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征的隊伍里,除了普通的工農戰(zhàn)士,紅軍指揮員,政治家,也有像李德這樣的外國顧問,成仿吾這樣的學者,他們都通過不同方式,記載了自己在長征過程中的經歷和見聞,成為人們了解長征的珍貴遺產。除此之外,在浩浩蕩蕩從東南到西北行進的長征隊伍中,還有一位詩人的身影,閃現在崇山峻嶺和雪山草地上,這個身影,就是曙霞。
一
在影印版的《二萬五千里》里,有三篇署名“曙霞”的文章,其中的兩篇,是用詩的形式寫成的。從署名“曙霞”的文章里,我們還可以看出,他是中央縱隊干部團上干隊里面的一員。
在用筆名所寫的關于長征的文章里,像“莫休”等已經有人研究出了具體的作者。但“曙霞”是何人,他的具體身份是什么,目前還是個謎。
實際上,在長征隊伍中,還有一位留下真實姓名的詩人,他就是有“湖畔詩人”之稱的馮雪峰。
長征途中,馮雪峰和成仿吾、徐特立、李一氓、董必武等人在一起,是上干隊的成員之一。據莫文驊回憶,馮雪峰在上干隊的具體職務是“政治教員”,他和董必武等人一樣,受到了特殊照顧。紅軍勝利完成長征到達陜北后,馮雪峰被中央派往上海。在上海期間,馮雪峰向魯迅、茅盾通報了紅軍長征的事跡,當時在場的,還有美國記者史沫特萊和路易·艾黎。
雖然參加了光輝的長征,馮雪峰卻很少在文章中提及自己參加長征的經歷。在長征后,他曾寫過關于長征的小說,但這部書稿最后遺失了,未能與讀者見面。
馮雪峰的長征事跡,有人卻清楚地記得。馮雪峰長征時的戰(zhàn)友莫文驊和宋任窮,都寫了文章以示紀念。宋任窮在《我有義務為雪峰同志寫幾句》中說:“當時,(馮雪峰)和大家一樣的裝束,吃一樣的飯菜,一樣的拄著棍子爬雪山過草地,歷盡艱辛。一位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生活多年的文化人,在極端艱難的長征路上,隨軍步行二萬五千里,一直堅持到陜北,是難能可貴的?!?/p>
那么,在《二萬五千里》中留下三篇文章的曙霞,是否就是長征中的詩人馮雪峰呢?
他們之間好像有著某種聯系。
在《魯迅研究月刊》1986年第1期上,發(fā)表了一篇署名曉彤的《雪峰的筆名》的簡短文章,指出“曙霞”是馮雪峰曾經用過的筆名。那么,馮雪峰在什么時候用過曙霞這一筆名呢。
1931年2月,胡也頻、殷夫等五位進步作家被國民黨政府秘密殺害。時任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長的馮雪峰,在袁殊創(chuàng)辦的《文藝新聞》上,用“藍布”、“海辰”等筆名發(fā)表了幾篇文章,以揭露國民黨的暴行,并告知大眾五位作家的死訊。其中,4月13日的《文藝新聞》上發(fā)表的《嗚呼,死者已矣!》這個題目下的兩篇文章之一《作家在地獄》,所署的名字就是“曙霞”。
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雪峰文集》卷三中,《嗚呼,死者已矣!》這篇文章被收列其中,由此可以說明,“曙霞”曾是馮雪峰用過的筆名。
這之后,馮雪峰再也沒用過“曙霞”這個筆名。這一名字的再次出現,則是在紅軍長征勝利后由徐夢秋、丁玲、成仿吾等人編輯的《二萬五千里》中。在這本長征親歷者的回憶錄中,有三篇文章署名為“曙霞”,它們是《小茅屋》、《渡金沙江》、《通過草地》。其中,《小茅屋》和《渡金沙江》為詩作。
但是,在馮雪峰所有的詩集和文集中,都沒有這些詩和文章的影子。所以,曙霞是不是馮雪峰,對我們而言,還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希望此“曙霞”就是湖畔詩人馮雪峰。一位參加過長征的作家、詩人,沒有留下一點關于這段偉大歷史的文字,實在太可惜了。
二
在《小茅屋》一詩里,曙霞描寫了貴州西北邊境地區(qū)的貧民生活現狀。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貴州是全國有名的窮省,所謂“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分平,人無三分銀”,當地居民的困難程度可想而知。窮苦老百姓因被苛捐雜稅剝削得一無所有,他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所以被稱為“干人”。
紅軍長征到達貴州境內后,到處是乞討的“干人”,這些窮苦老百姓生活的慘狀,讓長征的紅軍將士們感到震驚。大概在貴州境內行動時被沿途的所見所聞所觸動,在《小茅屋》里,“曙霞”用詩的形式描寫了貴州貧民的生活現狀。
小茅屋,
矮茅屋,
入門要低頭,
睡臥難伸足,
起風檐欲飛,
雨來漏滿屋。
門前野草迷山徑,
屋后荒山暴白骨!
