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1983年生于四川自貢,中國知名青年作家,上海最世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最小說》《最漫畫》《放課后》雜志主編。 高中時期以“第四維”為筆名在華語文學網(wǎng)站“榕樹下”發(fā)表文章,讀者由此稱他 “小四”。
2002年出版第一部作品《愛與痛的邊緣》。2003年,因玄幻小說《幻城》而被人們熟知和關(guān)注。2008年至2012年陸續(xù)出版《小時代》“三部曲”,被眾多讀者視為其最具標志性代表作。2013年6月27日,由郭敬明自編自導(dǎo)的同名電影《小時代》問世,并因此獲得第1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中國新片“最佳新人導(dǎo)演”獎。
小撲:你怎么會想到去參加新概念作文大賽的?
郭敬明:當時在書店里看到一本新概念作文合集,里面登載了這個消息。然后,我看到他們的作文,覺得比我們當下的許多作文都寫得更有新意,有很多以前沒有看到過的新人新作。第二年,當新概念再一次舉辦的時候,就想去嘗試一下。初賽,我把作品寄給《萌芽》雜志社,他們覺得還不錯吧,我得到了復(fù)賽的通知,飛到上海參加了現(xiàn)場的比賽。但這個一等獎最后高考也沒有加上分。
小撲:對于一些傳統(tǒng)的作家,比較喜歡誰?
郭敬明:都很喜歡,蘇童、余華、王朔、李銳、王海鸰等等,我個人都非常喜歡。我覺得他們整個文章的結(jié)構(gòu)、反映的內(nèi)容、行文的洗練、文字干凈的程度,遠遠超過我們這群寫手和比我們年齡更小的寫手。只是當下的閱讀口味,年輕人更愛看我們的小說,但是我相信他們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更喜歡那些比我們年紀大的作家,會理解他們的魅力。
小撲:那么,你在寫作方面有什么理想嗎?
郭敬明:寫作方面沒怎么考慮,每年銷量都是第一,也沒有什么好追求的,獎項就不是我能說了算的了。取決于很多很多的因素,如果得獎,當然很開心,不能得也不強求。寫作方面也是順其自然,也不是說非得拿個諾貝爾文學獎、茅盾文學獎才高興,這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小撲:你的很多作品都是憂傷的基調(diào),讓人憂傷,你能寫讓人快樂的作品嗎?能讓大家和你一起快樂嗎?
郭敬明:作品里面有些段落是很開心的。而每創(chuàng)作一部作品,都會回歸于悲劇,可能我覺得生活中的一些東西,太追求完美了,不太容易實現(xiàn),作品中會留有對完美狀態(tài)達不到的失望或者沮喪,讓整個作品悲一點,或者是情節(jié)往下走。單純的喜劇不想寫,從頭笑到尾,鬧鬧收場的那種作品不太想寫。
小撲:網(wǎng)絡(luò)文學對年輕的文學愛好者的成長是否真的有幫助?
郭敬明:每一個人寫東西的目的都是不一樣的,而網(wǎng)絡(luò)文學其實就是你希望更多的人看到你的作品,網(wǎng)絡(luò)文學第一步有很多的反饋,因為你貼上去會有很多人看到,會給你直接的意見,這種意見對你起步的時候是一種動力,我也有這種的經(jīng)歷,當我的文章出去之后,有人評論,無論是什么都很開心。網(wǎng)絡(luò)不會像投稿一樣,久久投稿沒有回音而很悲觀。
小撲:你被稱作天才少年,80后代表作家,還有憂郁王子等等,可以說你是偶像級的作家,你自己怎么看待?
郭敬明:我覺得無所謂偶像還是不偶像,每個人寫東西,都有自己想要寫的東西和所要表達的東西,那些外在不太想去考慮,寫的東西本身具有它獨特的生命力,它不應(yīng)該被歸類、或者被劃分你的東西屬于什么,都是每個人獨有的代表。
小撲:拍電影,對于你來說有什么樣的感受?
郭敬明:導(dǎo)演是一門妥協(xié)的藝術(shù)。你不斷往后退,退到你再也不能接受的底線,你就要去反抗它,那就是你必須堅持的,你不能無休止地妥協(xié)。但你又不能什么都堅持,除非你是一個很牛的導(dǎo)演,自己掏錢去砸,不在乎市場反應(yīng)。所以你必須去均衡,哪些是需要舍棄的,哪些是不能舍棄的。
小撲:你如此地追求事業(yè)上的成功,這種動力在哪里?
郭敬明:就是讓我的生命可以飽滿,可以更多層次。除了作家,我還要變成商人,做導(dǎo)演,還要做未來其他的行業(yè),覺得要做很多很多才夠,不然我只來這個世界一次,在這么短的時間,只干了這么少的一點事情,我會覺得很失敗,這是我的動力。我就希望人生更豐富,不管是失敗還是成功,都去嘗試一下,這樣的生命才算飽滿。
編輯/廣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