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平
(國有凌源市欺天林場,遼寧 朝陽 122500)
凌源市地處遼寧省西部,位于遼、冀、內(nèi)蒙古三省區(qū)交匯處。由于楊樹栽植面積的不斷擴大,純林面積多,造林中有些苗木又沒有經(jīng)過嚴格的檢疫措施,導(dǎo)致楊枯葉蛾、楊二尾舟蛾等為主的楊樹食葉害蟲的傳播蔓延,嚴重威脅林業(yè)生態(tài)的安全。我們在2004到2011年設(shè)點進行了針對性的研究,觀測了楊樹食葉害蟲的形態(tài)特征和生物學(xué)特性。
楊枯葉蛾(GastropachapopulifoliaEsper),鱗翅目Lepidoptera,蠶蛾總科Bombycoidea,枯葉蛾科Lasiocampidae。
成蟲:雌蛾體長28~36mm,翅展66~94mm;雄蛾體長17~27mm,翅展43~57mm。體翅皆黃褐色,觸角褐色,胸部上方有一條明顯的黑色縱紋。前翅有5條黑色斑列紋,不太整齊,外緣的一列較為整齊。雄蛾體形較小,觸角的櫛齒較雌蛾短。
卵:圓形,直徑1mm,淡綠色,有2條深綠色環(huán)紋,上面的一條呈半圓狀,頂端有2個黑色塊狀斑;未受精卵藍色。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68~95mm,體背有褐色、棕黃色等毛斑,第2、3胸節(jié)背面有2個黑褐色毛簇。
蛹:長27~35mm,紅褐色,有粉狀物。繭灰白色,上有棕黃色粉狀物。
在朝陽境內(nèi)每年發(fā)生1代,以2~3齡幼蟲蟄伏在樹干部皮縫及墻縫等處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上樹危害,5月至7月上旬為危害盛期,7月下旬老熟幼蟲吐絲將一片或幾片楊樹葉卷在一起作薄繭化蛹,8月初出現(xiàn)成蟲。成蟲產(chǎn)卵于楊樹葉的下面、樹干或其他物體上,呈平行狀或塊狀排列。每個卵塊10多粒,多則60粒左右。成蟲夜間活動,有趨光性。成蟲壽命56d。預(yù)蛹1d,蛹期10~12d,卵期7~8d。初孵幼蟲有吐絲下垂習(xí)性。10月下旬以幼蟲越冬。
楊二尾舟蛾(CeruramencianaMoore),鱗翅目Lepidoptera,夜蛾總科 Noctuoidea,舟蛾科 Notodontidae。
成蟲:體長28~30mm,翅展75~80mm,體灰白色。胸背面有6個黑點排列成兩列。腹背面第1~6節(jié)中央具灰白色縱帶,兩側(cè)各具一黑點,末端兩節(jié)灰白色,兩側(cè)黑色,中央有4條黑縱線,前翅灰色,基部有兩黑點,其外又有若干黑點,再外有一環(huán)狀黑斑,最外側(cè)有數(shù)排鋸齒狀波紋;外緣有8個黑點排列,中室內(nèi)有一個環(huán)狀黑斑與前緣環(huán)狀斑并列,中室端有新月形黑環(huán)紋,后翅白色,中室處有黑紋,外緣有7個黑點排列。
卵:半球形,直徑3mm,表面光滑,紅褐色,中央有一個深褐色圓點,卵的邊緣色較淡。
幼蟲:初齡幼蟲黑色,2齡以后青綠色。老熟幼蟲體長48~53mm,頭赤褐色,兩頰有黑斑。前緣背板大而尖硬,粉綠色,后胸背面有直立三角形肉瘤,第4腹節(jié)側(cè)板靠近后緣有一白色條紋,從粉紅色亞背線向下延伸至腹足基部。體末端有2個可以伸縮的褐色尾角。
