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江
物美價廉,這是每個人在購物時都想要的,至少我們要覺得商品物有所值,才肯掏錢購買。一旦花了高價錢,買了低質量的物品,這是很令人沮喪的事。可對于全國1000多萬高職高專的學生(不能說全部,但至少是大多數(shù))來說,這種令人沮喪的事,每個學期都要面對。(據(jù)《中國青年報》報道)
如果是普通的商品,花了冤枉錢,過去了就算了。但教材并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學生學習的課本,低質量的教材影響甚大。首先,會降低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高職高專院校少數(shù)領導和教師通過手中的權力,強迫學生高價購買低質量的教材,既損害了學生的利益,傷害了學生的感情,也影響了學校聲譽。學生會在心底里對學校產(chǎn)生排斥。其次,不利于任課教師的課堂教學,如果教材本身質量不行,會直接影響教師上課的質量。最后,降低學生學習課本知識的積極性。通常情況下,當教師上課教得不好時,學生通過自學也能夠掌握各種知識。但面對著一本胡亂拼湊的教材,學生的學習熱情必定大打折扣。所以,教材不僅是錢財?shù)膯栴},更會影響學校的聲譽、教師的教學和學生未來的發(fā)展。
國家著手治理高職高專教材市場,對于廣大學生而言無疑是個好消息。問題是,如果只是從上而下,只是治理出版市場,往往并不能產(chǎn)生多大的效果,治標不治本。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例子現(xiàn)實中比比皆是。
上課沒有教材不行,但不應該由學校強迫學生購買。像美國高校的普遍做法是,上課用什么教材由任課教師指定。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教學風格,同一所學校同一門課的不同教師,很可能會選用不同的教材。所以,根本不會出現(xiàn)學校規(guī)定學生購買教材的現(xiàn)象。最重要的是,學生不一定非買不可,買不買的決定權在學生自己手上。學生可以借、可以租,還可以買舊的,甚至兩人共用一本教材也沒什么問題,并不會影響學習的效果。事實上國內有些開明的學校也開始采用類似的做法,把購買教材的決定權還給學生。
由學生自己購買教材,高價低質量的教材就沒有競爭力,在優(yōu)勝劣汰的市場上自然無法立足。出版商為了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必定會提高教材的質量,同時會想方設法降低價格。這才是我們所想要看到的局面。所以,規(guī)范高職高專教材市場,教育部門不僅要大力整治各類不法出版商,還要明文規(guī)定各類學校不能強迫學生購買教材。還學生自由決定購買權,這才是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