繞屋凄涼無所有,
旦暮但聞小兒哭。
寒冬聚圍小煤爐,
火焰常灼小兒膚,
茅屋梁上少包谷,
家人下體多無褲!
看到這些窮苦的老百姓居室破陋,食不果腹,連穿的褲子都沒有的慘狀,富有同情心的“曙霞”十分憤怒,他譴責國民黨政府的苛捐雜稅,號召這些可憐的人參加到紅軍隊伍中來,反抗這種不公的生活,用熱血換取幸福的生活。
借問貧窮何至此?
苛捐雜稅如狼虎!
兄弟流離爹娘死,
賣兒鬻女償不足,
何如參加紅軍去,
拼將熱血換幸福!
三
在《渡金沙江》一詩里,曙霞描述了紅軍搶渡金沙江的情景。
1935年4月29日,中革軍委發(fā)出《關于野戰(zhàn)軍速渡金沙江轉入川西建立蘇區(qū)的指示》。為了鼓舞士氣,盡快趕到金沙江邊,提出了“渡過金沙江,慶祝國際五一勞動節(jié)”的口號。曙霞在詩中描述了紅軍戰(zhàn)士盯著太陽向江邊急行軍的情景。
初夏的太陽
燒灼了砂礫的地山
行人的熱汗
沿臉浹背地流滴
遠征負重的健兒
在黃昏后才跑到
一座村落的邊沿休息
努力吧,第八連的諸同志
無論如何要走一百八十里
為著要完成我們底任務
為著要達到我們的戰(zhàn)略,機動的目的
我們今天 要走一百八十里
經過連續(xù)的急行軍,紅軍終于如期趕到了金沙江邊。金沙江波濤洶涌的景象,讓詩人由衷地感嘆。
黑夜的幕已經垂罩著金沙江邊,
天險的長江原來如此天險!
羊腸小道在高山向江的斜面
蜿蜒而下,
對河山洞內炮孔槍眼挖遍。
傾斜的水流
像萬馬奔騰
深黃的江水
誰知深淺?!
此處難不是“蓬萊弱水”
只“一夫守御”
怕“萬眾莫前”!
在詩中,詩人譴責了蔣介石不去抵抗日本侵略者、只顧攻打紅軍的暴行。
日本占領了東北
蔣該殺卻把國防大兵調到西南
說是“抗日必先剿共
攘外必先把內安!”
他孝敬日本的禮物
是中華的半壁河山
他所得的最好頭銜
就是賣國漢奸!?
在當地民眾的幫助下,紅軍大軍未損一兵一卒,順利渡過了金沙江。詩人用嘲弄的語氣,描述了看著遠去紅軍背影的國民黨軍隊的窘相。
蔣家大兵追到了金沙江邊
望江興嘆
龍云的部隊對著激流
僥幸地驚贊
周(混元)薛岳打電告捷
說是大獲全勝
繳到爛草鞋半雙
龍云伸舌頭,摸著腦袋
還捏一把汗
背地說:早知是這樣
我就備下船只送他們過江
嘲笑了被紅軍搞得暈頭轉向的國民黨軍后,曙霞夸贊了神勇的紅軍。
萬里長征
歷盡了風霜雨露
憶連年血戰(zhàn)
破敵軍屈指也應難數
任大江、峻嶺、強敵、堅城,莫能阻
誰說長江天險
看我紅軍等閑飛渡!
四
在《通過草地》一文里,曙霞講述了他在過草地時的經歷。
長征二萬八千里,跋涉無數大江峻嶺的我們,已覺到無所謂“行路難”了。李太白所謂的“蜀道難”,在我們所經過的川邊崎嶇小路看來,也不過如此而已。早就聽說松潘以西有一片荒涼千里無人煙的草地。敵軍胡宗南等部固守松潘一帶,構筑“烏龜殼”,企圖與蘭州構成封鎖線,壓迫我們投西。我們?yōu)榱嗽趹?zhàn)略上取得出敵意表的機動,不免要有繞道松潘抄到松敵后路的行動,因此我們也就早有了通過草地的準備。
經歷了無數兇險的大江大河大山,在過草地前,有人說過草地很困難,但曙霞并不這么想。
據由通司問得的草地情況:松潘西邊的草地,多有“蠻騎”出沒;草地上經常浸水到膝蓋邊,四周圍看不見人煙,連樹林也沒有;行人走這里過,非有向導找不到路;路上必須攜帶充足的干糧,準備充足的皮衣、皮靴、皮襪等,否則不凍死也會餓死,因為草地上沒有人家,也沒有樹木,露營也遠處搭棚,夜間寒冷,多雨露。話雖說得這樣厲害,我倒有點不相信。
準備了十天的口糧,準備了木棍,準備了燒火用的干柴,從毛爾蓋出發(fā),曙霞踏上了一望無際的茫茫草地。在第一天,曙霞就領教了草地上氣候的多變,在簡陋的棚子里聽著雨聲進入了夢想。
夜半雨滴由棚上青青的稀稀的樹枝上滴下,滴濕了皮衣,只聽到雨傘上點滴的聲音。這種“草地露營逢夜雨”的味道,總比古詩人所聽到的“雨打芭蕉”和“夜雨聞鈴腸斷聲”的聲音要悲壯些吧!可是我已酣然入夢。
