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馬克思人學思想對危難救助的啟示

        2013-04-18 03:34:47鄭麗清薛學杰
        關鍵詞:危難人學恩格斯

        鄭麗清,薛學杰

        (1.福建師范大學法學院,福建 福州350007;2.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qū)消防大隊,福建 泉州362000)

        危難救助是行為人對身處危險境地的他人實施積極措施使其擺脫困境的行為。任何制度的建立,都有其原因,都是基于某種或某幾種認識,都必然伴著某種或某幾種理論作為指導,危難救助義務也不例外。筆者認為,馬克思人學思想為危難救助義務提供基本的理論指導。

        一、馬克思人學思想的理論源流

        馬克思關于人學的思想是吸收借鑒前人成果的必然。關于人的學說,人類思想史上早已出現(xiàn)。西方文明源頭的古希臘,其文明的出發(fā)點和對象就是人,就是從人的需要出發(fā)關注人的發(fā)展和進步。因為“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勞動成果”[1]。柏拉圖在《法律篇》中提到,對身處險境的他人袖手旁觀、不予以施救者,應當依法受到懲罰[2]。顯然,柏拉圖對人與人之間的救助義務持肯定態(tài)度。在亞里士多德看來,“人類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性動物”[3]。人“天生是政治動物,無論如何也天生是社會動物”[4]。在馬克思以前,對人學論述得較多的當數18世紀的法國哲學家們。伏爾泰認為人的本能就是人的社會性,任何動物都有其本能,而人的社會性本能(群居性)又會因為人的理性選擇而得到加強,驅使他結群而居,就像驅使他飲食一樣。任何人一旦脫離社會,離群索居,孤獨地生活,很快他就會失去思想和表達自己的能力,最后使自己變?yōu)橐矮F[5]??梢?,在伏爾泰看來,理性是人和動物區(qū)別的根本標志?;魻柊秃盏目捶ǜ婧蜕羁?,他主張,經驗和理性告訴人們,如果沒有援助,光靠自己是無法給自己提供幸福所需要的一切東西,已所欲也施于人,將真正的好處給予人們,這才是有德行的表現(xiàn),而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博得同我們有關系的人的尊重、愛戴和援助[6]。雖然在馬克思以前的不少思想家對人學問題有所認識,但多集中于將人的群體(居)性、協(xié)作性作為人的本質,強調人的自然屬性,強調人對社會的依賴,沒能意識到人的群體(群居)性與人的社會性存在的本質區(qū)別,只認識到社會對人的作用,沒有認識到人對社會的能動反作用,更看不到人的活動在人的社會性形成過程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

        黑格爾的人學思想對馬克思人學思想無疑起到啟發(fā)作用,他認為人與動物的區(qū)別在于人具有意識,能把自己的精神活動作為意識反思的對象,并通過認識和實踐來把握這個對象,即能意識到自我,精神實質就在于能夠認識自身。在費爾巴哈看來,人是歷史文化的產物,人是社會中的人,人與人是處于社會關系之中,同時人的社會性是人與人基于自然需要而組成的團體性,強調人無法離開自然界和他人而存在,從自身與他人處體驗到人與人之間相互依賴性,即使“我只跟如此一個人相聯(lián),我也就有了集體的、屬人的生活了”[7]。唯心主義的黑格爾抽象地發(fā)展人的主觀能動性,將精神活動作為人的本質。其辯證法雖然蘊含著合理的人學觀點,但僅僅“依靠從黑格爾那里繼承來的理論武器,是不能理解這些人的經驗的物質的行為的”[8]。費爾巴哈把人的本質理解為生物學上的類,看不到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差別,也沒有將人視為現(xiàn)實社會的人予以研究。但費爾巴哈關于人和自然的統(tǒng)一觀點是從思辨理性主義人學向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人學轉化的過程中一個必要的、不可或缺的階段,為包括馬克思人學思想在內的唯物史觀的產生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二、馬克思人學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

        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前人思想和文化發(fā)展中合理的東西,用現(xiàn)實性的人替代以往對抽象人的崇拜,由此形成和發(fā)展關于人學的科學理論。

        馬克思引用伊壁鳩魯的原子論,表明了對人的問題的關心。在他看來,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原子構成,如果能夠證明“原子的本性偏斜就是自由”的觀點成立,那么意味著作為宇宙組成的個人的本性也是自由的。強調人的本質應該是自由的,由于現(xiàn)實否定了一部分人的個人自由,因此理性或自我意識必須對現(xiàn)實進行批判和改造。不過這里的人只是理想中的人,而不是現(xiàn)實的人,自由也只是一種原則,并無具體內容,表現(xiàn)出明顯的理想性和局限性[9]。

