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修藥王廟碑》簡介
碑螭首圭額,漢白玉石質(zhì),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九月刊立。碑體通高284厘米,碑首高51厘米、寬82厘米、厚34厘米;碑身高170厘米、寬80厘米、厚31厘米;碑座高63厘米、寬119厘米、厚55厘米。碑額篆書“重修藥王廟記”6字。碑陽刻楷書469字,字大小2.2-3厘米見方,字間距約1-1.3厘米,行距1.2-1.5厘米。此碑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殘斷,九十年代粘對后重立于涿州藥王廟后殿大悲閣前。碑曾因斷裂殘缺28字,2005年對照清代拓本刊刻補齊殘缺的文字。碑文為吳嘉賓撰文,何紹基書丹,劉之清鐫石。
1、吳嘉賓
吳嘉賓(1803-1864)字子序,江西南豐人,清代學(xué)者、詩人。官至內(nèi)閣中書。道光十八年(1838)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有愛國思想,在海疆防務(wù)、禮儀文化、經(jīng)濟財務(wù)等方面均有研究,并產(chǎn)生過較大影響。吳嘉賓與曾國藩是同榜進士。吳嘉賓精于學(xué)業(yè),篤志治經(jīng),哲學(xué)思想傾向于王陸。文筆俊爽,好讀書。為古文宗姚鼐、朱仕繡,尤得歸有光法。學(xué)文于梅曾亮,得桐城派義法,為桐城派在江西的重要代表之一。 一生著述甚豐,著有《求自得之室文鈔》《尚絅廬詩存》《喪服會通說》《周易說》《書說》《詩說》《諸經(jīng)說》等。
2、何紹基
何紹基(1799-1873),清代書法家,湖南道州人。字子貞,號東洲,晚號蝯叟。父何凌漢(1772-1840),清代大臣、書法家,字云門,號仙槎。嘉慶十年進士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編修,先后主廣東、山東、福建鄉(xiāng)試。何紹基8歲入京。道光十五年(1835)舉人,次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文淵閣校理、國史館提調(diào)等職,曾充福建、貴州、廣東鄉(xiāng)試主考官。咸豐二年(1852)任四川學(xué)政。因條陳時務(wù)得罪權(quán)貴,降官調(diào)職。遂辭去官職,創(chuàng)立草堂書院,講學(xué)授徒,1856年,由四川出發(fā),經(jīng)陜西等地到達濟南,主講于山東濼源書院。1860年,受長沙城南書院之邀離開濟南赴長沙。前后在山東和長沙城南書院教書達十余年。晚年主持蘇州、揚州書局,??妒?jīng)注疏》,主講浙江孝廉堂,往來吳越,教授生徒。一生豪飲健游,多歷名山勝地,拓碑訪古。著有《東洲草堂金石跋》《東洲草堂詩鈔》。
3、劉之清:生平無考。
二、何紹基、吳嘉賓交游述略
涿州《重修藥王廟碑》由吳嘉賓撰文,何紹基書丹。吳嘉賓撰此文,是因為其叔父吳云蓀時在涿州為官:“是時余叔父蕓孫先生牧是州已三年,親見其廟之由圮復(fù)新也。嘉是僧之能守其職,以不墜舊業(yè)。因循其請,命余一言識其勤?!眳羌钨e是文章高手、桐城派大家,由其來撰碑文自是求之不得。那由誰來書丹呢?相信由何紹基書丹,應(yīng)是受吳嘉賓之邀。從史料看,何吳兩人在京師既有交往,其政見相合,學(xué)術(shù)思想同出一脈,說二人是好友當(dāng)不為過。
何紹基比吳嘉賓大4歲,比吳嘉賓早兩年中進士。何紹基在京師生活的時間較久,吳嘉賓也很早就融入了京南士人交游圈子。他們的親密交集最大可能是以道光年間的一個重大的政治文化活動“顧祠修禊”為因緣。
何紹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集資在慈仁寺(今報國寺)建“顧亭林祠”,次年落成。道光二十四年二月、九月和五月二十八日亭林生日舉行三次祭祀,同人多賦詩紀事。此后每歲春秋及亭林生日皆行祭祀。早期多次參加祭祀者有漢學(xué)家何紹基、張穆、苗夔、徐松、陳慶鏞、許瀚、魏源、何秋濤、王梓材、馮桂芬、趙振祚、鄭復(fù)光、朱右曾、葉東翁、莊受祺等,也有學(xué)重宋儒的朱琦、羅惇衍、蘇廷魁、梅曾亮、王柏心、吳嘉賓、孔憲彝、邵懿辰、湯鵬等。
