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雷怡安
提到成都,許多人都會想到“北改”,而“北改”中的曹家巷在最近一個月的時間里驟然成為了輿論的中心地。
曹家巷的“火”,要歸功于2012年3月成立的曹家巷自治改革委員會,以及遠道而來蹲點拍攝近一年的央視記者們的力作:“曹家巷搬遷記”。
提到曹家巷,幾乎所有老成都人都知道,這是一個時代的產(chǎn)物,上世紀50、60年代,曹家巷建起了一排排紅磚房,每戶大概15個平方米左右。在當時,住在紅磚樓房里是惹人羨慕的,因為絕大多數(shù)成都人那時還住在平房里。
時代在前進。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物質(zhì)生活的極大豐富,當紅磚房被四周高聳的商品房遮住陽光時,人們才發(fā)現(xiàn)曹家巷早已變成了成都的棚戶區(qū)。
低矮的樓房、狹小的居住面積、幾戶人共用的廁所、黑黢黢的走廊、全市價格最低環(huán)境最差的菜市場,這一切是曹家巷至今展現(xiàn)的模樣。住在這里的人們不再為自己住在紅磚房而感到喜悅,剩下的是聲聲嘆息。
今年56歲的魯碧貴1984年搬到曹家巷居住,距今已有30年,在這個房子里,他完成了人生中幾件大事,成家、立業(yè)、生孩子。魯碧貴的家其實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紅磚房,而是在紅磚房旁邊修建的“成套房”。所謂成套房就是面積大概40平方米左右,有相對獨立的衛(wèi)生間和廚房。
“當年我是第一個搬到這里來住的,高興?。 濒敱藤F說。在那時,擁有獨立的廚房和廁所是一件“洋盤”的事,但魯碧貴沒有料到自己在這一住就是大半輩子,而身邊稍微有點錢的人都重新買了新房。
如今的他早已從駕駛員崗位退休,在自家門前經(jīng)營一個小小的干雜店,妻子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在2012年還做了兩次心臟搭橋手術,女兒在省人民藝術劇院工作,收入也不高。全家人3000多元的收入讓魯碧貴不敢奢望能依靠自己的能力搬出這片紅磚房。
慢慢地,魯碧貴和家人不再有搬出去的想法;曹家巷也成為了一個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2011年底,“北改”大旗拉起,金牛區(qū)、成華區(qū)、新都區(qū)被列為北改三大片區(qū)。當金牛區(qū)的北改方案公布時,人們才恍然記起了曹家巷的存在。
總面積約198畝、涉及住戶3756戶的曹家巷由于人數(shù)多、人員構成較復雜以及歷史原因等因素,成為了北改中一塊“難啃的骨頭”。
曹家巷二街坊星輝東路社區(qū)是這次曹家巷拆遷的基層部門。在2012年3月,由自我推薦和群眾選舉的方式產(chǎn)生了13名自治改革委員會成員,職責為傳達政府拆遷精神,登記曹家巷居民居住情況。
由居民以選舉方式產(chǎn)生的自治改革委員會一亮相,就受到了各方的關注。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這13名成員全都是曹家巷的住戶,政府讓路,政府放權,讓曹家巷住戶自己找到一條最適合自己搬遷的道路,這在全國尚屬首例。
從2012年3月開始,13名自改委成員開始分時段走訪3756戶居民,了解每一戶的基本情況,房子有多大,有幾口人住在這里,家里的收入情況如何……一系列的問題讓曹家巷的居民開始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這次“北改”對自身可能帶來的大改變。
“曹家巷要拆了”,這樣的消息開始在整個城北乃至成都傳開,一時間,曹家巷又回到了大眾的視線。
徐恒是曹家巷自治改革委員會成員之一,80歲的年紀外加知識分子的身份讓他在這里頗受尊敬。
作為自改委成員,徐恒開始入戶登記每家信息,將政府的政策向每戶人家宣傳,并向居民解釋他們所不理解的政策。
在曹家巷的紅磚房里,大部分房子都是15平方米左右,里面住了兩代人甚至三代人。于是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要求政府能夠在舊房換新房、小房換大房的政策里,給予他們更大更多的房屋面積。
按照成都市征收房屋補償標準,房屋面積在48平方米以下的,如果符合條件,改造之后,可以原地補償一套48平方米的一室一廳,這本是一件好事。但就是這樣一個政策讓多數(shù)人感到不滿意,最集中的反應是48平方米的房屋如何能住下幾代人?更有一些情緒激動的居民從最初的支持變成了反對。給他們講政策的自改委成員,經(jīng)常遭到冷嘲熱諷,甚至被當作了敵對方。
在采訪中,有居民搭了一個小棚子做生意,結果卻要求到搬遷時賠償一個大商鋪;有的居民一家三口都擠在一個10多平方米的屋子里居住,臥室就是用簾子隔一下,急切希望能夠換一套生活起居完全獨立的大房子……更多的意見紛至沓來。
金牛區(qū)政府在反復研究曹家巷的實際情況后,決定上調(diào)容積率,將原來的48平方米重新調(diào)高為58平方米,從而設計出58平方米的兩室一廳戶型,超出標準的部分讓居民按照新房的評估價出資購買。這個決定在宣布當日獲得居民一致通過,沒想到第二天卻遭到了許多居民的反對,多數(shù)反對者表示50多平方米的房子也不夠住。
一系列的利益矛盾,讓本以為會順利進行的曹家巷搬遷陷入了一個又一個的紛爭。
央視2012年底在新聞聯(lián)播中連續(xù)幾天播出了“曹家巷搬遷記”,這好比一場及時雨,讓不少住戶的想法有了一些改變。到底怎樣才能讓彼此的利益都得到滿足,這是應該重新考慮的問題。
魯碧貴在最近看了不下幾十遍“曹家巷搬遷記”,當問到看完后有什么想法時,他說:“連中央臺都播了我們曹家巷的事,我們還有什么不放心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