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智慧女性》語匯新解——信與義,人性閃亮的美好
何謂信義?信義是一種規(guī)則,一種常識,一種秩序,是誠信、道義與和諧。
信義,首先是信任自己,信任自己的人才值得信托,因為他具備推己及人、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勇于擔當,更懂得諒解。其次是感恩他人,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才懂得“樂于助人”的內(nèi)涵,才會挺身而出,傳遞道義、公正與溫暖。他們恪守規(guī)則,尊重社會的公序良俗,不是要求別人,而是自我約束。
普通人釋放出的正能量,對社會的滲透力更強,更有利于彌合人與人之間曾經(jīng)斷裂的誠信之傷。因為,他們的故事每個人都可以復制。
本文所報道的信義踐行者以行動告訴我們,不只是這個世界有多么美好,而是自己可以變得多么美好。
代購彩票,把大獎還給彩民
2012年11月24日晚,體彩超級大樂透698萬元大獎,落在南京市棲霞區(qū)蔣秋月的體彩站。蔣秋月核對號碼發(fā)現(xiàn),獲獎的是一位總讓她代買彩票的老彩民,她立刻電話通知該彩民,直到彩民取走彩票她才安心?!白鳛轶w彩銷售員,這是應該有的誠信,我覺得我賣出去的彩票能中這么高的獎是我的榮幸。”面對眾人的褒獎,蔣秋月說。
淳樸的小店店主,用行動詮釋信義的內(nèi)涵:堅守職責,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線。
患癌“誠信哥”,返還顧客預付款
“小區(qū)門口有家理發(fā)店,十幾年了。老板人品和技術都不錯。前幾天發(fā)現(xiàn)關門了,今天接到老板電話讓我去退儲值卡。原來40歲的老板查出肺癌晚期,堅持為大家退卡。”這條微博讓眾多人認識了南京“誠信哥”馬玉劍,這位身患絕癥卻還想著退還顧客儲值卡的理發(fā)師,用他質樸的誠信舉動,感動了無數(shù)人,很多顧客選擇放棄退卡,為馬玉劍祈福。
這位善良的店主僅僅是憑良心做了法律規(guī)定的分內(nèi)的事情,卻贏得了這么多人的贊譽,只是因為,能完成法律規(guī)定的分內(nèi)的事在當下顯得有些奢侈?!罢\信哥”解讀了信義是一種常識:別人的東西不拿,是做人的根本。
不讓馬路上有一個煙頭,是我的理想
66歲的鄧賢國是成都的一名環(huán)衛(wèi)工,在長約500米的路段上,他每天要將一組動作重復上千次:停下,把拐杖夾在左腋窩,騰出左手把簸箕挪到垃圾旁,右手將垃圾掃進簸箕,再把簸箕換到右手,左手拄拐走向垃圾桶。47年前,鄧賢國在一次事故中失去左腿。3年前,他做了環(huán)衛(wèi)工人,每天與掃帚、簸箕為伴,穿行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上?!榜R路上找不到一個煙頭”,是鄧賢國對自己工作的基本要求。
或許,鄧賢國并未考慮過“何謂信義”,但他身體力行地踐行著信義的涵義:恪守盡責。
信義,是一種誠實
“充值老太”一諾千金
2012年11月6日早上10點21分,網(wǎng)友朱順忠發(fā)了條微博:南京出差返京,手機欠費980元,情急之下看到路邊老太太賣鞋墊兼充值,趕緊買卡。可老太太當時沒那么多充值卡,我心情忐忑地將1000元錢交給她,留下手機號。下飛機后,發(fā)現(xiàn)有11條充值百元的短信,原來老人家充值時記混了卡數(shù),生怕錢充少了,就多充了一張。此微博一經(jīng)發(fā)出,南京“充值老太”因這樣誠信的舉動紅遍網(wǎng)絡。
100元并不算什么,可對年逾古稀還要擺攤賣鞋墊謀生的老人家來說,這不是一筆可以隨意忽視的小錢,老人用100元詮釋了:信義是一種對道德的自我遵守。
“誠信老爹”還清舊債謝絕捐款
2006年,一場超強臺風奪去了浙江溫州蒼南縣83歲的吳乃宜的三個兒子,留下捕魚買船的八十多萬元債務。6年來,吳乃宜背著疾病與悲傷、欠債與生存的重負,堅定走在“子債父還”的守諾之路上?!罢\信老爹”的事跡感動了千萬人,眾多愛心人士紛紛向吳家伸出援助之手。截至2012年10月,吳乃宜已基本還清所欠八十多萬元舊債。他感謝眾多好心人的幫助,不再接受社會捐款。
