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年
在結構性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之前,任何擴張性的宏觀政策都僅僅是暫時的,而且會使原有的問題進一步惡化。
對歐洲來說,最壞的時刻還沒有到來,而中國經濟剛剛開始下行。金融危機是全球經濟結構出現(xiàn)嚴重失衡所引起的,具體而言,歐美國家過度借貸、過度消費,中國或者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則是過去過度投資引起結構性失衡。美國經濟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但其結構調整不是由奧巴馬政府推動的,而是由市場推動的。
為什么說歐洲經濟最壞的時候還沒有到來?因為在金融危機之前,歐洲的杠桿率有所提高,債務有所增加,但是與美國不同,歐洲的去杠桿化還沒有開始,它的資產負債表仍處于很糟糕的狀況。過去積累下來的債務還沒有清理,所以歐洲短期之內看不到復蘇的希望,那么歐洲和美國的區(qū)別為什么會產生呢?
因為美國是資本主義,歐洲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保護的不是債權人,而是債務人。美國的租房人如果付不起房租,房東可以立即把他趕走,但在歐洲,房租付不出也不能趕他走,因為社會主義不以資本推論。
歐洲的社會主義還體現(xiàn)在它的公共財政上。為什么歐洲國家的政府會出現(xiàn)債務危機?因為過去錢借得太多,現(xiàn)在政府的現(xiàn)金流發(fā)生了問題。要削減財政赤字,降低政府債務,只有通過財政緊縮,但是社會主義的歐洲拒絕財政緊縮。這就是歐洲杠桿率降不下來的原因之一。
這對中國來說,意味著在今后一段時間里,長期依賴的外部需求拉動GDP的可能不存在。盡管美國經濟在恢復,但它的經濟恢復主要依靠國內市場,而不是海外。長期以來,由于投資驅動,中國在各行各業(yè)形成了大量的過剩產能,2012年下半年執(zhí)行的“4萬億2.0”又造成基礎設施都過剩。這些已形成困擾中國經濟發(fā)展的結構性問題。
消費會拯救中國經濟嗎?不會,因為沒有收入支持。在過去的十幾年里,中國的國民收入分配不是朝著有利于居民的方向發(fā)展,而是向政府和企業(yè)傾斜,政府的收入增長速度遠遠高于居民的收入增長速度,結果是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穩(wěn)定上升。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政府的收入占GDP的比例為12%,到了2001年,這一比例已經超過30%。
中國經濟的二次探底發(fā)生在2012年上半年。當年的下半年起,企業(yè)普遍感覺日子好過了,發(fā)改委再次開始批項目。但我把“4萬億2.0”叫做二度松寬,但是二度松寬不可避免的帶來“三次探底”。在結構性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之前,任何擴張性的宏觀政策所帶來的效果都僅僅是暫時的,而且會使原有的結構性問題進一步惡化。
目前,很多人認為城鎮(zhèn)化能夠拉動居民消費,但我認為城鎮(zhèn)化是靠不住的。中國目前缺少的是投資機會,那么,到哪里去找新的投資機會?這就需要進一步改革,需要進一步的開放。這一次的開放是對內開放,電訊部門要開放,天然氣部門要開放,服務業(yè)要開放?,F(xiàn)在的問題不是宏觀政策所能解決的,而是要在供給這方面做結構性改革,更加徹底的開放,這樣才能讓投資者普遍感到需求不足的時候,找到新的增長點來支撐中國經濟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