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惠
交流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是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前提下,主動與他人交換意見,找出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也使自己解決問題的策略得到提煉和完善。學生在思維的相互碰撞中,互相捕捉對方的想法,產(chǎn)生積極的互動,從而對自己的學習結果進行反思、補充和修正,進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重組知識結構,達到認識的升華。
在許多學校舉行的公開課上,我們時常看到老師就某個問題進行課堂教學交流討論時,學生立刻七嘴八舌、爭先恐后、熱熱鬧鬧的開始交流。甚至部分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資料或者圖片,使學生討論交流顯得內容豐富。從表層看,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似乎都有自己要說的話,要表達的欲望。其實不然,這些交流存在“熱鬧浮華的場面,空洞無物的本質?!彼麄冋f什么呢?探究的本質是什么?經(jīng)過什么樣的思考和對思維的提驗?這是經(jīng)不起細細的推敲和品味的。不禁反思,學生究竟能學到什么?思維提升了嗎?交流中獲取知識了嗎?要讓我們的課堂討論交流真正意義上對學生有所收益,我覺得課堂教學中學生交流能力培養(yǎng)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教師認真選擇選擇交流內容,讓學生樂于交流
教師針對教學目標、重難點,結合學生實際,選擇富于科學性、故事性、趣味性、創(chuàng)新性、實用性和探究性的問題進行討論,既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增強學生合作意識。如:蘇教版第八冊實踐活動《我們去春游》,這是一個現(xiàn)實的情境,孩子有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討論的問題是“東東帶了10元錢最多可以玩哪幾個項目?最少可以玩哪幾個項目?”學生們開始都忽視了劃船及乘快艇價格表后的信息(每船限坐4人,每艇限坐2人),但是,在老師引導學生在自己的游玩經(jīng)驗中思考問題時,一些有游玩經(jīng)驗的同學產(chǎn)生了對問題的質疑,大家猛然醒悟,這兩項活動可以將人數(shù)湊齊再去玩,則每人分攤的錢會少一些,從而能多玩幾個項目,這樣的現(xiàn)實情境激活了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學生有興趣走入,感到數(shù)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樂于交流這樣的數(shù)學問題。
2.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的交流氛圍,讓學生敢于交流
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的交流的氛圍,學生們把自己的各種感受、質疑與問題帶到課堂中來,展開無拘無束的討論。他們的內在動機、求知欲得到誘發(fā)和補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分享成功的喜悅。在這種氛圍中,老師要善于鼓動,主動參與,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交流時的閃光點,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有比較重要的作用,如“你別急,慢慢講”、“你真有見解?。 薄澳愕南敕ê苡袆?chuàng)造性!”等激勵性的語言,會激發(fā)學生交流的愿望,產(chǎn)生競爭意識,所有學生都會積極參與,敢于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的質疑,同時得出自己的結論。
3.把握交流契機,讓時機適合交流
課堂上一定要把握好學生之間交流的契機,而不是一遇到問題就討論。這樣容易讓一部分學生思維懶惰,指望別人得出的結論。我覺得以下幾種情形就是學生交流的契機:在學生意見不一時引導交流,讓他們在爭辯中獲得啟迪,獲得靈感;在學生需要時引導交流,讓他們準確、迅速地完成一個人難以完成的任務;在學生具備一定的感性認識,小有收獲時交流,讓他們在交流中領略他人的思想策略與方法,不斷反思修正自己的認識,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
4.教給學生方法,讓學生學會交流
要使交流有效地展開,充分發(fā)揮交流的作用,必須教給學生正確的交流方法。
4.1交流前的獨立思考
要使交流有效,必須有一定的時間、空間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思考并不要求人人都能得出答案,重要的是要對問題有個全面的感悟,在這個基礎上交流才能目標明確,弄清哪些問題可以自己解決,哪些問題自己無法解決,有一定困難,需要同伴或老師的幫助。當學生把握了交流的方向后,就有人愿說,有人想聽,將自己的思維與同伴交流,并在其中比較、辨別、揚棄,對交流的問題有一個更深層次的認識。
4.2交流時要注意傾聽
課堂上經(jīng)常能看到孩子急于想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對于別人說什么往往關注不夠,有時會出現(xiàn)別人說過的想法,某位同學還在興致勃勃的“復述”,或者小組討論時幾個人都在說,結果誰也不知道誰在說什么,這樣的課堂交流效率是低下的。因此課堂上學會傾聽,學會分析、學會評價是至關重要的,這是學生集中注意力,培養(yǎng)良好學習習慣,進行有效教學必須的條件。
4.3交流后的反思、提升
由于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認知結構,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思考,結果是不一樣的。因此在學習中所獲得的信息及信息的組合有一定的差異,交流使學生認識到自己原來想法的局限性和對方想法的合理性,在進行觀點對比分析中,找出聯(lián)系,辨別不同,取其合理成分,舍棄不合理成分,使思維由無序走向有序,也可讓全體學生實現(xiàn)共識、共享、共進,學生獲取具有共性又不失個性的學習經(jīng)歷和想法,從而促使認知結構完善。
總之,學生在思維的相互碰撞中,互相捕捉對方的想法,產(chǎn)生積極的互動,從而對自己的學習結果進行反思、補充和修正,進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重組知識結構,達到認識的升華。對課堂教學的成敗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達到資源的共享,同時有效的交流一定會讓教學活動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