貧窮也沒有使他放棄道德標準,公眾的援助更彰顯了信義的博大:信義是一種引力,接力傳遞溫暖。
無人豆?jié){攤見證社會誠信
湖北孝感市云夢縣人老李在縣城擺豆?jié){攤,由于每天早晨有事要忙,豆?jié){攤擺出后他就離開了,只在桌上擺了一個簡易牌子:豆?jié){自己拿,一元錢放桌上。如今,無人豆?jié){攤運營了十個月,經(jīng)老李核算,營業(yè)額幾乎“零誤差”。
在這個日益渴望誠信的年代,越來越多的人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信義的含義:信義是一種相互自覺的信任。
拾荒老人撿銀行卡,舉牌尋失主
一位83歲的拾荒老人在黃島撿到了一位市民的身份證和銀行卡后,在一地下商城邊乞討邊尋找銀行卡失主。老人怕失主著急,當天就制作了一個失物招領牌,在乞討時向過路人展示,希望能盡快找到失主。
一張失物招領牌,讓我們看到,信義之美,提亮人性。
信義,是一種擔當
傾家蕩產(chǎn)也要負責到底
2012年11月6日晚,辭職返鄉(xiāng)前一天,貴州小伙王冬在騎車前往崇州一皮鞋刀模廠上班的途中,撞傷了六旬老人李大爺。傷者在數(shù)小時后突然顱內(nèi)出血昏迷至今,生命危在旦夕。期間,貧寒的肇事小伙兒在被撞老人多次讓其離開之時,仍不離不棄,表示即使傾家蕩產(chǎn),也要承擔起應負的責任。他的擔當、勇氣和責任,將傷者家屬的怨恨化為寬容和諒解。
信義,是面對,更是諒解和寬恕。
刮蹭汽車后中學生留道歉紙條
江蘇揚大附中學生徐礪寒在放學途中,不慎蹭壞了他人轎車后視鏡,沒等到車主,他留下道歉及賠償聯(lián)系的小紙條,貼在車窗上。這張紙條令車主無比感動和極度震驚,之后,引發(fā)一連串感人后續(xù):被蹭車主感動之余決定不讓徐礪寒賠償,一家修車行愿意免費為受損車主修車。
小小年紀的孩子,已然明了信義的內(nèi)涵:承認錯誤,并積極改正與補救。
信義,是一種勇氣
90后實習醫(yī)生三入火海救出4歲男童
2012年10月20日,北京回龍觀一居民樓起火,在得知還有一名4歲幼童被困后,22歲的張志鵬連續(xù)兩次沖進火場救人,但還沒等找到孩子就被濃煙嗆了出來。第三次,他用濕毛巾捂住口鼻進火場,終于找到了男孩,并及時做人工呼吸,而后送男孩到醫(yī)院救治。
信義,是危急關頭張開的雙臂,超越生死。
信義,是一種至善
為農(nóng)民工免費提供早餐19年
在陜西榆林神木縣店塔鎮(zhèn)有一家“川龍大酒店”,老板王翠娥19年來一直給周邊居民群眾和農(nóng)民工免費提供早餐,雞蛋、炒菜、包子、花卷,稀飯、羊雜湯等。除提供免費早餐,王翠娥還資助了十九位孤兒和單親孩子。
以己之力易人之行,主動關愛豐富了信義的內(nèi)涵。
千元吃碗面
吃一碗路邊小店的面只需幾元錢,但最近在成都,一些市民卻愿意花幾百元、甚至上千元,組團到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吃一碗面。原來,吸引他們的是店主熊麗君以樂觀堅強面對家庭不幸的感人事跡:兩年前丈夫癌癥去世,2012年初,25歲的兒子又被查出患有惡性骨肉瘤。為給兒子治病,熊麗君每日起早貪黑經(jīng)營面館,市民們通過照顧生意的方式來幫助她渡過難關。
這是對信義最寬厚的解讀:給予對方幫助的同時,更予以對方尊嚴。
五年如一日送殘疾人過街
南京江寧區(qū)竹山橋路口,交警劉宇推著殘疾乞丐過馬路的照片在網(wǎng)上迅速火了起來,不少網(wǎng)友大贊這位交警人帥心美,并稱他為“江寧最帥交警”。其實東山中隊的劉宇推這位殘疾大叔過馬路已有五年,無論劉宇怎么調動工作,只要在這個路口執(zhí)勤,他就會堅持送這名殘疾人過馬路。
“南京好市民”候選人、市局“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和諧標兵”……劉宇獲得一系列榮譽稱號,可他說:“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p>
