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新莉
我們經常要給別人解釋和演示一些事情,比如“我是怎么打飛機打到第一名的”,比如“我開會為什么遲到了”,比如“我如何用餅鐺做出了比必勝客還好吃的披薩”。但總可能有人表示“沒聽懂”是不是?
成千上萬能改變人們生活的工具和想法不被人接受,原因在于它們的價值被演示得不夠清楚。有一個叫李·勒菲弗的美國人,就曾經遇到這樣的“演示難題”。在互聯網剛起步的那幾年,勒菲弗發(fā)現“在線社區(qū)”可以提高公司內部的工作效率,相當于今天社交媒體的雛形,于是到處向人推銷這個方法。他發(fā)現說服別人很難,大家都能看懂關于各種工具的功能的文字介紹,也記住了這些功能,但他們缺少理解這些功能的基礎。這讓他想起了以前自己在學校數學課的失敗經歷—人們往往總是為了記住“怎么做”,而忘記了先去弄清楚“為什么”。
于是勒菲弗找到了問題所在:一定要站在別人的立場考慮問題,并構建一些媒介,幫他們樹立信心。在2003年,他創(chuàng)辦了一家叫Common Craft的公司。用攝影機拍攝白板,在兩三分鐘內,利用雙手、記號筆和剪紙來講解一些常見事物或者概念,比如如何辨別僵尸、節(jié)能燈是怎么回事。后來他與谷歌、樂高、英特爾、微軟等公司合作,用最平實的白話來演示他們的產品和服務,在網上大受歡迎。Common Craft制作的視頻在網上已被瀏覽了數千萬次,你隨便搜一個來看看就能了解,那是一種極簡的、給人強烈印象的Common Craft風格。推特曾經把它做的“白話推特”視頻,擺在自己主頁長達一年半之久,在吸引新用戶注冊方面立下了汗馬功勞。
所以你看,是不是勒菲弗很有資格來講講怎樣做演示才會打動人心呢?他寫了一本書叫做《商業(yè)就是一場秀》(The Art of Explanation),把成功演示的秘密公之于世,跟Common Craft風格一樣,掌握核心,拒絕高深。
為什么受眾對你提不起興趣
你在演示一個觀點時,講得激情四射,不管受眾人數有多少,你都希望他們和你一樣興奮、激動。但是10分鐘之后,你看到的卻是困惑的眼神。從受眾的面部表情可以清楚地看出來,他們沒有聽懂。一旦發(fā)生這種情況,你別無選擇,只能不管他們,自己接著往下講。
如果受眾只有一個人,你可能會很容易察覺演示的失敗,但是,在小組會議中或者在教室上課時,要判斷演示是否失敗了就要困難一些。一方面,人太多時,就不能評估是不是每個人都在積極地參與你的演示。但是,真正的麻煩是你沒有辦法知道每個人對你的演示有多少信心。例如,你在給很多人演示II型糖尿病時,如果他們從來沒有聽說過這種疾病,同樣一則信息,一個人可能認為它是基礎性知識,但是另一個人卻可能根本不了解它。
比如說,員工在剛到一家新公司時,就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他們也許準備了“漂亮”的簡歷,也有相關經歷,但是這些都不能為融入公司的交流文化做好準備。會議上遇到的商業(yè)成功人士,一張口就是縮略詞、產品名稱和各種程序,自以為“曲調”能很容易被聽出來,但是所有新員工聽到的只是“嗒–嗒–嗒”的敲擊聲,與外語無異。
因此,你在竭盡所能地演示一個觀點時,如果看到的是困惑的眼神,原因有可能是你遭到了知識的“詛咒”。你按照自己熟悉的“曲調”敲打節(jié)奏,以為其他人能聽出這個曲調,但是實際上,他們正在不斷喪失信心,而你的演示正在一步步走向失敗。
我們對某個話題不關心,往往是因為:今天沒有那么多的時間把這個問題了解得一清二楚。好的演示會降低清楚了解一個觀點時需要付出的成本,鼓勵人們隨后關注這個觀點。
想使演示有良好的效果,就需要從自己的位置走出來,走到受眾的位置。Common Craft公司的成功正是得益于這種視角。他們并不是要證實某些事實,而是要把事實包裝起來,把這些事實轉化成使人們感到自信、覺得熟悉的東西。
借用“跳板”,效果翻倍
有了好的創(chuàng)意、好的角度,更要有絕妙的包裝,才能保證你的演示給人深刻印象。包裝并不是你想象中那樣復雜的過程,只要針對受眾的需要展示觀點就行了,因為要包裝的觀點和受眾各不相同,包裝方法也不計其數。但是所有的方法都注重以下幾個重要元素:
◎認同:從演示的第一句話起就取得人們的認同,有助于讓他們樹立信心。關于大的話題,你可以說類似的話:“我們可能都覺得油價一直在上漲……”
◎背景:背景為受眾掌握演示內容奠定基礎,讓受眾明白他們應該重視演示的原因。例如你可以說:“你們好不容易辛辛苦苦地掙了些錢,但是交通上的花費卻比以前多了?!?/p>
◎故事:故事就是敘述一個人在對事情的認識上發(fā)生變化,與此同時情感也發(fā)生了變化,從而傳達出重要觀點。比如:“我們來看看莎莉的故事。由于在汽油上的開支太大,莎莉覺得受不了了,因此她需要換一種交通方式,以下就是她的發(fā)現?!?/p>
◎聯系:聯系通常離不開故事,就是通過類比和暗喻,把新的觀點與人們了解的東西聯系到一起。比如:“莎莉發(fā)現,坐公交車好像讓人擁有了分身術,因為現在她在上下班途中還可以處理一些工作。”
◎描述:描述是一種直接的表達方式,關注的不是“為什么”,而是“怎么做”。比如:“莎莉發(fā)現,她每周乘坐三次公交車,可以省下20美元?!?/p>
◎結論:結論就是對已經介紹的內容進行小結,并告訴受眾下一個步驟。比如:“以后汽油價格再讓你難受的時候,記住……”
你可以借助“演示標尺”來理解這個道理。這個標尺可以用來形象地設想受眾的情況,指導你想方設法滿足受眾的需要,并通過構思精巧的演示使他們對某事物由不了解變成很了解。以上這些元素,就是演示中的“跳板”。我們可以通過它們,把受眾從“A”端一步一步地向 “Z”端移過去。
下面這個人目前處在“C”點,位于標尺上了解程度低的一端。箭頭表示我們的目的是在標尺上把他從左向右移動,代表他了解一個想法的過程。大多數潛在用戶都分布在標尺上從“A”到至少是“N”的各個位置。
在大多數演示中,我們首先需要讓別人理解“為什么”,但是,隨著對方的認識程度在標尺上向右端移動,“怎么做”就變得越來越重要了。我們可以在標尺上把這個過程繪制出來,就能理解“為什么”和“怎么做”在任一點上的平衡狀況的變化情況,然后根據這些情況做好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