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明
年夏天,極端高溫天氣肆虐于我國滬浙贛湘渝黔蘇鄂8省(市)。浙江有十多個城市的氣溫都超過40℃。上海連創(chuàng)百年高溫新紀錄:最高溫達40.6度,打破了1934年創(chuàng)下的40.2度的歷史極值,也是上海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高值。極端高溫不僅溫度高,而且連續(xù)天數長。上海7月達24個高溫日,是高溫日最多的7月。截止到8月20日,上海已達44個高溫日,40度以上高溫連續(xù)達到4天之多。
“千里清蒸,萬里紅燒;屋內桑拿,汗水洗澡。”極端高溫與大風、暴雨、冰雪、地震等一樣,也是一種重大氣象災害。這種災害的影響雖然看似較“靜態(tài)”,但其危害也十分嚴重。它不僅影響到社會正常秩序,也威脅到人民的生命和國家財產的安全。據媒體披露,在湖南、河南等地,接連發(fā)生環(huán)衛(wèi)工人中暑死亡事件;各地高溫病人激增,老人中暑死亡事件屢屢發(fā)生。持續(xù)高溫也給人民財產造成很大損失。各地車輛自燃不斷發(fā)生;浙江一些森林火警頻頻。持續(xù)高溫給多個地區(qū)帶來了旱情。在杭州,極端高溫讓九溪十八澗溪流幾近干涸;湖南中西部、重慶南部等地都存在中度到重度氣象干旱;貴州全省88個縣(市、區(qū))中有78個出現不同程度干旱。極端高溫影響之廣,已達7億人口之多。
如何積極應對高溫災害,這不僅僅是人文關懷的體現,更直接關系著每個公民的健康權甚至生命權。那么,高溫關懷能否給群眾更多清涼?我們城市管理還有哪些改進余地?在極端高溫下,我們必須進行冷思考。
首先,“極端高溫也是一種自然災害”的認識和觀念要通過大力宣傳,深入人心,要構建一整套城市熱災管理體系和長效機制。今年抗高溫顯然沒有像抗洪、抗震一樣,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應對方案。面對天災,應對匆忙,各敲各的鑼,各吹各的調。各地應對高溫的舉措零散,缺乏制度化。我認為,要將極端高溫作為嚴重自然災害來對待,就要有一個統(tǒng)一的領導機構來統(tǒng)籌負責,更要構建一整套城市熱災管理體系和長效機制,明確各方責任,調動資源,主動應對高溫災害性天氣。只有這樣,服務公眾才有持續(xù)的動力機制,才能使民眾避免高溫的危害。
其次,極端高溫下的勞動保障,是防止工傷事故和職業(yè)病的必然措施,這不是福利,而是一項權利。建議在單位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如江浙杭州等市給勞動者放“帶薪高溫假”,給予他們“特別的愛”。同時,勞動者的高溫權益也應與時俱進,如每年發(fā)放的高溫費,針對高溫災害嚴重程度采取靈活多樣的發(fā)放標準。從實際狀況看,高溫費發(fā)放不到位時有發(fā)生,能否以立法的形式,保障勞動者在高溫天氣下的權益?
再次,極端高溫是天災,也是人禍。面對高溫天,我們除了應對,還要有反思。據氣象專家稱,地球氣候變暖是由自然的氣候波動和人類活動共同引起的。人類活動主要有,汽車不斷增加,石油、煤炭等有害氣體不斷排放,不僅加重污染,更加劇了溫室效應;當下城市,人群密集、高樓林立,水泥路面增加,形成熱島效應;因為炎熱,人們躲進了空調房,室內溫度下降,卻把熱氣排到了室外。為此,國際經驗值得借鑒。如讓地面透氣、植多層植被、植物攀上墻、節(jié)能減排、低碳生活、綠色出行,給城市降溫。
如今持續(xù)高溫,正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之時。我們期盼政府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強化“以人為本”的理念,真正解決群眾高溫中的實際問題,在方案上更加可行,在細節(jié)上更加用心,在關懷上更多清涼,讓更多的勞動保障、勞動權利,能像涼爽的清風一樣,吹到每一個熾熱的角落、每一位市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