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澤生,鐘世彪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yī)院 胃腸外科,南寧 530021)
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發(fā)生于結腸黏膜的慢性炎癥性及潰瘍性疾病,以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為主要癥狀,具有起病緩慢、病程遷延、反復發(fā)作的特點,臨床難以治愈,復發(fā)率高[1-2]。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生活習慣的改變,環(huán)境的變化,以及診斷技術的不斷提高,我國UC的發(fā)病率逐年遞增[3]。柳氮磺吡啶(SASP)是治療輕中度廣泛性UC患者的一線藥物[4],但常伴隨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5]。本病屬祖國醫(yī)學“腸僻”“痢疾”“便血”“泄瀉”等范疇。本研究運用雷火灸聯合SASP治療輕、中度潰瘍性結腸炎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從2009年2月-2013年3月共納入60例符合入選要求的UC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隨機分為雷火灸組(雷火灸和SASP)和對照組(單純SASP),每組30例,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疾病程度、活動指數(根據Mayo[6]疾病活動指數表計算)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基線資料比較
1.2 納入標準 1)住院或門診患者;2)年齡20~65歲;3)符合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學分會擬定的《潰瘍性結腸炎中醫(yī)診療共識》中有關UC診斷標準[4](2009年,深圳);4)根據Truelove-wittsUC分度表的標準診斷為輕度、中度UC患者;5)簽署知情同意書且依從性較好。
排除標準:1)有腸道切除手術史者;2)妊娠或哺乳期婦女;3)肝腎功能異常者;4)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過敏性哮喘、系統性紅斑狼瘡)、腸道細菌或寄生蟲感染;5)合并腸道腫瘤;6)同時服用其他藥物或采用其他方式治療UC者。
1.3 治療方法
1.3.1 雷火灸組 口服SASP:1 g/次,3次/d,連續(xù)服用6周。雷火灸:選用的穴位為天樞(單側)、氣海、大腸腧(單側)?;颊呷扰P位,采用趙氏雷火灸(廠家:重慶趙氏雷火灸傳統醫(yī)藥研究所,規(guī)格:25 g×3),將三柱雷火灸固定于鐘坐式支架上火頭分別對準穴位,距離皮膚2~3 cm,每次約灸15 min(每5 min彈灰1次、并調整距離),熏至穴位及其附近皮膚潮紅,注意避免燙傷,1次/d,連續(xù)灸療6 d為1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療程之間間隔1 d(雙側穴位交替灸療)。
1.3.2 對照組 單純服用SASP,用法同上。
1.4 評價指標 療效:標準參照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學分會擬定的《潰瘍性結腸炎中醫(yī)診療共識》中有關說明擬定[4]。完全緩解:臨床癥狀消失,腸鏡復查黏膜病變基本消失;顯效:臨床主要癥狀明顯緩解,腸鏡復查黏膜病變明顯減輕;有效:臨床主要癥狀有所緩解,腸鏡復查黏膜病變有所減輕;無效:經治療后臨床癥狀、內鏡及病理檢查結果均無改善。
鏡下表現積分:對治療前后腸鏡下黏膜特征進行評分,標準參照文獻[7]:正常黏膜圖像,0分;輕度病變(血管紋理模糊,黏膜充血但無出血),3分;中度病變(黏膜呈顆粒樣變化),6分;重度病變(黏膜潰瘍并自發(fā)性出血),9分。
記錄和比較治療前后2組患者的活動指數,記錄治療中2組的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類別和例數)。
2.1 2組臨床療效結果比較 見表2。
表2 2組臨床療效結果比較(n=30) 例
2.2 2組活動指數、鏡下黏膜積分比較 見表3。
表3 2組活動指數、鏡下黏膜積分比較(±s,n=30)
2.3 2組不良反應比較 雷火灸組出現惡心1例(占3.33%);對照組出現惡心4例,乏力2例,頭暈1例(占23.33%),2組比較,P<0.05。
SASP自問世以來因良好的療效和相對低廉的價格,成為治療輕、中度UC的經典藥物,其經口服后在結腸內被細菌分解為美沙拉嗪和磺胺吡啶,其有效成分為前者。但據報道[9-10]該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近30%,主要由磺胺吡啶引起,包括惡心、嘔吐、食欲不振、頭痛、磺胺過敏、肝腎功能損害、胰腺炎和精子動力異常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使用。