修禊是傳統(tǒng)士人聚會的鄭重儀式,蘊含了很強的文化功能。士人祭祀的對象有所選擇,從文學(xué)家歐陽修、蘇軾,到漢學(xué)家鄭玄,再到經(jīng)世學(xué)者顧炎武,崇祀對象的轉(zhuǎn)移包含士人學(xué)術(shù)取向的變化。嘉道年間,匯集于宣南的士人來自不同學(xué)派、不同地域,修禊成為士人交流學(xué)術(shù)與思想的途徑。
文人的交游修禊雅集不僅是文化活動,也有很強的政治屬性。如清末時人記載:“自來處士橫議,不獨戰(zhàn)國為然。道光十五六年后,都門以詩文提倡者,陳石士、程春海、姚伯昂三侍郎;諫垣中則徐廉峰、黃樹齋、朱伯韓、蘇賡堂、陳頌?zāi)?;翰林則何子貞、吳子序;中書則梅伯言、宗滌樓;公車中則孔宥涵、潘四農(nóng)、臧牧庵、江龍門、張亨甫。一時文章議論,掉鞅京洛,宰執(zhí)亦畏其鋒。禁煙之疏,實子序、牧庵、龍門三人夜談翦燭,無意及之,遂成一稿,而黃樹齋亟上之?!?/p>
其中提到“翰林則何子貞、吳子序”即是指何紹基、吳嘉賓。
文中提到的“禁煙之疏”,是指吳嘉賓、臧紆青、江開在多年的修禊雅集活動中成為好友,并對禁煙問題達成共識。于是在道光十八年,“三人夜談翦燭”,寫成了《嚴塞漏卮以培國本折》,并由黃爵滋上疏。此折匯集了眾人見解,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chǔ),且轟動一時,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文獻。
三、吳嘉賓、何紹基的涿州行跡
目前尚無緣讀到關(guān)于吳嘉賓在涿州的史料。涿州地處京南60里,吳從南方來京,投親靠友,來涿州小住或許不是難事。檢吳嘉賓詩,有《南還次韻酬寄葉峭巖贈行君時客授二叔父署中》:
先生江漢望,群從幼何知。抱器堪懷國,傳經(jīng)且俟時。
拙樗勞手植,衰柳負心期。小住旋成別,情牽藕斷絲。
轉(zhuǎn)側(cè)頻憂患,因憐馬少游。跡方難瀚海,夢尚隔神州。
刻骨三年艾,潛蹤五月裘。出門西笑意,他日望君酬。
倘若詩題中二叔父是指其叔父吳蕓孫,吳嘉賓這首詩或是寫于涿州。
何紹基曾游歷或小住涿州,有詩為證。由湖湘文庫編輯出版委員會編輯,岳麓書社出版發(fā)行的《何紹基詩文集》255頁,題為“涿州行館雨夜,喜黃壽臣廉訪來晤,兼柬丁竹溪”:
我未出門掃我屋,冀君早賁足音跫。出門兩日始相遇,別緒如山何由降。
時當(dāng)夜深更命酒,雨聲浪浪雜村尨。不知悲喜何處是,互進慰勉忘愚憃。
君來南海正春節(jié),迂回浙舸尋吳艭。我望粵天尚天未,茫茫去涉河與江。
不須為我計行路,但恐文炳力不扛。君入京師住我屋,近我北堂面東窗。
幽蘭正花叢竹茂,看舞彩衣傾翠釭。君今超擢已崇秩,漸膺疆寄矗旌幢。
我雖因循柱下職,思與薄俗相扶撞。人生豈有再年少,無乃喜極眼為(目尨)。
但當(dāng)樹骨保名節(jié),胸中宇宙長敦龐。庶令樸氣貫到底,投老尚可躬耕耩。
桂林使者亦來聚,令我鄉(xiāng)思盈蘭茳。嗚呼此會豈易得,抵黃金千白璧雙。
這首詩作于1849或1850年,為何紹基離京赴任四川學(xué)政之前。
《何紹基年譜》載:1849年 道光二十九年 己酉 51歲供職國史館。夏,奉命典試廣東。母廖夫人于十二月初五寅時去世,享年82歲,紹基等扶柩南歸。
黃宗漢(?—1864),字壽臣,福建晉江人。道光十五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改兵部主事,充軍機章京。歷員外郎、郎中,遷御史、給事中。二十五年,出為廣東督糧道,調(diào)雷瓊道,歷山東、浙江按察使。咸豐初,巡撫吳文镕薦宗漢可重用,遷甘肅布政使。二年,擢云南巡撫,未之任,調(diào)浙江。為一代良臣。
黃宗漢與何紹基交好,常有詩歌唱和。
丁竹溪,生平不詳。在京城為官,其時任戶部副郎。與貴州安順知府常恩有交往。1850年曾任欽差大臣隨賽尚阿赴廣西鎮(zhèn)壓太平軍。
《何紹基年譜》載:1855 咸豐五年 乙卯 57歲
