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靈靈是一名初二學生,最近一段日子以來,靈靈總是不按時回家,一進家門不是盯著電視看不停就是躲進自己的房間里聽歌。靈靈媽媽打掃房間時才發(fā)現(xiàn),靈靈的書櫥里、抽屜里全都堆滿了明星的海報和CD??粗`靈這么沉迷明星偶像,該怎么辦呢?
A與過去全民一個偶像的時代不同,在當下多元文化的社會,孩子們不再僅從同一個視角去看、去理解周圍的世界,他們已經擁有自己評價、選擇崇拜對象的標準。明星作為公眾人物,其職業(yè)形象符合大多數(shù)孩子對偶像的想象。健康的體魄、自信的表達、優(yōu)秀的才藝……無疑成為明星吸引他們的重要原因。英國一項研究顯示,熱心于明星一舉一動的青少年大部分性情開朗,善于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同時在人群中也最受歡迎。
偶像崇拜的心理成因:
1.自我認同的需要
精神分析心理學認為,在個體的心理社會性發(fā)展階段中,青少年要經歷從自我迷茫到自我確認的發(fā)展過程。因此,青少年時期的主要發(fā)展任務是形成自我同一感。良好的自我同一感的形成往往是青少年時期的成功過渡的重要特征。
當他們告別童年,進入社會時,往往會感覺到無所適從,這種內心的困惑源于心中沒有建立起一個穩(wěn)定的自我形象,即所謂的“自我同一性”。在形成自我同一性的過程中,青少年逐漸擺脫父母權威領導,希望像成年人一樣體現(xiàn)自我的成熟。
因此,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從孩童向成人成長過程中的心理過程的反映,是寄托希望和理想的一種表現(xiàn),也是心理需求和情感宣泄的需要,是青少年自然健康成長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2.心理歸屬的需要
從某種角度說,偶像是青少年心目中父母權威的替代品。進入青春期以后,青少年在生理上有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但是心理上的發(fā)展卻遠遠滯后。由于生理上的發(fā)展,青少年渴望像成年人一樣,希望能夠獨當一面,渴望擺脫父母的束縛。然而,他們有限的生活經驗又使他們不能沒有父母的幫助,這種矛盾狀況使他們感到很苦惱。因此,他們選擇崇拜擁有能力、地位和獨立的偶像,希望通過偶像崇拜來實現(xiàn)獨立自主的目的。
3.從眾的需要
所謂從眾行為是指群體成員企求自己的行為跟從群體的傾向。每個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群體中,因此也就必然會感受到來自群體環(huán)境的壓力。當一個人發(fā)現(xiàn)自己的意見和行為與群體不一致的時候,就會感到一種心理緊張,促使他趨向一致從而產生從眾行為。
青少年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由于認知經驗和社會閱歷的缺乏,對自己的判斷往往還缺乏自信,所以在對事物的判斷時容易采取跟從群體意見觀點的態(tài)度。
有過偶像經歷的人都有這樣的感受,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昨天的偶像大多已成為藏在心底的回憶。所以,不必為孩子們的選擇心存恐慌。當然,畢竟孩子年齡小,心智不成熟,需要我們積極的引導,巧妙的點撥。將偶像崇拜與孩子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充分發(fā)揮偶像崇拜的積極作用,才是我們最需要做的事情;關注明星成功背后的奮斗和努力,以他們?yōu)榘駱?,才是培養(yǎng)孩子對待偶像的正確態(tài)度。
其實,偶像最大的價值就在于助力孩子快樂健康地成長,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不分職業(yè),無關身份,都可以成為他們的偶像。再者,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偶像,今天孩子們選擇的偶像,同樣烙著這個時代的印記。周杰倫、成龍、劉翔、姚明……仔細端詳這些文體明星,除了明星的身份,自信、求新、拼搏、活力、擔當,這些優(yōu)良的品質,同樣是他們身上閃亮的標簽。所以,家長們應該學會放下身段,站在孩子的角度與他們溝通,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一個有益于他們成長的環(huán)境。
(編輯 李天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