        出版自由和勞動人民在現(xiàn)實社會中的自由和平等問題是馬克思直接談論的對象,他認為任何人不管有何差別,在天性上都是追求自由的[10]。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本質上是一種聯(lián)合和合作的關系,人與人之間應該存在平等友愛關系。但在現(xiàn)實中,人的自由與人的現(xiàn)實存在是矛盾的,由于受到現(xiàn)實社會關系的制約,特殊自由、不平等是客觀存在的,人喪失了社會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孤立和不平等。因而馬克思主張應該把國家“看作是相互教育的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10],即“自由人聯(lián)合體”。

        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自覺地與黑格爾劃清了界限,由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立場。在人的問題上,馬克思糾正了黑格爾的觀點,認為國家不是人的存在的基礎,國家的職能只不過是人的社會性的存在和活動的方式;糾正了黑格爾對人的本質的看法,認為黑格爾忘記了“特殊的人格”的本質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體的本性,人的社會特質才是人的本質[11]?!叭瞬皇浅橄蟮南U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12]。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社會”作了規(guī)范性界定,他認為,“共同體”乃“社會”的原初形態(tài)或本真形態(tài),這個共同體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質的統(tǒng)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xiàn)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xiàn)了的人道主義”[13]。通過人的活動實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向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轉化,已包含著人學思想的一些重要內容。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與恩格斯開始了從現(xiàn)實人的歷史視角進行考察,人學思想的內涵也發(fā)生方向性的轉變。恩格斯指出,實現(xiàn)以現(xiàn)實的人及其歷史發(fā)展的科學取代對抽象的人的崇拜工作始于1845年馬克思的《神圣家族》,正是馬克思著手“這個超出費爾巴哈而進一步發(fā)展費爾巴哈觀點的工作”[14]。

        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第一次全面批判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同時歸納了其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全文始終圍繞人、人的實踐和人的社會關系及三者的相互聯(lián)系問題,明確提出了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2]。用人的存在替代費爾巴哈的人的類存在,標志著一種新的馬克思人學理論的產生[15]?!兜乱庵疽庾R形態(tài)》也從人、人的實踐活動和人的社會關系三方面對唯物史觀進行闡述,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形成的標志,制訂更詳細、闡述更全面,對于科學的人學理論的形成起到了特殊的作用。馬克思恩格斯對費爾巴哈的人的抽象性進行深刻地批判,指出費爾巴哈所設定的人是“一般人”,而不是“現(xiàn)實的歷史的人”[12]。強調,“我們的出發(fā)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中我們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tài)的反射和反響的發(fā)展”[12]。所有歷史的第一個前提,就是人(有生命的個人)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行的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物質生產活動[12]。

        個人的存在之所以能夠實際地構成一定的關系,是因為人不僅僅是社會關系的被動承擔者,也是社會關系創(chuàng)造的積極參與者。正如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所說的那樣,每一個人實際上既是歷史的劇中人物,同時也是歷史的劇作者[12]。這種認識才是對人的本質的正確認識,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但人不能自由地選擇社會形態(tài),而社會又決定了人的能力和人的需要。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對未來社會作了經典表述:“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lián)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12]只有建立人與人之間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和互相促進的人際關系,才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為全人類著想的集體主義思想。

        1867年,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從人和社會經濟關系的統(tǒng)一出發(fā)探討人的問題,馬克思指出,“讓我們換一個方面,設想有一個自由人聯(lián)合體,他們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并且自覺地把他們許多個人勞動力當作一個社會勞動力來使用”[16]。同時,馬克思還提出了“自由王國”的概念,“事實上,自由王國只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規(guī)定要做的勞動終止的地方才開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來說,它存在于真正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17],“在這個必然王國的彼岸,作為目的本身的人類能力的發(fā)展,真正的自由王國,就開始了。但是,這個自由王國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國的基礎上,才能繁榮起來”[17]。自由人聯(lián)合體和共產主義社會都是馬克思對未來美好社會的科學設想,在實質上二者是對同一個事物的不同表述,即對代替資本主義社會的新社會的不同表述。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阻礙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根本因素就是私有制及其引起的異化,而要消滅“異化”,必須消滅導致異化的私有制,必須具備兩個實際前提,即“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fā)展”與“普遍交往”的建立[18]。