蛹:赤褐色,長圓形,兩端圓鈍。繭長37~40 mm,寬22mm,灰黑色,橢圓形,堅硬,上端有一個膠體密封的羽化孔。
楊二尾舟蛾在朝陽境內(nèi)每年發(fā)生2代,以蛹在繭內(nèi)越冬。越冬代成蟲于4月下旬羽化,5月上旬為羽化高峰期,5月下旬幼蟲孵化,6月上旬為幼蟲孵化盛期,7月上中旬是幼蟲危害盛期,7月末幼蟲老熟結(jié)繭,7月中下旬第1代成蟲出現(xiàn),8月上中旬第2代幼蟲發(fā)生,8月中下旬是危害高峰期,9月幼蟲老熟結(jié)繭化蛹越冬。成蟲羽化通常在16:00—21:00進行,以18:00羽化為盛。成蟲羽化后5~8 h進行交尾,雌雄蟲多在22:00至翌日晨交尾,雌蟲只交尾1次,交尾結(jié)束于當晚產(chǎn)卵,每雌產(chǎn)卵5~9次,卵多產(chǎn)在葉的背面,每葉產(chǎn)卵2~6粒,雌蟲最多產(chǎn)卵50~60粒,第2代成蟲比第1代產(chǎn)卵稍多。第1代成蟲可活5~9d,第2代可活6~10d,成蟲有較強的趨光性。
第1代成蟲所產(chǎn)的卵孵化期為11~13d,第2代成蟲所產(chǎn)的卵孵化期為8~11d。卵的孵化率為95%~98%,幼蟲在4:00—9:00孵化,以5:00—6:00孵化最多,占總孵化率的70%以上。初孵幼蟲在卵附近的葉面上爬動,并吐絲于葉面上,經(jīng)3h后取食葉肉。幼蟲共5齡,3齡以前食量很少,僅占總食量的4%;4齡以后食量漸增,占總食量的10%;5齡幼蟲食量大增,占總食量的85%,常將小枝葉片食光。
楊扇舟蛾(ClosteraanachoretaFabricius),鱗翅目 Lepidoptera,夜蛾總科 Noctuoidea,舟蛾科Notodontidae。
成蟲:體長13~20mm,翅展28~42mm,蟲體灰褐色。頭的頂部有一個橢圓形的黑斑。前翅灰褐色,有灰白色橫帶4條,頂角處有1個暗褐色三角形大斑紋,斑下方有1個黑色圓點。外橫線通過三角形斑一段呈斜伸的雙齒形,外邊有2~3個黃褐帶銹紅色的斑點。后翅灰白色,中間有1條橫線。
卵:初產(chǎn)時橙紅色,孵化時暗灰色,饅頭形。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35~40mm,頭黑褐色,體灰色或灰綠色,密生灰白色長毛,每個體節(jié)上生有環(huán)形排列的橙紅色瘤8個,其上有長毛,兩側(cè)各有一個較大的黑瘤,上面生有白色細毛一束,腹部第1節(jié)和第8節(jié)背面中央有較大的紅黑色瘤1個。
蛹:褐色,尾端有分叉的臀棘。繭橢圓形,灰白色。
楊扇舟蛾在朝陽境內(nèi)每年發(fā)生2代,翌年4月上、中旬越冬蛹羽化為成蟲,隨后交尾并產(chǎn)卵,5月底6月初幼蟲孵化,7月上旬第1代成蟲出現(xiàn),7月下旬第2代幼蟲出現(xiàn),至9月末幼蟲老熟化蛹越冬。成蟲在傍晚時羽化最多,白天棲息在葉背面或枝干上,夜間活動,有趨光性。卵多產(chǎn)在葉面或小枝上,常數(shù)百粒單層排列成一片,每頭雌蟲可產(chǎn)卵100~600粒。初孵幼蟲有群集性,2齡以后吐絲卷葉成苞,集聚于葉苞內(nèi)取食。幼齡幼蟲只取食葉肉,殘留下表皮和葉脈,葉苞變枯。3~4齡后分散危害,取食整個葉片,僅留葉柄。以第2代危害最重,常造成災(zāi)害。各代幼蟲爬到地面尋找枯葉、石縫、墻角或其他地被物結(jié)繭化蛹越冬。
