,是書中的好,擦亮了我的眼,才讓我看見了它的不足。
多么奇妙地“看見”!
類似的閱讀體驗,還有很多。記得讀過這樣一段話:“別隨便摸我的頭。當我是狗嗎?要不是很多人看著,我一定會咬他一口?!被趯ξ淖置翡J的體察,想象的豐饒,那一刻,我真是頭涔涔、汗潸潸了。自此,在某個時刻,再想傳遞不能言說卻濃郁勃發(fā)的情感,就限于握手、拍肩、擁抱之類的肢體接觸了。不敢也不再隨意撫摸那毛茸茸的腦袋,無論那腦袋多么可愛,也不再隨意地伸出手了。我怕那腦袋咬了我的手,更怕不小心按動了“奴性”的按鈕,“摸”出一批順從沒骨氣的棟梁。在那樣的一段抗議式的獨白中,我看見了自己的反省和慎重。
更是無數(shù)的、不曾間斷的閱讀,讓我在或平實尋常、或辛辣犀利的字里行間,與那個青澀笨拙的“舊我”迎頭碰上,太過用力,以致碰得鼻青臉腫、眼冒金星。整個人,便似一腳栽倒在淤泥間,動彈不得,也無從動彈,就那樣定格凝固在那里:臉紅——為自己身為人師,卻對學生咆哮了不該出口的話;愧怍——因自己抱著對教育滿懷的愛,卻“恃愛行兇”;痛苦——無數(shù)次在教育困境中嘔心瀝血,卻連那間“教育門”都沒找到……
書頁、視線、心境都被這些文字捆綁、凌遲。直至,落下淚來。那人仰馬翻、丟盔棄甲的心潮內(nèi)戰(zhàn)呵!
千般糾結(jié),萬般反省,刻骨的迷茫。曾一度萌生退意——誰愛教書,誰來教。我,不干了。真的不干了。
然后呢?
因著對教育本能的愛意,骨子里不服輸?shù)木髲?,尋著文字的慰藉倚靠,再一次站上講臺,再一次盡職盡責、絞盡腦汁地傳承文明。那反反復復地煎熬自省,將自己鍛鑄成期待涅槃的鳳凰,對錯自察,冷暖自知,甘苦自品?!澳挠惺裁磩倮ǎψ∫馕吨磺??!保ɡ餇柨耍?/p>
閱讀,給我溫暖有力的救贖。
文字,讓我清晰無比地看見。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我看見,阡陌縱橫的教育之路,行走著無數(shù)的身影,或偉岸挺拔,或柔弱蹣跚,或模糊縹緲,或清晰有力……我一一看見,再讓自己努力抵達,那沒有終點的彼岸。
(作者單位:廣東中山三鄉(xiāng)紀念中學三鑫雙語學校 )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