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雪,周曉燕,李雅茜,鐘漢林
(廣州市天河區(qū)中醫(yī)院 糖尿病???,廣州 510665)
目前,對于治療2型糖尿病在降低血糖的同時,又能改善病人臨床癥狀的中西醫(yī)結合療法具有優(yōu)勢。本研究在2型糖尿病病人口服二甲雙胍的基礎上,經中醫(yī)辨證后口服中藥湯劑改善病人臨床癥狀療效明顯。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69例均為我院糖尿病專科門診及內科住院病人。按照就診日期單雙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3例,男8例,女25例,年齡44~83歲,平均(58.4±7.5),病程4個月~5年,平均3年;其中高血壓病者28例,血脂異常者15例,合并冠心病者4例。對照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齡35~77歲,平均(57.6±7.9)歲,病程4個月~6年,平均3年,其中高血壓者25例,血脂異常者14例,合并冠心病者、腦血管疾病者5例。所有病例均排除肝腎功能不全、1型糖尿病、腫瘤、造血系統(tǒng)疾病及精神病、嚴重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或慢性心功能不全3級以上者。2組年齡、性別構成、兼見病分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按照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診斷及分型標準[1-2],參照廣州天河區(qū)中醫(yī)院糖尿病診療手冊,診斷為2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內科學》[2]及《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診斷標準。
2.1 治療方法 2組均進行飲食控制,采用二甲雙胍類口服治療。治療組根據(jù)中醫(yī)辨證加用生脈飲和六味地黃丸加減,1劑/d,水煎早晚分服。對照組維持原基礎治療。2組均4 周為1療程。
2.2 觀察指標 血尿便常規(guī)、胸部拍片、肝腎功能、血脂。納入第1天檢查記錄,觀察結束后復查1次。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BG)、糖尿病中醫(yī)臨床癥狀評分標準。根據(jù)治療前與治療后中醫(yī)臨床癥狀積分評價療效。
3.1 療效標準 治愈: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hù)≥90%;顯效: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hù)60%~89%;進步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hù)20%~59%;無效: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hù)<20%。
3.2 治療結果 見表1~表3。
表1 2組治療前后FPG,2hPBG比較(±s) mmol/L
表2 2組中醫(yī)臨床癥狀改善方面比較 例
表3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s) 分
筆者認為,消渴病具有“陰虛內熱→氣陰兩虛→陰陽兩虛”規(guī)律動態(tài)演變,病機關鍵是氣陰兩虛,且貫穿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始終,瘀血阻絡是導致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重要原因,臨證可見燥熱、濕熱、寒濕、痰濁等不同階段的病理演變,與肝、脾、腎臟有密切的關系[3]。經過臨床觀察,針對臨床上比較多見的氣陰兩虛和(或)陰虛內熱的2型糖尿病病人,病程較短的患者經口服二甲雙胍后血糖可以降至一個比較理想的水平,但是臨床癥狀不能得到改善,且容易反復,通過增加中藥,可以明顯的觀察到中藥不但可以幫助降糖,而且在改善2型糖尿病臨床癥狀方面有著獨特的療效[4-5]。生脈飲首見于《內外傷辨惑論》。治以益氣生津,方中人參具有補氣生津兩大功效。元氣得補,陰津得充,能上承于口,充盈于脈,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等證象亦可逐漸正常。五味子擅長固津斂氣,麥門冬功專養(yǎng)陰生津,可以增強益氣生津力量,又為人參良助。六味地黃丸首見于《小兒藥證直訣》乃滋補腎陰之良方。陰虧則虛熱內生,治宜壯水制火,養(yǎng)陰配陽。此方用地黃補腎滋陰,使腎陰得充,山茱萸和山藥為地黃輔佐。又佐以澤瀉、茯苓、牡丹皮,成為三補三瀉,補而不滯的配伍形式。辨證論治,各藥合理配伍,更可明顯增強療效。以糖尿病分期論治者為經,以臟腑功能受損、氣血津液虛滯論治者為緯[6-7]。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在改善2型糖尿病臨床癥狀方面療效肯定。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2]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770-788.
[3]孫朦朦,倪青.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中醫(yī)藥治療[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29(1):89.
[4]羅躍娥.2型糖尿病中西藥治療現(xiàn)狀與展望[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4,15(3):993-994.
[5]葉瑞洪.淺談重要的現(xiàn)代化研究和開發(fā)[J].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學報,2002,5(2):55.
[6]曹立虎,岳仁宋,齊方洲,等.糖尿病中醫(yī)病機探微[J].吉林中醫(yī)藥,2011,31(11):1048-1049.
[7]王海珍.缺血性糖尿病足128例臨床治療體會[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29(2):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