草地行軍讓大家疲憊不堪。由于不了解草地的情況,曙霞他們宿營的時候,不是因為棚子搭得不好漏雨,就是因為地上太濕而無法入眠。在這樣艱苦的環(huán)境里,紅軍大學的課程還沒有停,在視察各科搭的棚子后,曙霞還讓大家準備講課的材料。
我到各科去看他們的棚子,騎兵科多用被單搭布棚,兵科用樹枝野草等搭草棚,但蓋得最密。我告訴各科,由科長、副科長、教員及能講課的排長,先行準備一些材料——我們擬講“防空”問題——分到各個棚內去領導討論。然后回自己的棚內煮了一碗“疙瘩”(就是面丸),吃得很飽,又喝了一杯濃茶,才在棚邊睡下。天上明星點點,這是過草地的第一個良宵。
在進入草地的第四天,曙霞終于領教了茫茫草地的荒僻和兇險。但危機四伏的草地并沒有讓曙霞他們退縮,英勇的紅軍在一步步征服著大海一般無涯無際的草地。
這一天過的地方真是“草地”了,舉目荒涼,一片草野,四周矮山也不長一棵樹木。一路腐質土浸滿了污水,沒有草根的地方,腳踏下去直沒過膝蓋,馬兒經過處,埋沒了四蹄,有時還陷下去拔不起來。我們的腳,從出發(fā)以后,都未曾干過。望著天空,總是經常呈著灰黑色,看不到一個鳥兒飛過,也聽不到一個蟲兒的叫聲。我們一隊走著,雄偉地走著,像是輪船在大海中,前面不見海岸,可是并不能減低我們前進的勇氣,我們的勇氣使得像大海一般的草地,一步步向后退去。
一望無際的草地,變幻莫測的天氣,無法遮風擋雨的宿營地,怎么走也走不到的目的地,讓曙霞他們吃盡了苦頭。草地上沒有任何的消遣,大家除了走路就是吃東西,很快地,干糧就被吃完了。
天空中,一陣雨,一陣風,一陣太陽。到黃昏時,雨漸大了,前面直到河邊一大堆草棚,還不知班佑在那里。結果只得在那里再行第五夜的露營。我看與其說露營,不如說是“雨營”恰當。我和一個同志及他底特務員,三人擠在一個小棚內,把他底油布和我底雨傘,蓋在棚上遮雨。今天更加沒有柴火,連熱水都沒有,晚上特務員冒雨到炮兵科去要了一盆開水,拿回時已經涼了,我們各沖了一碗炒麥粉吃。原來準備五天吃的“巴巴”,這一下就吃完了。
沒有糧食,疲憊不堪,但歷經磨難的紅軍戰(zhàn)士們,好像已經掌握了在逆境中求生存的本領,在饑餓和疲憊中勇敢頑強地走著,路邊的野果,成了他們解饞的美食。
大家都感到潮濕與漏雨的威脅,可是兩腳仍不自覺地跟著前面的人走。為了各人都要表現自己是吃苦耐勞的模范,誰也不肯說出怕苦的話來。路旁野花叢里,長著金紅色的小果,有玉蜀黍的粒大,一穗穗的結著,又像金紅色的葡萄。有人摘取來吃,我也摘了幾枝嘗嘗野味,的確不錯,一種酸味,解卻幾日來不知五味的口悶。
經過六天時間的艱難跋涉,曙霞他們終于來到了目的地班佑。在班佑,曙霞他們見到了從未見過的藏區(qū)特有的“牛屎房”。
到了班佑了,一片“牛屎房”——用牛屎筑的墻(這牛屎不臭。我們見過和住過最新式的士敏土筑的洋房子,住過磚墻、石墻、泥墻的舊式房子,又住過苗民區(qū)域的茅屋,也住過云南石板蓋的屋子,現在住到世界上很少知道的“牛屎房”了。)里面約有四五十間,有一兩間被火燒過,據說是先頭部隊走后失的火。
在班佑,糧食也很緊缺,曙霞到處去找吃的東西,最后卻無果而歸。大家都沒糧食吃,先前到達班佑的人的唯一的口糧,是青草。還好,能住進溫暖的牛屎房子,已經讓曙霞心滿意足了。
外面下著密雨,屋內烤起大堆的火,大家圍著烤衣服和取暖。我用熱水洗了腳,打開鋪蓋,覺著一身松暖。經過六天的草地,五次的露營,至此才再投到房屋的懷中,也至此才覺到房屋的作用和好處。身居洋樓大廈的人們,是不會知道這個的,至少他們從沒有夢想過沒有房屋,又在千里荒蕪、一片凄涼、遍地水草、四周無樹木的草地中露營的滋味。這就在過過露營生活而沒有到過草地的兵大哥們,也不會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