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理 范麗 牛藝
清宮白玉的選材,多為新疆和田玉。玉石在其最初形成過程中,肌體內往往夾雜許多金屬礦物質,這使得絕大多數(shù)玉石都擁有不同的色彩,純白無雜色的白玉少之又少。從傳世的清宮多數(shù)玉雕制品來看,青玉、碧玉等玉雕數(shù)量較多,體量較大,且眾多大件成品也完全是青玉、碧玉雕成,潔白純正的白玉制品則絕少有特大件器物。至于色白質純的羊脂玉,因原來自身體量就小,外部往往包裹彩色玉皮,故大多只能雕成佩飾、首飾、鼻煙壺等小件物品。
不過,作為宮廷,白玉原料相對要充足一些,可以不惜用料地進行雕琢,因而洗、瓶、壺、碗、杯、盒等費料的器型還是不少,其他隨形而制的陳設擺件、山子和各式佩墜、佩牌亦較豐富。但總體來說,各式白玉器物還是以中小件制品為主。
白玉器物因材質的原因,在表現(xiàn)形式上更為困難。由于白玉雕制的器物為色彩純一的白色,在視覺上不易產生立體感,故要求工匠在設計和雕刻時要更具表現(xiàn)力,如在線條和結構上,要盡可能以凸破平,以此反映不同器物表面的圖案和紋飾。
值得一提的是,因白玉質地細膩、純潔,清宮將其視為玉中上品,故于早中期制作了一些白玉材質的皇帝璽印及鑒藏印童。如滿漢文合璧“大清受命之寶”“制誥之寶”,雍正及乾隆皇帝的“敬天勤民”璽和部分帝后謚寶、閑章等,皆以上好的白玉制成。
清宮傳世的白玉制品聚集了當時各類雕刻制作工藝,如圓雕、透雕、高浮雕、淺浮雕、線雕、減地、陰刻等等,除以白玉雕制單體器物之外,還有連綴器、鑲嵌器,從而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白玉的表現(xiàn)功能。如意是清宮最盛行的贈禮之物,由于美玉十分珍貴,宮廷中曾流行木柄三鑲如意,而這類鑲嵌如意上的“三塊瓦”有許多都是由白玉鏤空雕刻制成,清代中晚期此類器物盛極一時。
沈陽故宮珍藏的白玉藏品絕大多數(shù)都是清宮制造。有一些曾為皇帝御用之物,因而無論是白玉材質還是器物做工都十分優(yōu)質和精湛。代表了清中晚期宮廷玉雕的極佳水準。這些清宮白玉器物多數(shù)是清宮舊藏,少數(shù)是由社會上征集入藏。
從沈陽故宮所藏清宮白玉制品看,其種類十分豐寓,大體可分為陳設器、實用器、佩飾等幾類,陳設器如壺、瓶。花插、山子、清供、如意、插屏、掛屏、玉壁、玉掛等;實用器如方盒、香熏、筆洗。筆架、印盒、鎮(zhèn)紙,墨床、煙壺等;佩飾如帶扣、帶鉤、玉佩、玉墜、玉牌、手鐲、扳指等。另外還有一些人物及動植物雕像。
沈陽故宮現(xiàn)藏白玉藏品約有300件,代表了消代玉器的制作工藝,反映了清人的思想觀念和理想追求,對這些精茭的玉器進行更細致的研究,將會使我們對清代社會及清宮廷器物有更為深入的了解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