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的跳,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手抓黃土我不放,緊緊兒貼在心窩上。……幾回回夢里回延安。”每當聽到這首激情澎湃、耳熟能詳?shù)拿窀钑r,我的心里總會生發(fā)出一種急切的向往,那就是什么時候能夠去延安看看,看看我們新中國的發(fā)祥地,看看那一眼望不到頭的黃土高原,看看毛澤東和其他革命先輩曾經(jīng)生活的居所,追溯那拋頭顱、灑熱血的崢嶸歲月,親身感受一番偉大的延安精神。
六月的一天,我終于得償所愿,懷著激動的心情走進了延安,走進了夢里曾尋她千百回的革命圣地。當寶塔山巍峨的身影佇立在我的眼前時,我忍不住大聲地呼喊,延安,我的母親,我看您來了!
“嘉嶺疊疊倚晴空,景色都歸西照中。塔影例分深樹綠,花枝低映碧流紅。幽僧棲跡煙霞塢,野鳥飛歸錦繡從?!睂毸阶湓谘影渤菛|南一隅,四面為群山所環(huán)繞,像是處在溫暖的懷抱之中。寶塔山上綠樹成蔭,野花遍地,石刻成群,古跡遍布,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讓人既飽了眼福,又增長了見識。有人說,只有登上寶塔山,才算真正到了延安。寶塔,既是延安的標志性建筑,也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里,挺立的寶塔,像一面不倒的旗幟,指引著無數(shù)的仁人志士不屈地斗爭。在寶塔的一旁,掛著一口明代鑄造的大鐵鐘,用力敲擊,聲響如雷,傳遞四野。據(jù)說每次有敵人來犯時,哨兵就敲響這口大鐘,警報山下的紅軍作好轉(zhuǎn)移和戰(zhàn)斗的準備。
從寶塔山下來,我們直奔中共中央書記處所在地——棗園。棗園原是當?shù)匾患业刂鞯那f園,后來中共中央入駐延安后,改為社會部駐地,同時更名為“延園”。1943年10月,中共中央書記處由楊家?guī)X遷駐于棗園,于是,這兒就成了中共中央的臨時指揮部和幾位重要領(lǐng)導人的住所。
走進棗園,只見一排排高低起伏、排列整齊的窯洞呈現(xiàn)在眼前。處在最前面的就是中央大禮堂。說是大禮堂,其實并不大,還不及一個學校的禮堂,里面的陳設也十分簡陋。我們很難想像,當年轟轟烈烈的整風運動、中共第七次代表大會和延安文藝座談會就是在這里進行的。
沿著棗園的青石小徑,我們一路前行,途經(jīng)一條長長的水渠,人們稱它為“幸福渠”,據(jù)說這是毛澤東當年親自帶領(lǐng)延安的軍民修建的。水渠全長6公里,北起裴莊,南至棗園,采用自流灌溉的方式,可灌溉棗園周圍5個村莊94公頃的土地。水渠修成后,將棗園和附近的旱地變成了水澆地,莊稼連年豐收,老百姓都不由自主地稱之為“幸福渠”。
跨過“幸福渠”,我們來到了毛主席舊居,這是一座幽靜的獨立小院,院內(nèi)是一排面向西南的三孔窯洞。走進其中一間,只見里面擺放著一張床,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部黑色的手搖電話,一個簡易的小書架。就是在這間狹小的窯洞里,毛澤東寫了《學習和時局》、《論聯(lián)合政府》、《關(guān)于重慶談判》等多篇名著,并指揮全國人民展開抗日斗爭,及時揭穿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內(nèi)戰(zhàn)陰謀。
帶著無比崇敬和感恩的心情,我離開了圣地延安。這次紅色之旅,令我感受頗深,今天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我們應該加倍珍惜,這樣才不辜負了先輩們的一番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