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濤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教學中要激發(fā)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在語文的教學中,我們只有不斷積累語言,不斷熟悉語言,把那些值得儲存的語言的精華存放在大腦中,才能轉化為自己語言能力的養(yǎng)料,不斷提高語言素養(yǎng)。因此,把語言積累作為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環(huán)節(jié)是勢在必行的?!安环e硅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苯處熞龑W生對祖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進行積累,由少到多,聚滴水而成大海,為語文素質的全面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
一、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對學習具有支配、控制權利,主動學習、尋求發(fā)展的一種活動。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人們積極、主動地認識客觀事物的一種心理傾向,它表現為一種好學精神,因此,教師若不能啟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等于以錘擊冷鐵?!睂W生有了學習興趣,才能變被動為主動,才會把學習看成是趣事,才會為自主學習提供有利條件。
1.運用多媒體手段,設置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在學習之初,教師通過多媒體的展示,給學生一個形象、直觀的學習對象,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或激發(fā)其探究的興趣,就能迅速地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從而有效地開展自主學習。
2.結合課文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材所選的課文,都是作者基于一定時空背景下的情感表達,但由于時間和地域的變化,課文環(huán)境與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有著較大的差異。教學點與興趣點往往不一致,課文與學生脫節(jié),這時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優(yōu)質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進入課文,引起探究興趣,激發(fā)求知的愿望。
3.結合學生學習心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主動學習。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學生在一個完整、真實的問題背景下,會產生學習的需要,通過學習成員間的互動、交流,憑借自己的主動學習,生成學習,深入探究,最終完成學習目標,解決問題。
二、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
根據不同閱讀目標、不同的閱讀對象,教師可以設置不同的課型,展開不同的教學活動。
1.精讀課。進行理解性閱讀,教師可組織學生就文章的重點、難點、特點質疑提問,達到深入把握文章內容和形式的目的,也可介紹理解詞句、段落、篇章等的規(guī)律和方法。
2.自讀課。進行瀏覽性閱讀,教師可組織學生預習課文,瀏覽書報,也可介紹泛讀技巧,進行速讀訓練。
3.欣賞課。進行借鑒性閱讀,教師可組織學生閱讀課本中的文學作品或課外的經典名著、精美時文,也可介紹文學常識、鑒賞文章的豐富等。
4.讀寫課。進行借鑒性閱讀,教師可組織學生揣摩、分析范文,選定一個角度進行仿寫,也可介紹寫作知識、寫作方法。
5.專題課。進行探究性閱讀,教師可組織學生按要求探討課文難點,整理語文知識,或圍繞某一個熱點問題搜集材料,進行探討。
6.感受課。進行情境性閱讀,教師將情境設置中的情感貫穿于整個閱讀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轉變學生學習語文的態(tài)度,促進學生審美素質的提高、人格的升華。
三、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
寫作是語言表達與運用的重要方式,是人們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作性表達的重要過程,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課程標準提出:多角度觀察生活,發(fā)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表達力求有創(chuàng)意。教師要注重寫作過程中搜集素材、構思立意、列綱起草、修改加工等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獨立寫作能力。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從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寫作興趣入手,強化學生作文的主體意識,打破原有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格局,全面拓展作文教學的方式開發(fā)各類學生的作文潛能,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教師應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鼓勵學生寫讀書筆記,摘抄優(yōu)美的詞句或精彩片段,寫心得體會或進行仿寫。教師應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有意義的文體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家庭勞動,把自己的切身經歷、真實感受寫出來。教師應組織學生自評、互評,在評改中增長學生知識,培養(yǎng)學生情趣。
四、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
人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反復的學習實踐中才能形成。語文教學實踐因教者的不同而不同,因學者的不同而不同,并無定式規(guī)律可循。我認為,對培養(yǎng)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可采用以下方法。
1.主題法。由教師或學生設計實踐活動的主題,共同明確所要做的主題活動,先手腦并用踏踏實實地去干某件事,然后再作書面總結,寫出收獲和體會。
2.扮演角色法。教師可利用朗誦會、故事會、辯論會、讀書交流會、主題班會、課本劇表演、詩詞欣賞會等形式,偏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和口頭表達的能力。
3.游戲法。教師可利用猜謎、制謎、成語接龍、接句、對對子、對歇后語、說廣告語、流行語等語文游戲的形式,寓教于樂,來培養(yǎng)學生口語表達的能力
4.自我評價法。學生通過自己提出問題、編制考卷、參與評價等行為,促使自己對學習的過程進行反思,避免盲目自信和自卑,提高學生客觀認識自我的能力。
5.才藝展示法。教師可利用??⒑诎鍒?、墻報、手抄報、演講比賽、硬筆書法比賽等多種形式的比賽,來培養(yǎng)學生綜合表現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學生的表現欲和上進心都很強,教師可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以發(fā)現和展示學生某一方面的才華。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