楊毒蛾(StilpnotiacandidaStaudinger),鱗翅目Lepidoptera,夜蛾總科 Noctuoidea,毒蛾科 Lymantriidae。
成蟲:雌蛾體長22~23mm,翅展45~55mm;雄蛾體長15~18mm,翅展35~45mm。體翅白色,有絹絲光澤。復(fù)眼圓形,黑色。雄蛾觸角雙櫛齒狀,灰褐色,雌蛾觸角櫛齒甚短,黑褐色;觸角主干具黑褐色與白色相間的環(huán)紋。下唇須黑色。翅上鱗片較厚,翅不透明。足的脛節(jié)和跗節(jié)上具黑白相間的環(huán)紋。
卵:圓形,淺灰色。卵塊覆蓋灰白色泡沫狀膠質(zhì)物。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35~45mm。黑褐色。頭黃褐色,有2個黑褐色斑。體節(jié)背面具疣狀突起,胸部突起每節(jié)6個,腹部突起每節(jié)4個,突起上具褐色長毛簇。背線呈褐色,兩邊具細的黃褐色線紋。亞背線黑色,在第1、2及6、7節(jié)上有黑色橫帶,將亞背線隔斷。氣門上線赤褐色,趾鉤黑色。翻縮腺淺紅棕色。
蛹:體長18~22mm,黑褐色。體被棕黃色細毛。尾端黑色,呈圓錐形,其末端有兩簇小鉤。
楊毒蛾在朝陽每年發(fā)生1代,以3~4齡幼蟲在樹干的裂縫、樹洞和枯枝落葉層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恢復(fù)取食,6月上旬老熟幼蟲在樹干尋找洞穴,否則沿樹干爬到地面在石塊、雜草及地下洞穴中化蛹。蛹期8~11d,6月中旬至7月上旬為越冬成蟲出現(xiàn)期。第1代成蟲發(fā)生期為8月上旬至下旬。成蟲羽化后即交尾,經(jīng)30min左右產(chǎn)卵。卵成塊狀,產(chǎn)于比較光滑的樹干或葉背面,少數(shù)在葉正面,每塊有200余粒。卵經(jīng)10d左右孵化成幼蟲。初孵幼蟲潛伏于葉背,取食葉肉呈網(wǎng)狀食痕。5齡進入暴食期。成蟲有趨光性。幼蟲白晝潛伏于樹干基部、樹皮裂縫或在寄主基部鉆入石塊雜草下,于夜間上樹取食。9月下旬3~4齡幼蟲下樹,尋找適宜的越冬場所。
舞毒蛾 (LymantriadisparLinnaeus),鱗翅目Lepidoptera,夜蛾總科 Noctuoidea,毒蛾科Lymantriidae。
成蟲:雌雄異形。雄蛾體長16~21mm,翅展37~54mm,頭黃褐色,前翅暗褐色或褐色,有深色鋸齒狀橫紋,翅上有1個黑褐色斑點;雌蛾體長22~30mm,翅展58~80mm,前翅黃白色,翅上有明顯的“<”形黑褐色斑紋,前、后翅外緣兩脈間各有1個黑褐色斑點,腹部肥大,末端具黃褐色毛叢。
卵:圓形,初產(chǎn)時杏黃色,以后變?yōu)楹稚瑪?shù)百粒至上千粒粘在一起成塊狀,表面覆蓋黃褐色絨毛。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50~70mm,頭部黃褐色,正面有一個“八”字形灰黑色紋。背中線灰黃色,自胸部到腹部末端有縱向毛瘤6列,毛瘤上生有剛毛,背面兩列毛瘤上的剛毛短,黑褐色。氣門下面一列毛瘤上的剛毛最長,灰褐色。背上兩列毛瘤色澤鮮艷,前5對為藍色,后6對為紅色。