        可見,只有認識到人的社會性本質,才能真正洞察現(xiàn)代社會的“限制”所在,才能找到通向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現(xiàn)實路徑,才能建立真正的共同體,真正實現(xiàn)個人全面發(fā)展與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和諧統(tǒng)一。

        三、馬克思人學思想對危難救助的啟示

        馬克思人學思想以研究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的人為邏輯起點,以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為目標指向,是對前人人學思想的批判和超越。馬克思人學思想體系的正確理解對危難救助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一)為危難救助的研究提供了科學方法論的指導

        馬克思關于人學的理論指出,人是現(xiàn)實中的人,所以,應當從人所處社會實際出發(fā)研究人的問題,從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出發(fā)去研究[12],而不能抽象地研究人的問題。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社會意識,人們的社會意識來源于人們的社會存在。與國家形式一樣,法律也不能從法律本身或從人類精神的一般發(fā)展來理解,相反,應該從它的根源——物質的生活關系來理解[19]。在馬克思看來,一國的立法制度,盡管是由人們有意識地設計,但決不是隨心所欲地進行選擇和創(chuàng)造。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立法的內容,一個國家的法律在調整社會關系時究竟應規(guī)定哪些內容,也由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人們的思想、意識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表現(xiàn)在某一國家或民族的法律也是如此[12]。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指出,即使是君主們,也無法向經濟條件發(fā)號施令,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服從經濟條件,因為“無論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記載經濟關系的要求而已”[20]。所有這些都說明了,法律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形式之一,必然取決于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生活條件。因此,研究行為人在一定條件下是否具有救助義務的法律問題必須立足于我國實際的物質生活條件。

        馬克思人學思想認為,在肯定人對社會的依賴、社會對人的作用的同時,應該看到人對社會的能動反作用。馬克思在分析人的本質、社會關系等時,特別注意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認為離開了社會,人無法成為真正的人,離開了人,動物再多,也無法成為社會。而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個人自由和社會秩序的關系,因此,應該辯證地看待個人自由和社會秩序的關系。馬克思認為這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對立統(tǒng)一關系。以犧牲個人自由為代價強調聯(lián)合體(社會)秩序,或者為了強調個人自由而犧牲聯(lián)合體內他人的安全和社會的正義,都不可取。因此,平衡個人自由與社會秩序的關系理應擺在重要位置。在法律中規(guī)定一定限度的救助義務,恰好體現(xiàn)了個人自由與社會秩序的對立統(tǒng)一。(1)在通常情況下,個人只負有不得侵害他人的消極義務,是否對他人履行積極作為義務關涉?zhèn)€人行為自由,法律原則上不予強制。但是倘若將個人行為的自由絕對化,那么勢必犧牲聯(lián)合體(社會)內他人的安全和社會的正義,因此應當考慮在保護個人行為自由的同時,適當考慮對他人和社會承擔一定的作為義務,以實現(xiàn)馬克思人學思想對個人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和諧一致的內在要求。(2)制度的設計不要為了保護處于困境的一方的利益,而犧牲另一方(救助者)的利益,救助他人的同時也需要考慮救助者自身利益的保護。既要愛人也要愛己,行為人并非在所有情況下都負有救助他人的義務,只在符合危難救助義務條件,即他人處于危難之中、救助他人不會危及自己安全利益的情形,此時行為人若實施救助的話,受害者將擺脫嚴重的人身傷害,無疑將增加受害者的幸福,這樣的救助要求才合理,這種危難救助義務的制度設計才符合社會需求。對于整個聯(lián)合體而言,若法律規(guī)定危難救助義務,要求社會成員間應盡相互救助的義務,使整個聯(lián)合體內成員的安全感得到加強,真正做到成果由大家共享,推動整個社會更加和諧地發(fā)展。

        (二)為危難救助義務提供基本的理論指導

        1.人的本質與危難救助義務。馬克思人學思想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是社會中的人,人是一種社會存在物,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也不能脫離他人的幫助而生存。強調人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離群索居狀態(tài)的人,人是社會中的人,需要與他人進行交往,過社會公共生活。只有在相互交往、相互合作中才能從事生產勞動和生活。每個個體所需要的一切并非都能通過自己提供滿足,每個個體遇到危難困境時也并非自己都能保全自己,所以必須相互信賴、相互依存。人的社會性本質決定了人在享受社會生活的同時須履行一定的社會義務,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這無疑為相互間的合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礎,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常言“施之于人即施之于己”。