信義,是一種持之以恒的品格:躬行大地。
上海公交3年堅持多等盲人乘客3分鐘
以前末班車時間是22 53,但盲人施女士每天下班較晚,往往因行動不便錯過末班車。了解情況后,上海浦東786“公交哥”拿塊黑布,蒙上眼睛,從調度室走到始發(fā)站體驗了一把“黑暗世界”,之后,主動向領導提出,自愿將末班車時間推遲到了22 56,而這一推遲就是整整3年。
推己及人、與人方便是對信義最基本的解讀,“公交哥”以自己行動,最唯美地詮釋了信義的內(nèi)涵:至善。
專家解讀——
看客的宿命
烏耕
先講一個真實的小故事。
一位男士,路遇一起溺水事件,他遠遠地看了幾眼就走了。如果不是有事,或許他會多看幾眼,甚至當一回忠實的觀眾。
事情的發(fā)展很殘酷:因為救助不及時,溺水的孩子死了,而那正是自己的兒子。
如果沒有洪水之災,人溺水的概率很低,但即使是春和景明,也總會有孩子溺水。假如我們劃一個“特區(qū)”,而此特區(qū)里的男人都做了父親;又假如每一位父親都當看客,或者都做一回路人甲,則溺水的孩子必死無疑。這時,特區(qū)里的父親中,便注定有一個人要痛失愛子,哪怕他在上帝那里為兒子買了壽險。
再講一個真實的“大故事”。
二戰(zhàn)前,納粹德國突破凡爾賽條約,很快的速度武裝到了牙齒。對此,英法等歐洲國家都心知肚明,但誰也不敢正視希特勒那雙充血的眼睛。然而,魔鬼不會因為你很乖巧,就變成慈愛的圣誕老人,很快,當納粹的坦克差不多在整個北歐與西歐如履平地時,所有的國家大約都后悔,也都為它們的怯懦與茍且自保付出了昂貴的代價。更具諷刺意味的是,斯大林跟希特勒似乎一直很“纏綿”,在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前,斯大林甚至還在為德國輸送糧食等物資。但“巴巴羅薩”的“閃電”,還是撕破了蘇聯(lián)沉默的天空,最終,蘇聯(lián)為抗擊納粹德國,付出了比所有歐洲國家都更慘重的代價——這就是以肉飼虎的結果。
一個孩子溺水,與一場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自然不可同日而語,但在某種意義上,其哲學內(nèi)核是一樣的——如果你以為看客很安全,甚至很愜意;如果你喜歡茍且,認為不幸只光顧他人;如果你一直躲在自己的屋檐下,自以為是上帝的特殊選民——那么,落在別人身上的災難,遲早也會落到你頭上,甚至你還要支付加倍的“利息”。
對二戰(zhàn)最通俗最深刻的省思,并非出自學者或政治家,而是一位普通的德國人。這是一位進過納粹集中營的人,他有一段大家耳熟能詳?shù)脑?,大意是說:最初他們抓猶太人,因為我不是猶太人,我沒有說話;后來他們抓共產(chǎn)黨員,因為我不是共產(chǎn)黨員,我沒有說話;再后來他們抓大學教授,因為我不是大學教授,我沒有說話;最后,他們來抓我的時候,也不會有人為我說話了。
這段話,對災難和人禍的形成,做了精微的解讀,就像氣象專家解釋云氣如何形成雨。所有醒著的人都在是非甚至鮮血面前裝睡,那不是優(yōu)雅的緘默,而是無恥地裝死,最終任由一個魔鬼把一個民族綁架到了嗜血的戰(zhàn)車上。希特勒或日本天皇并沒有什么魔法,而是他們的子民放棄了基本的事實與是非判斷,更沒有起而抗爭,反而出于各種動機助紂為虐,結果是一個國家陷于瘋癲。這是一場聯(lián)袂演出,區(qū)別僅僅在于有人演主角,有人演配角,而更多的人跑龍?zhí)?。這不是喜劇,結局也不是大團圓,而是那個叫國家的“孩子”淹死了。
人所以為人,蓋因人類創(chuàng)造并呵護著一些只屬于人的“軟件”,比如仁愛、正義、誠信、勇敢、自由、尊嚴、互助等。這些永恒的價值與美德,不是裝飾,不是說教,不是可有可無,而是人類高貴的靈魂。一個自覺的文明人,要讓這套軟件長在自己身上,并經(jīng)常擦拭它,這時他才有資格把自己叫作人。相反,如果越來越多的人任由這套軟件銹蝕,甚至努力研習厚黑學,天天磨礪自己的牙齒與嗥叫,那么,天空就會越來越低,直到大家都在地上爬行,用王小波的話來說就是“在最低的地方會齊”。
這個地方叫叢林。
烏耕:作家,著有《瘍》《絕望的綠茵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