潰瘍性結腸炎活動期的病機主要為濕熱蘊腸、氣滯血瘀、血敗肉腐成瘍,當治以清腸化濕、調氣活血、祛腐生肌斂瘍?yōu)橹鱗11]。研究表明隔藥灸[12]、艾灸[13]療法治療UC取得良好的療效,其作用機制可能與調整人體異常的系統免疫功能有關。另有動物實驗顯示針灸可以調節(jié)潰瘍性結腸炎大鼠中促炎細胞因子和抗炎細胞因子平衡,從而有效地控制已啟動的炎癥和免疫級聯反應[14]。雷火灸是艾灸的一種,具有灸火旺,所含藥物引火力直達病所的優(yōu)點[15]。本研究采用趙氏雷火灸,其采用艾絨及黃芪、烏梅、甘草、防風、蒼耳子、沉香、木香、麝香等中藥制成的艾條[16]。研究[17]表明,雷火灸燃燒時產生的輻射能量是紅外線和近紅外線,通過對人體面(病灶周圍)、位(病灶位)、穴形成高濃藥區(qū),在熱力的作用下,滲透到組織深部來調節(jié)人體各項機能。天樞、氣海、大腸腧為治療UC的經驗穴位。
本研究初步證實了SASP聯合雷火灸是治療UC的一種較為安全有效、操作簡便的方法,較之單純使用SASP,其具有提高療效、減少不良反應發(fā)生的優(yōu)勢。然而本研究存在樣本量偏小、隨訪時間較短等不足之處,尚不能較為全面客觀地闡明該聯合療法的優(yōu)勢,另外其作用機制尚不明確,今后的研究應著力從以上的方面入手,以期為治療UC提高一種新的有效的途徑。
[1]閻海清,張建文.胃腸病診療全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0:643-646.
[2]鄭紅斌.潰瘍性結腸炎全球發(fā)病情況比較[J].中華消化雜志,2001,21(4):242-243.
[3]歐陽欽,Tandon R,Goh K L,等.亞太地區(qū)炎癥性腸病處理共識意見(一)[J].胃腸病學,2006,11(4):233-238.
[4]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學分會.潰瘍性結腸炎中醫(yī)診療共識(2009)[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0,30(5):527-532.
[5]胡伏蓮,林庚金,袁受力,等.美沙拉嗪治療炎癥性腸病的療效及安全性[J].中國新藥雜志,2001,10(3):201-204.
[6]Schroeder KM,Tremaine WJ,Ilstrup D M.Coated oral 5-aminosalicylic acid therapy formildly to moderately 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A randomized study[J].N Eng J Med,1987,317(26):1625-1629.
[7]Baron JH,Connell AM,Lennard-Jones JE.Variation Between Observers in Describing Mucosal Appearances in Proctocolitis[J].Br Med J,1964,1(5375):89-92.
[8]白愛平,歐陽欽,呂農華.炎癥性腸病發(fā)病機制的新觀點[J].中華消化雜志,2010,30(3):210-212.
[9]Munakata A,Yoshida Y,Muto T,et al.Double-blind comparative study of sulfasalazine and controlled-release mesalazine tablets in the treatment of 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J].J Gastroenterol,1995,30(8):108-111.
[10]Fernández J,Sala M,Panés J,et al.Acute pancreatitis after long-term 5-aminosalicylic acid therapy[J].Am J Gastroenterol,1997,92(12):2302-2303.
[11]賀海輝,沈洪,葉柏.潰瘍性結腸炎活動期的病機與治法[J].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28(6):504-505.
[12]王松梅,李興國,張立群,等.神闕隔藥灸療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2006,26(2):97-99.
[13]方向明,許能貴,肖永儉.艾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58例療效觀察[J].針刺研究,1999(1):66-67.
[14]劉慧榮,盧海濱,吳煥淦,等.針灸治療大鼠潰瘍性結腸炎分子免疫學機制[J].亞洲醫(yī)藥,2001(8):172.
[15]張敏,沈凱.針刺結合雷火灸治療壓力性尿失禁臨床研究[J].吉林中醫(yī)藥,2012,32(11):1154-1155.
[16]聶斌,張麗,徐凱,等.趙氏雷火灸治療膝骨性關節(jié)炎的臨床觀察[J].吉林中醫(yī)藥,2009,29(4):313-314.
[17]曾秀云,楊雯荔.雷火灸治療風寒痹阻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醫(yī)學信息(上旬刊),2010,23(3):638-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