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揚,崔迪,張立志
(1.東北林業(yè)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省林業(yè)廳,黑龍江 哈爾濱 150090;3.紅花爾基樟子松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112)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Litv.)在我國天然分布區(qū)為46°30′—53°59′N,118°21′—130°08′E,在大興安嶺北部山地及其西麓呼倫貝爾草原局部沙地。由此將其分為山地樟子松和沙地樟子松。沙地樟子松又稱海拉爾松,是歐洲赤松(Pinus sylvestris)的地理變種之一。
1.1 沙地樟子松天然林
沙地樟子松天然分布區(qū)由海拉爾往南從錫尼河開始,沿伊敏河經紅花爾基、罕達蓋至中蒙邊界的哈拉河附近,有一條斷斷續(xù)續(xù)的樟子松林帶,長約200 km,寬14~20km的弓形帶,有林地面積大約15.3萬hm2[1]。
其起源在早全新世(距今7 700~9 800年)就已經存在,是歐洲赤松由東西伯利亞向南推移的結果。我國的古氣候資料表明晚更新世時,氣候曾向干寒方向發(fā)展,全新世初期氣候趨于緩和(極區(qū)冰川消退),全新世后期再度變干,于是歐洲赤松及其變種樟子松得以大幅度擴展,由東西伯利亞向南推移至我國境內大興安嶺北部山地及西麓呼倫貝爾草原,形成現在我國境內2個類型的樟子松天然林。[2]
1.2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
沙地樟子松由于其許多優(yōu)良特性使得其在廣大的北方半干旱地區(qū)獲得廣泛的推廣利用。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遼寧章古臺沙地引種成功到目前已在北方13個省的300多個縣得到推廣應用,并成為該區(qū)的主要造林樹種之一,用于防護林、用材林、城鄉(xiāng)園林綠化及公路、鐵路綠化等方面。據不完全統(tǒng)計[3],目前樟子松的引種應用面積已超過30萬hm2,其中東北遼吉黑三省的人工林面積大約20萬hm2。第一代樟子松人工林大部已進入中齡期,部分進入成熟或近熟期。
2.1 天然林更新
樟子松無論是沙地生長的還是山地生長的,都對生境條件有著相似的選擇要求,特別是其耐寒、耐旱、耐貧瘠土壤而又嚴格要求土壤具有良好的通氣性與排水性。在其原始分布區(qū)的天然更新能力非常強大,特別是沙地樟子松往往以純林維持相對穩(wěn)定的演替階段。在原始分布區(qū)排除人為干擾,僅憑天然更新種群就會迅速得到擴大或恢復?,F有資料顯示:在沙地樟子松主體分布區(qū)紅花爾基樟子松林在1956年僅有0.89萬hm2,蓄積量21萬m3,覆蓋率不到3%,經過封育后資源得到迅速發(fā)展,1990年經30多年的發(fā)育,其規(guī)模已發(fā)展到12.8萬hm2,其中郁閉成林8.15萬hm2,蓄積量增至778萬m3,較1956年分別增加了14.3倍和30倍,覆蓋率達43.85%。另據張伍全用1987年和1997年衛(wèi)片判讀[1],沙地樟子松天然林分別為11.3萬hm2、15.3萬hm2,10年間增加4.0萬 hm2,年均增加4 000 hm2,由此說明沙地樟子松通過封育即可實現很好的恢復及擴大。
2.2 人工林更新
在廣大的引種區(qū)目前多靠人工更新擴大種群,通過對引種區(qū)人工林天然更新情況調查表明,隨著從原始分布區(qū)向南到較低緯度、低海拔區(qū)推移,人工林天然更新越來越困難:在黑龍江省西部半干旱區(qū)(新江試驗林場、杜蒙及甘南等縣)人工林個別林分可以完成天然更新,且有部分生長起來的幼苗或幼樹,但不是很普遍。在遼寧北部地區(qū)的昌圖縣傅家林場、河北壩上(海拔1 500m)也發(fā)現有天然更新起來的幼苗、幼樹。調查研究表明[4],這些引種區(qū)樟子松人工林能夠完成天然更新,其原因主要是這些地區(qū)的氣候及環(huán)境因子與原產地比較相似,其中冬季降雪情況,包括降雪日數、積雪日數是影響并決定當年幼苗安全越冬的基本保證,而5—7月相對濕度及其平均氣溫變化則是影響沙地樟子松自然落種的種子萌發(fā)及其幼苗生長的關鍵因子。
基于沙地樟子松天然更新制約因素,在引種區(qū)人工林更新,主體方式還是人工更新,即根據原產地樟子松天然更新條件,采取人工播種育苗,育苗當年及第二年人工采取防護措施——培土(主要是防風、保持水分及過度蒸發(fā)等),第三年采用裸根苗更新造林,或繼續(xù)通過培育容器大苗,裝容器袋培育2~3年后應用到生產上更新造林之用。而采用2年生裸根苗更新造林,當年需防護措施,即培土防護(防風、保持幼苗水分、春季過度蒸發(fā)等),第二年春季開始萌動生長時撤土,待幼苗強壯后不需要再做防護處理。
對于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幼苗采取人工防護措施——入冬前澆水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并作覆蓋處理,則會有利于保持較多的天然更新幼苗存活下來,并促其生長,完成更新過程,尤其是與原產地相比降雪日數較少、積雪日數也少的吉林、遼寧西部地區(qū),以及其他東北西部內蒙古東部廣大的三北地區(qū)。
3.1 沙地樟子松作為我國北方半干旱地區(qū)主要造林樹種之一,由其自然分布區(qū)通過引種已經在廣大的北方干旱及半干旱地區(qū)獲得了較大的推廣應用,在生態(tài)建設及園林綠化等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3.2 其更新主要有三種方式,天然更新、人工更新以及人工促進天然更新。其中天然更新在其原始產區(qū)表現良好,是種群繁衍擴展的主要方式;人工更新在其引種區(qū)是種群擴大的主要方式,也是目前樟子松在北方廣大地區(qū)應用的主要技術手段;人工促進天然更新可以在引種區(qū)人工林中應用,采取防護措施,促進其天然更新,在天然林中,可以采取人工挖掘天然更新的幼苗用于人工更新,擴大種群資源,挖掘時,需就近并帶土坨保證野生幼苗成活率。
[1]張伍全.應用TM衛(wèi)片研究呼倫貝爾沙地樟子松資源動態(tài)變化[J].內蒙古林業(yè)調查設計,2004(S1):113-115
[2]中國科學院內蒙古寧夏綜合考察隊.內蒙古自治區(qū)及東北西部地區(qū)林業(yè)[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1
[3]曾德慧,尤文忠,范志平,等.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天然更新特征[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2,13(1):1-5
[4]閆德仁,白文才,寶成,等.沙地樟子松天然更新影響因素探討[J].內蒙古林業(yè)科技,2012,38(4):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