春間,出省按試,五月二十四日回至成都,得知由于四月屢陳時務(wù)12事,咸豐帝責(zé)以肆意妄言,由部議以私罪免除了他的學(xué)政職務(wù),六月八日交印于四川總督黃壽臣。七月初一日,出游峨眉瓦屋,紀游之作編為《峨眉瓦屋游草》。
可見,何紹基在涿州所寫詩中黃壽臣,后來曾在四川為何紹基的上司。此詩雖短,所含信息量豐富,其所透露出的清代官場的人際交往、政事更迭等線索,頗值得仔細玩味。
四、《重修藥王廟碑》在書學(xué)史上的地位
《重修藥王廟碑》道光二十五年刊立,是年何紹基47歲。
《何紹基年譜》:1845年 道光二十五年 乙巳 47歲
供職國史館。九月,《使黔草》刻畢,為詩集作序者有朱琦、梅曾亮、苗夔、張穆等七人。
此系何紹基中年楷書的代表作。何紹基中年楷書作品并不多見,為碑刻書丹更不多作。筆者囿于見聞,其中年楷書的書丹之作,除涿州《重修藥王廟碑》外,知有道光二十四年曾國藩撰文何紹基書《皇清勅封陳母易安人墓志銘》拓片存世。此拓與《重修藥王廟碑》系同一時期同一風(fēng)格的作品。
此碑書法以帖為貌,以碑為骨,不脫顏體繩墨而參以己意,是何氏習(xí)顏的經(jīng)典之作。其沉著俊爽,墨氣森然,厚重之中透著瀟灑,中正之上已見奇倔。腕平鋒正,循規(guī)蹈矩,精氣內(nèi)斂,登峰造極。
何紹基學(xué)書秉承家學(xué),初從顏魯翁、歐陽詢、歐陽通入手。 其父何凌漢“公書法重海內(nèi),朝鮮琉球真使索書,應(yīng)之不倦”,曾“入乾清宮侍書,寵光稠渥,可謂極儒臣知遇之榮矣”。何凌漢書宗歐、顏兩家,父親的審美觀念以及取法直接影響到何紹基。何紹基曾自謂:“平生于顏書手鉤《忠義堂》全部,又收藏宋拓本《祭伯文》《祭侄文》《大字麻姑壇祭》《李玄靖碑》。”“憶余少壯時,喜臨《座位帖》,廷對策亦以顏法書之”?!肚迨犯濉吩唬骸埃ê谓B基)初學(xué)顏真卿,遍臨漢、魏各碑至百十過,運肘斂指,心摹手追,遂自成一家,世皆重之?!薄肚迨妨袀鳌吩唬骸皶侓敼?,尤為世所寶?!?何紹基以學(xué)顏體而成有清以來二百年第一人,并后來開宗立派,但始終以顏體為根基。涿州《重修藥王棉碑》便是其早期學(xué)顏并向后期形成自家風(fēng)格的轉(zhuǎn)型期重要作品。
何紹基晚年書作結(jié)體凝滯沉郁,傳說以“回腕高懸”執(zhí)筆,漲墨飛白,縱橫欹邪,個人風(fēng)貌突出。這一創(chuàng)作分期蓋以其簡放四川學(xué)政、在蜀三年、后遭貶謫、后絕意仕途為肇端。而涿州《重修藥王廟碑》創(chuàng)作于其在京國史館任職期間。此時何紹基對自己的政治前途抱有極大的希望,境遇和心態(tài)較為平和,為文作書聚斂內(nèi)蘊,氣象雍容,不僅達到了極高的造詣,也為后來其決意仕途潛心漢學(xué)書藝而成一代書學(xué)大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因此,涿州《重修藥王廟碑》對研究何紹基的藝術(shù)脈絡(luò)、書學(xué)流衍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何紹基此碑筆者在上世紀90年代曾撰文發(fā)表在《河北日報》,后又在《古涿州佛教刻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一書中著錄。
(楊衛(wèi)東,現(xiàn)任河北省涿州市旅游文物局黨組成員、文物保管所所長、文博研究館員(正教授級)。中國古陶瓷學(xué)會會員、中國三國文化研究中心常務(wù)理事、北大資源學(xué)院文物學(xué)院客座教授、河北省文物考古學(xué)會理事、河北省金石學(xué)會常務(wù)理事、河北省歷史文化研究發(fā)展促進會會員、河北省新世紀“三三三人才”、政協(xié)涿州市七屆委員會常委、全國文化遺產(chǎn)保護先進個人。
出版專著《古涿州佛教刻石》,主編出版《涿州文物志》《涿州文物藏品精選》等專業(yè)書籍。先后在《文史》《文物》《文物春秋》《中國文物報》等報刊發(fā)表論文和學(xué)術(shù)隨筆近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