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竹編、棕編、藤編、草編等傳統(tǒng)編織工藝,而且它們都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今天,亞云就帶你們走近棕編工藝,去感受藝人的獨具匠心。
歷史長廊
準備起跳的青蛙、翩翩起舞的蝴蝶、嬌艷美麗的花朵……它們一亮相,不僅吸引了小朋友,也抓住了眾多行人的目光。
它們就是棕編,是以棕櫚樹的絲和葉為原料,手工編制出來的。
早在三國時代,我們的祖先就知道利用棕絲和棕葉來編制工藝品了。算一算,距今已經(jīng)有1700多年的歷史了。
當時的棕編工藝品注重實用性,種類并不是很多。
你們知道,最早的棕編工藝品是什么嗎?
是蓑衣。一聽這個名字,你們肯定會想到關于它的好多詩句。
《詩經(jīng)·小雅·無羊》中有“何蓑何笠”的詩句,意思為披著蓑衣戴著斗笠。
唐代柳宗元的《江雪》
中,也有“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的詩句;張志
和的《漁歌子》中,也有“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詩句。
這些詩句,都有力地證明了棕編有著悠久的歷史。
到了清代,棕編工藝有了更大的發(fā)展。生活在四川省成都市新繁鎮(zhèn)的農(nóng)婦開始用棕葉、棕絲編制拖鞋、涼鞋,并逐漸形成了專門的棕編行業(yè)。
瞧瞧右邊這個其貌不揚的家伙,它就是棕帽,在民國初年,它在四川等地可是十分流行,受到很多人的喜歡呢!
二十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棕編業(yè)發(fā)達昌盛。新繁棕編在國際市場上被稱為“四川草”,深受外商歡迎。
藝人風采
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棕編大師的編織現(xiàn)場,來感受棕編大師的獨具匠心吧。
左圖中正在編織的就是棕編藝人李文祥,今年60多歲了。他少年時學會了棕編手藝,一直從事并推廣著棕編工藝。如今他已經(jīng)收了徒弟,自己當師傅了。
李師傅要展示他的絕活了。他要編什么呢?咱們一
起來看看吧。
1.先取4片棕葉,將它們?nèi)プ亟z,并剪掉兩端,形成8片長寬一樣的葉子,再將它們對折,用剪刀將對折處剪掉一個角。
2.取一片棕葉,將葉子2/3部分的棕絲與棕葉分離,并將棕絲彎成一個圈。
3.將分離的兩片棕葉分前后依次彎成圈扣在棕絲圈上,前后各扣4次。
4.將步驟1中準備的葉子夾到最后一個扣子處。
5.取新的葉子增添到原有的葉子處,與原有的葉子一并往棕絲圈上扣,兩邊葉子各扣4次。
6.將葉尾穿過棕絲圈,將棕絲拉緊,便做成了主體。
7.用剪刀剪出嘴巴和腳,并將多余的葉子修掉。
8.用針和線將兩個小珠子固定在收尾處的兩邊。
9.將圖1中的葉子分散開,并用細小的棕絲將其串聯(lián)起來,攤開。再用剪刀將其修成翅膀樣。
10.用錐子穿過身體部分,形成小孔,將棕絲從小孔中穿過去。
不一會兒,一只展翅高飛的喜鵲就出現(xiàn)在大家面前了。
普通的棕葉和棕絲,經(jīng)過穿、插、繞、纏、刺等多種手法,便成為了絕妙的喜鵲,令人稱奇。
李師傅說,他平均7分鐘就能編織出一件簡單的工藝品,比如青蛙、蝴蝶、喜鵲等;比較復雜的工藝品就要花較多的時間了。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龍和蛇,李師傅就花了半個多小時的時間才編成。
在看編織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了李師傅的一個工具很獨特。
這可是李師傅專門設計的錐子。在編織喜鵲的步驟10中,這樣的錐子可以更方便棕絲穿過去。
你們可能要問,葉子是會干枯的,這樣工藝品就沒有這么漂亮了,該怎么辦呢?
李師傅說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讓它們泡個澡,這樣它們就可以恢復原來光鮮亮麗的容貌了。
今天我們只是簡單了解了棕編工藝,如果你們想了解更多的知識,可以去搜索它的資料。大家還可以開動腦筋,看看你們能用棕葉編織成哪些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