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時候,照相機一度是家里最貴重的財產,而厚厚的幾本影集,也成為全家最為珍貴的回憶。姐姐第一天上幼兒園、我學會了騎自行車、門前的那顆桑樹、在長江游泳的表弟、全家的合影、外公的過世……那些流逝在歲月長河中的漣漪,在一頁頁翻看時,摩挲著的已經不是相片,而是對那個時代永恒的記憶。
當2012的末日傳言悄然而止,新年的鐘聲再次響起,回首這一年,又有了很多值得我們記住的點滴。為此,《數(shù)碼攝影》在新年的第一期,隆重刊出“FOTO TOP 2012 年度最佳影像產品”專題,獎項幾乎涵蓋了2012年所有與影像相關的新產品、新技術,總共評出了63個獎項。
不得不承認,2012年是整個攝影器材行業(yè)飛速前進的一年:全畫幅數(shù)碼DC,3千萬像素級數(shù)碼單反,鏡頭自動對焦驅動技術的進步,還有各類網(wǎng)絡共享功能,讓相機變成了一種交流的新平臺——這些幾年前看來還像是天方夜譚的幻想,在今年都變成了現(xiàn)實。影像產品的爆棚當然是攝影行業(yè)走向輝煌的前提,如今,獲得影像的途徑和手段越來越便捷,不過這也讓嚴肅的影像記錄走向尷尬——我們輕松拍攝的那些照片到底有多少值得記憶?
面對當今紛繁復雜的相機市場,突然想起一部講述20世紀初期瑞典第一位女攝影師的傳記電影——《瑪麗亞·拉森的永恒記憶》。在1907年,照相機還是新鮮事物的時候,這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家庭主婦,用5分鐘學會了使用一臺帶伸縮皮腔的折疊相機。她拿著這臺contessa(伯爵夫人)拍攝了她的4個孩子、窗臺上的小貓、鄰居家女兒的遺容、游行的隊伍,甚至北歐三位國王的聚首……這臺本打算拿出來典當?shù)南鄼C,成為那個動蕩年代,物質和精神生活雙雙匱乏的境況下,記錄瑞典底層人民生活的檔案。而并沒有多深厚藝術修養(yǎng)的瑪麗亞·拉森,用她對事物敏銳的觀察和樸素的生活觀,成為這些檔案的撰寫者。最后,引用電影的片頭說說那臺漂亮相機的來歷。
“遇到我父親一周之后,我母親中了彩票,贏了一臺相機。爸爸認為相機應該是自己的,因為是他出錢買了那張彩票。媽媽說,爸爸要想拿相機,就得跟她結婚,于是他們真的結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