蛹:長19~34mm,紅褐色或黑褐色,蛹體上生有銹黃色毛叢。
舞毒蛾在朝陽境內(nèi)每年發(fā)生1代,以完成胚胎發(fā)育的幼蟲在卵內(nèi)越冬。翌年4月末、5月初幼蟲孵化,初孵幼蟲群集在卵塊上,隨著溫度的升高漸轉(zhuǎn)移取食。初齡幼蟲可借風(fēng)力傳播,幼蟲通常在白天取食葉肉,使葉片形成小洞再擴大到葉緣。但氣溫升高時在清晨或傍晚取食,4齡以后改在晚間取食,老齡幼蟲食量大增,貪婪暴食,1頭幼蟲可取食1 cm2葉片。6月中旬老熟幼蟲開始在樹木枝葉及損傷處、裂縫、石塊下吐絲纏繞固定身體預(yù)蛹。預(yù)蛹期為72~84h,幼蟲胸背頂裂一條縫,蛹從幼蟲表皮蛻出,初化蛹綠色漸變褐色,蛹期16~17d。7月上中旬成蟲羽化。雄成蟲比雌成蟲早1~2d羽化。雌成蟲羽化后1~2h交尾。交尾后尋找樹干、建筑物等光滑的地點產(chǎn)卵,每雌可產(chǎn)400~1 000粒,如未受驚擾只產(chǎn)1個卵塊,產(chǎn)卵時用腹內(nèi)近似鱗毛的物質(zhì)與卵粒混拌在一起,最后在卵粒上覆一層似金絲絨狀的物質(zhì),是雌成蟲的腹內(nèi)分泌物質(zhì),產(chǎn)出后遇空氣呈鱗毛狀,皮膚接觸后紅腫瘙癢。
柳毒蛾(StilpnotiasalicisLinnaeus),鱗翅目Lepidoptera,夜蛾總科 Noctuoidea,毒蛾科Lymantriidae。
成蟲:與楊毒蛾成蟲的形態(tài)及大小略相似,區(qū)別點是觸角主干純白色。雄蛾胸部前足間有灰色毛,前翅鱗片較稀薄,翅微透明,翅脈帶黃色。
卵:扁圓形,淡綠色。卵塊覆蓋物銀白色,表面平滑。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30~35mm,黃白色。頭部灰黑色,有棕白色毛。背線有較寬的黃白色縱帶,亞背線黑褐色,氣門上線與氣門下線由黑色點組成,腹部第1、2及6、7節(jié)背板各具短黑色橫帶。體節(jié)背面著生紅色疣狀突起,胸部突起每節(jié)8個,腹部突起每節(jié)6個。胸足黑色,趾鉤灰黑色。翻縮腺褐色。
蛹:體長15~25mm,化蛹初期淺黃色,著有灰黑色、黃白色斑,上生白色毛。
柳毒蛾在朝陽境內(nèi)每年發(fā)生1代,以3~4齡幼蟲在樹干的裂縫、樹洞和枯枝落葉層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恢復(fù)取食,6月上旬化蛹,蛹期8~10d,6月中旬至7月上旬為越冬后成蟲出現(xiàn)期。成蟲羽化后即交尾,經(jīng)1h左右產(chǎn)卵。卵成塊狀,上覆有一層灰白色保護膜,產(chǎn)于比較光滑的樹干或葉背面,少數(shù)在葉正面,每塊有200余粒。卵經(jīng)10d左右孵化幼蟲。初孵幼蟲潛伏于葉背,取食葉肉呈網(wǎng)狀食痕。成蟲有趨光性,幼蟲夜間取食,白晝潛伏于樹干基部、樹皮裂縫及地表石塊雜草下,5齡進入暴食期。9月下旬第2代3~4齡幼蟲下樹,進入越冬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