        2.人與人的社會關系與危難救助義務。人既然作為社會存在物,意味著人在一定的社會活動和社會交往中必然要與他人、集體乃至社會形成密切的聯(lián)系,意味著人的每個行為及其后果,不僅對自己,而且對他人、集體以及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這種由于個人與他人、集體、社會的連帶關系所產生個人的社會責任與個人的主觀任性是格格不入的[21]。所以,個人無法全憑自己的主觀任性進行行為,而必須依照社會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法律規(guī)范來衡量自己的行為和后果。應當看到個人權利或自由與個人的義務或責任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離開社會抽象地談個人生命健康權,強調個人行為自由,不愿承擔對他人的救助責任,都是不現(xiàn)實的。對待的正確態(tài)度是:(1)個人的權利或自由是個人的義務或責任的必要前提。如果沒有賦予個人一定的權利或自由,也就不可能或不應當要求個人承擔一定的義務或責任。同樣地,要求行為人履行危難救助義務時,必須以保障自己的人身權益不受損害,即不危及自身為前提。(2)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在法律賦予個人權利與自由的同時,也須對他人盡一定救助義務。救助義務或責任是對個人權利和自由的制約和限定,救助義務和責任又是對個人權利或自由的保護機制。

        3.人的需要與危難救助義務。馬克思人學思想認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正是人的需要推動人的存在和發(fā)展。人的生命存在是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為了這第一前提,人類必須能夠生活,必須從事生產勞動。因此人的生命是人的最根本的生存需要,必須予以充分的保障。從人的需要的角度出發(fā),賦予人以權利,更容易讓人接受,更符合人的自然本性,但是若人人都去爭取權利,就會出現(xiàn)權利分配上的矛盾和沖突,其結果很可能是誰也得不到權利。每個人都需要他人,人們從一出生就是相互需要的,正是“由于這一點,他們才能發(fā)展自己的需要和能力等等,他們發(fā)生了交往”[22],因此,可以通過規(guī)定義務的方式來達到規(guī)定權利的目的,規(guī)定相互救助義務來達到保護人們的生命健康權利。

        4.人的價值與危難救助義務。人的價值,或者說人之為人的意義具有雙重含義:一是作為個體的人對他人、對社會的意義,所體現(xiàn)的是人的社會價值;二是他人或社會對個體的人的尊重和維護,所體現(xiàn)的是人的自我價值。社會價值強調貢獻,自我價值強調滿足。馬克思說過,這兩種價值并不矛盾,并不沖突,只有在為他人謀幸福才能使自己更完美[10]。在人的價值核心是人的生命價值,無論是人的自我價值還是人的社會價值都凝聚著人的生命價值。從個人對他人或社會的意義上說,應當尊重他人的生命,當他人的生命不慎陷于危難時,個人應盡可能地救助他人;從他人、社會對個人的意義上說,他人、社會應當尊重個人的生命,當個人的生命陷于險境時,他人或社會應當盡可能提供救助。人的生命價值等價性告訴人們,他人生命與個人生命同樣需要尊重和保護,要求救助他人生命時不能以犧牲個人生命為代價。在不危及個人利益時,要求個人救助他人人身于危難之中是正當的。

        5.人的發(fā)展與危難救助義務。在馬克思看來,真正的人的發(fā)展只能是全社會的每一個人的發(fā)展,而不是個別人的發(fā)展,因為每個人的發(fā)展取決于與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fā)展。在馬克思看來,只有在“自由人聯(lián)合體”中人才能得到全面發(fā)展?!白杂扇寺?lián)合體”才是人與社會的“真正的共同體”,而過去的一切共同體都是“虛假的共同體”。事實上,正如馬克思所說,只有在人與社會的“真正的共同體”中,只有在“自由人聯(lián)合體”中,每個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fā)展其才能的機會,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而自由就是“可以做和可以從事任何不損害他人的事情的權利。每個人能夠不損害他人而進行活動的界限是由法律決定的,正像兩塊田地之間的界限是由樁確定的一樣”[23]。換言之,自由是可以做和可以從事任何不損害他人的事情的權利。但在馬克思的心中,一個有價值的人不僅是具有一般社會公德的普通完人,一個獨善其身的人,還更是一個用全部身心和熱情關注人類的疾苦,愿為人類的自由和幸福獻出一切的人,一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如果看見他人遭遇不幸就會產生憐憫之心,對被剝削的人遭受不幸就會憤憤不平,而且能夠最終為人類(特別是工人階級)的解放創(chuàng)造條件,開辟道路。

