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人都說讀書是一件好事。古人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一代一代傳下來,還要通過我們的傳承,傳給我們的子孫后代。莎士比亞所說的格言“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印成了圖片,張貼在全國城鄉(xiāng)的好多中學和小學校的走廊上、教室里。我插隊落戶在貴州的貧困山鄉(xiāng)村寨里,那是“文革”的特殊年代,社會上到處泛濫著“讀書無用論”,偏僻的山寨里人們的文化程度不高,許多老鄉(xiāng)還是文盲,但是鄉(xiāng)親們還是希望他們的子女們能讀上書,省吃儉用地供他們的后代讀書,希望以后能掌握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可惜的是,那個年代的偏遠山鄉(xiāng)里書籍不多,要找一本好書來讀,真要費不少的時間和精力。好不容易借到一本好書,還得點起油燈抓緊時間讀,后面還有人催著、等著呢。
如今這樣的情形已經很少了。走進書店,各種各樣印刷精美的書籍時常讓人花去不少功夫去挑選。統(tǒng)計數字顯示,我們每年出版的新書種類,數以萬計。書籍上了網絡,更讓人有一種浩如煙海之感。
當代人,該如何讀書呢?
在我看來,在今天,讀書要選擇。尤其是要讀到你心儀的好書,一定要做出選擇。如何選擇呢?面對大量裝幀精美、時常還是名家推薦的書,怎么才能找著一本你真正喜歡的好書呢?博覽群書是古人精辟的指點。但是今天的博覽群書和古人的博覽群書,還是有差別的,古時候書少,很多書是以詩詞、文言文言簡意賅的形式寫下來的。即便是古代散文,每一篇也不長,博覽群書比較容易。而今天的書本那么多,一本本讀過來,讀完之后才能知道書的價值,那怎么讀得過來?今天的文人們碰在一起,交流讀書心得的時候,經常會說一句,“翻一翻”或者是“隨便翻翻,瀏覽一下”。其實這翻一翻,瀏覽一下,就是在做出選擇。選擇的同時和別人交流,也是一種選擇。一本有價值的好書,經常是在讀書人的相互交流、口口相傳之后,其價值才能被逐漸發(fā)現的。如果讀者像我一樣熱愛文學,那么我還可以多說一句,你在選擇的時候,一定要挑選那種文筆能夠令你怦然心動、或者至少能吸引你的作品。
選擇了書籍,閱讀的時候,就要注意消化了。一個少年郎,非要捧起一本哲學書來讀,不是絕無可能理解,但很可能就會消化不良。我們的古人提倡讀書要三到,即所謂心到、眼到、口到??诘绞侵咐首x,眼到是指默讀,我覺得也都是基于古代文言文、古詩詞的一種讀法。當代人讀書,無論是在圖書館、校園中乃至自己家中的書房,能讀出聲來的地點怕是不多的。我感覺心到最為重要。我理解的心到,就是閱讀時必須思考。思考得越深入,越廣泛,其收獲必然越大?!芭e一而反三”,就是從思考中獲得的。而一本真正的好書,在你讀進去的同時,就會促使你思考,促進你思考。思考的同時就會比較,比較的過程中人就會提高,古人說的“開卷有益”,就是這個意思罷。
讀書要選擇,讀書要思考,讀了書還要“學以致用”。讀了書不能結合生活實際,不能運用于實踐,就是古人所說“學而不能行,謂之病”?;蛘呦窭习傩照f的,讀成了一個“書呆子”。當代社會,傳統(tǒng)意義上的書呆子,是越來越少見了。只是,讀得書來,口會說,筆會寫,脫離生活實際的事,還是時有所聞的。古往今來,讀書做人,從來不是兩件事。把自己的閱讀所得和體會,結合自己生活的閱歷,工作勞動實踐,人生的經驗,乃至思想上的憂患、感受結合起來,不斷擴大我們的視野,提升我們的認識,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才能感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更深層含義。
讀好書吧,讀書給人以充實,給人以情趣,給人以才干。
這就是我的讀書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