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有這樣一個故事:阿爾卑斯山的盤山公路有一個急轉(zhuǎn)彎,許多駕車者都喪命于此。于是交通部門在路旁樹立了一塊警示牌,上面寫道:事故多發(fā)地段請緩行!但事故并未由此而減少,后來當?shù)氐慕煌ú块T在警示牌上換上了另一句話,事故一下子減少許多,以至后來很少再有交通事故發(fā)生。原來警示牌上寫著這樣一句話:慢慢走,請欣賞!這便是對生命個體積極心理暗示的魅力!
當前學校非常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實為一件幸事,中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其心理和生理處在一個特殊的過渡時期,社會多元化消極因素的影響,往往會使學生存在不同的心理問題。學生存在心理問題是非常正常的,一些心理問題還會給學生帶來不同的心理體驗,有利于學生個體的成長或發(fā)展,但有些心理問題會使學生產(chǎn)生心理障礙,此時對學生進行疏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中我們要注意有針對性和實效性,若采用的方式和方法不當,就會適得其反。
學生心理狀況及學校心理輔導
中學生是一個具有特殊的心理且正處于生理過渡時期的特殊群體,他們在生理上處在青春期,在心理上處在人生的第二次斷乳期,是人格的建構(gòu)期,心理的脆弱期,也是人生最大的可塑期。“四、二、一”居多的家庭結(jié)構(gòu)模式導致了家庭教育功效的“沙化”和淡弱,而目前社會變革中多元化的價值取向,兼容并蓄的意識形態(tài)及社會化問題正泥沙俱下地影響著每一個學生,往往會形成灰色的多元化心理,加之一些父母下崗、父母離異、父母吸毒、單親家庭、入獄家庭、冷戰(zhàn)家庭、親朋寄養(yǎng)、隔代撫養(yǎng)等家庭問題,都會影響學生的心理,給學生產(chǎn)生不少心理上的困惑。
目前,國內(nèi)外的基礎教育中非常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針對學生出現(xiàn)的不同心理問題,多采用個體心理輔導與咨詢,小組及團體輔導,多是輔導者與被輔導者在同感、傾訴的前提下,適時因勢根據(jù)心理學的原理針對不同的個體進行疏導,取得了一定的實效,由于學生的個體有差異,對學生個體的心理輔導更需要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學生的心靈如一片有待耕耘的土地,我們要在上面稼穡莊稼,千萬不要在上面種上稗草,那樣我們將要付出成倍的代價,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如此。有時在校園里過多的談及學生的心理問題,大張旗鼓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對學生的一種消極心理暗示,學生往往人人自危,只會更加徒增心理負擔。教育的失敗哪怕是千分之一,但對學生和學生家庭來說是百分之百的失敗,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時候要警醒,因為我們是在雕琢心靈。
幾種常見的暗示教育
一、眼神暗示。眼神是一種無聲的語言,能比語言更細膩、更清晰地表達感情。眼神暗示就是用眼睛把要說的話、要表示的態(tài)度暗示出來。
二、表情暗示。人的表情能傳達多種信息,比如肯定、同意、否定、禁止等,形成刺激,使被暗示對象作出反應。學生做了好事,你給他贊許地點頭;學生經(jīng)過努力,解開了一道題,你給他會心地微笑,都是一種最好的激勵。
三、言語暗示。既然是“暗示”,就不能用言語直接進行表揚或批評,而是采取一種迂回的方法,用講故事、打比方、作比較等把自己的觀點巧妙地“點”出來,讓學生心領神會,在一種柔和的氣氛中接受了教育。用此類暗語暗示學生比直接用語言批評指責,更容易使學生接受,也不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
四、動作暗示。就是用體態(tài)語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露出來,從而達到教育目的。一個示范性的體態(tài)語言比口頭的批評更能觸動學生的心靈。如果教師在口頭上嘉許學生好行為的同時,配合以適當?shù)捏w態(tài)語言,如點點頭、拍拍肩,就能表達對學生的感情和鼓勵,從而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五、情境暗示。不同的情境能使人產(chǎn)生不同的心境,情境對學生具有微妙的暗示作用。教師要善于營造優(yōu)美的育人環(huán)境,如制定切合實際的班訓,懸掛名人畫像,利用板報等形式提出本周或近期的奮斗目標等,使學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習慣在優(yōu)美的育人情境中潛移默化地得到培養(yǎng)。
六、榜樣暗示。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教師的為人師表、言行和優(yōu)秀學生的示范、榜樣作用可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因此,教師必須嚴以律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學生中樹立起良好形象和聲望,才能使暗示教育獲得良好的效果。
七、認知暗示。學生如果有許多不良習慣,如亂花零錢、上課遲到、拖交作業(yè)等,可以要求他(她)給自己的好朋友和家長寫一封信,告訴他們自己開學以來養(yǎng)成了哪些好習慣、近期有什么打算。這種做法可以取得的效果就在于學生在寫信過程中進行了自我反省、自我認識,避免了心理對抗和厭煩。
積極心理暗示的意義
教育之為教育,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積極心理暗示是遵循中學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運用教育教學不同的載體和渠道,探索、激發(fā)、挖掘和整合中學生自身內(nèi)在的教育潛質(zhì),心理的被動承受者變?yōu)樾睦淼姆e極自我維護者和積極應對者,把心理的話語權(quán)交給學生,在點滴小事中體現(xiàn)學生為實踐主體,進而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zhì),做到自悟、自釋、自導,形成一種有針對性、實效性、具滲透特點的校園“心理生態(tài)效應”,提高教學效率,塑造學生們的自我教育人格。
對學生進行積極心理暗示的意義在于利用不同的渠道和載體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有利于學生個體心理問題的發(fā)泄、梳理和平衡,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達到了心理的動態(tài)平衡,進行積極的心理自我維護。在學生的心理自我維護中,能樹立積極的自我觀念,進而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最大限度地開發(fā)自己的潛能,培養(yǎng)健全的心理素質(zhì)和創(chuàng)造精神,塑造自我教育人格。同時健全而輕松的心理更有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也便于更好的對學生進行素質(zhì)教育,使其全面發(fā)展。對學生的積極心理暗示中,使學生個體心理進行自我維護,進而悅納他人、感恩他人,在不同個體的磨合中培養(yǎng)團隊精神,也營造了良好的校園群體心理氛圍。
積極的心理暗示有時勝過千言萬語,對于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zhì)更應如此。營造對學生進行積極心理暗示的環(huán)境和氛圍,是在有效的心理暗示措施下,學生個體可以進行積極的心理自我維護。
教育是師生心靈互動的人生旅程,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承諾和終極關懷,教育沒有小事,我們要在一點一滴的小事中,去履行對每一個生命的承諾。在每個人生命的旅途中,心靈不受到磕碰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如何面對和走出心靈的窘地,在其處在心理的泥沼時,要援之以手,授之以杖,給予其積極的心理暗示,形成心理動態(tài)平衡的良性循環(huán),進而形成校園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綠色生態(tài)效應”。人也只有在一次次的心靈砥礪中,才變得堅強、變得執(zhí)著,才會從容不迫的走向生命的盡頭,生命也會因此而燦爛多彩。
(編輯 李天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