        (三)為危難救助糾紛案件的審理提供判斷依據

        法院判決對社會價值觀取向具有相當的導向作用,若判決出現(xiàn)瑕疵,將對社會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南京彭宇案便是個例證。馬克思的人學思想告訴我們,社會需要秩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和諧的社會關系,人與人之間需要的不是提防與恐懼,而是信任與安全。因此,不論是立法者,還是司法者,都不能無視社會生活中人們的正義理念、情感需求和道德習慣。在司法機關的審判實踐中,法官在追求法律效果的同時,也應該關注社會效果。法官在選擇經驗法則時,應當本著塑造良性社會、指引人們從善的思想,把日常生活中先進的東西作為經驗法則,公正裁判,促進社會和諧。

        [1]袁貴仁.馬克思的人學思想[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34.

        [2]DAMIEN S.Samaritans:Good,Bad and Ugly:a Comparative Law Analysis[J].Roger Williams U.L.Rev,2005(11):81.

        [3]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7.

        [4]馬克思.資本論[M]//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3.

        [5]伏爾泰.哲學辭典[M]//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下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4.

        [6]霍爾巴赫.自然的體系:上卷[M].管士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273-275.

        [7]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卷[M].榮震華,李金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261.

        [8]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M]//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61.

        [9]孫鼎國.世界人學史:第4卷[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234-237.

        [10]馬克思.關于新聞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級會議辯論情況的辯論[M].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7,234 -237,459.

        [11]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M]//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70.

        [12]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M]//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56,67,72 - 73,75,78 -79,147,294.

        [1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3.

        [14]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M]//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1.

        [15]袁貴仁.對人的哲學理解[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368.

        [16]馬克思.資本論[M]//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1.

        [17]馬克思.資本論[M]//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6 -927.

        [18]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節(jié)選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0.

        [19]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M]//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8.

        [20]馬克思.哲學的貧困[M]//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21 -122.

        [21]公丕祥.馬克思法哲學思想述論[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262.

        [22]恩格斯.費爾巴哈[M]//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60.

        [23]馬克思.論猶太人問題[M]//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0.

        猜你喜歡
        危難人學恩格斯
        危難時刻
        金秋(2023年16期)2023-11-25 07:38:12
        馬克思恩格斯青年時代詩歌創(chuàng)作再評價
        色彩的堆積——邁克爾·托恩格斯作品欣賞
        少兒美術(2020年6期)2020-12-06 07:37:14
        哲理思辨
        中外文摘(2020年10期)2020-11-12 11:24:55
        《借東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學“說”法
        鐵肩擔道義 危難顯真情——講述水客們的故事
        文史春秋(2019年9期)2019-10-23 05:18:52
        北人學沒
        馬克思、恩格斯對中國的觀察與預見
        詠蟬
        詩潮(2017年4期)2017-12-05 10:16:18
        中國夢的人學新境及其希望價值
        湖湘論壇(2016年4期)2016-12-01 04:24:29
        国产做a爱片久久毛片a片| 亚洲av在线观看播放| 日韩免费视频| 天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毛片毛片免费看|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网站| 亚洲悠悠色综合中文字幕| 50岁退休熟女露脸高潮| 1769国产精品短视频| 一区二区亚洲 av免费| 亚洲av免费不卡在线观看| 色妞ww精品视频7777| 亚洲久无码中文字幕热| 国产啪啪视频在线观看| 一个色综合中文字幕人妻激情视频|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日韩丝袜| 色综合中文字幕综合网|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 最近日本中文字幕免费完整| 国产一线视频在线观看高清 | 日本亚洲欧美色视频在线播放| 亚州综合激情另类久久久| 亚洲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日韩中文字幕版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牲交大片免费观看| 日本手机在线| 隔壁的日本人妻bd高清中字|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无码| 草草网站影院白丝内射| 久久久亚洲女精品aa| 美女露出自己的性感大胸一尤内衣| 男女下面进入的视频|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色在线 | 亚洲|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理论片不卡| 老司机在线免费视频亚洲| 亚洲综合成人婷婷五月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