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彥飛,趙 健
(1.山東大學《高校輔導員》編輯部,山東 濟南,250100;2.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430072)
思想與心理在很早就被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實踐和理論研究范疇,圍繞這兩個領域,學者們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關于思想與心理的邊界問題嚴重困擾著廣大的理論和實踐工作者。這個問題實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基礎性問題——思想與心理各自應有不同的內涵。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中往往會遇到這樣一種困惑,同樣的一種表現的錯誤行為,背后的思想根源和心理動機可能大相徑庭。當一個錯誤行為的根源在于外來思想的影響和對實踐活動的誤解時,這是一個思想問題。當一個錯誤行為的根源在于心理異常時,這是一個心理問題。在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者當中,遇到學生行為失范時,往往傾向歸結于心理問題而回避思想領域的交鋒、斗爭和灌輸。而在改革開放前的年代,由于“極左”思潮的影響,又往往傾向于歸結為思想問題而采用斗爭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忽略了心理因素。這都是不對的傾向。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提出一個分界的標準,厘清思想與心理各自范疇的邊界,然后根據問題的根源找出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是找到有效的“發(fā)力點”,不至于讓自己的工作產生“無效率”或者“負效率”的現象。
在現實中,有的研究者把許多思想問題依然看作是心理問題,但思想問題怎樣成為心理問題,界限在哪里,研究者并沒有給出詳細的論述。在非學術領域出現這樣的說法,不足為怪;但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而言,思想、心理是專門的研究對象和研究領域,不應出現這種認識上的混淆和疊加。思想與心理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概念,如果思想與心理的關系沒有厘清,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自然就會引起爭論?!案母镩_放以后,伴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不斷明晰和拓展,關于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邊界問題以及如何處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關系問題,成為人們爭論的重要議題?!雹儋茈p好:《心理健康教育何以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領域》,《馬克思主義研究》2007年第3期。從實踐角度觀察,思想與心理都不具備獨立的表達通道,心理活動和思想活動最終都要通過人的行為和實踐活動表達出來。對于行為結果的觀察是思想政治教育學和心理學共同的實證材料。所以,必須把思想從心理中剝離出來才能夠繼續(xù)研究思想與行為的關系。
常有一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遇到難以解決的思想問題時,常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一筆帶過,或者將解決不了的問題歸結為“社會原因”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質問題”。實際上,任何一個學科都是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針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的每一個案例進行仔細分析,都會發(fā)現行為失范的個人,對其第一步的歸因無非是“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下一步工作就是對具體的思想或者心理問題進行微觀剖析。因此,很有必要在理論上把思想和心理的界限厘清,以便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操作排除理論困擾。從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范疇來看,“思想與心理的關系比較復雜。心理就其內涵來說,與思想、意識是一致的,也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但心理的外延明顯大于思想,它不僅僅指認識這一反映形式,而且還包含情感、意志、信念、行為等反映形式和興趣、能力、氣質等個性特質。而當說起思想時,人們則更側重于它對客觀外界的反映的內容?!雹傩熘具h:《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6頁。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思想的概念如下:“①(名)客觀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識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思想的內容為社會制度的性質和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在階級社會中,思想具有明顯的階級性。②(名)念頭;想法。”②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第1290頁。從這一概念出發(fā)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思想是表示思維結果的一個名詞,思想具有明顯的社會屬性。
按照信息論的觀點,思想的實質是一種信息流,它作為心理活動的結果而存在,具備相對的穩(wěn)定性、可表達性、結構性與可解構性、發(fā)展性與可傳承性等特點。理論上,思想可以從一個人傳遞到另外一個人,從一個集體傳遞到另外一個集體。在傳遞的過程中思想本身會有一些變化,會被改造,但是思想本身被傳遞了。“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兩人交換就都有了兩個思想”——這是公認的經驗與現實。思想的交換與傳遞過程中沒有物質的交換,僅僅是語言等信息作為思想的載體在進行傳遞,這就是思想的“移植”,是一個信息流的傳遞和加工過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讓一個沒有接受過馬克思主義教育的人系統(tǒng)地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實質上是移植一套思想到受教育者的思想體系中,變?yōu)槭芙逃咚枷氲囊徊糠帧?/p>
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來看,思想可以解析為如下兩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思想體系;第二個維度是個體思想。思想體系是不單獨依賴于某一個人而存在的完整的思想系統(tǒng),這一個系統(tǒng)可以存在于某一個或某一群人的大腦中,也可以存在于書籍、磁盤等載體中。它的歷史起點是實踐中的人民群眾的集體智慧,成熟的標志是某一些思想家對社會發(fā)展的觀察和總結。思想體系隨著時代發(fā)展而發(fā)展,有自己的獨特的生命周期。思想體系隨時代的進步而發(fā)展,在時間的長河中,一些思想體系會被逐漸淘汰而在現實社會中消亡,也有一些思想體系日益成熟和豐富。但如果資料充足,消亡的思想體系也能夠在記載中留下印記,可以供后人研究,也有可能在若干年后以新的形式在人類社會中重新出現。與思想體系不同,個體思想必須依托某一個獨立的個人而存在,是某一個人思維活動的結果。隨著某一個具體個人的成長而產生,生命周期與這個思想主體的自然生命周期相關聯。當這個思想主體死亡,他的活動的個體思想就自然消亡了,但他的思想通過個人活動留下的歷史痕跡依然可以通過學術方法予以還原和研究。
同樣是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心理是這樣被解釋的:“①(名)人的頭腦反映客觀現實的過程,如感覺、知覺、思維、情緒等。②(名)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內心活動。”③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第1513頁。心理學大辭典中心理的概念:“心理是人腦的機能,是人腦對客觀物質世界的主觀反映。人的心理包括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雹芰殖绲隆钪瘟?、黃希庭:《心理學大辭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470頁。從這些概念來進行分析,心理是一個表示過程和狀態(tài)的名詞,具有明顯的自然屬性。準確講,心理具備的是社會化了的自然屬性。
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心理可以解析為兩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心理活動,這個概念與時間段有關,表示一段時間內的心理軌跡,這是一個運動的概念。從這個維度出發(fā),心理可以描述為受教育者大腦的活動過程。第二個維度是心理狀態(tài),表示一個時間點或一個時間段內平均的心理狀態(tài),這是一個觀察測量結果和相對值。從這個維度出發(fā),心理可以被描述為受教育者的思維狀態(tài),也可以被描述為受教育者大腦的思維特征。
1.思想是心理活動的結果。思想可以被表達,可以被記錄,可以被傳播。思想是頭腦的活動的結果,心理是頭腦的活動的過程和特征。何為因,何為果呢?顯然,心理活動是原因,思想是結果。心理有感覺、知覺、記憶……等各種層次。一般認為理性思維產生以后出現的心理活動結果才是思想。當心理活動的結果能夠借助語言等載體清晰地表達出來的時候,心理活動就產生了思想的結果。因為只有當表達與接受必須同時發(fā)生時,表達才能夠成功,表達與接受同時成功的前提就是產生思想聯結,毫無疑問這時思想就產生了。“人類怎么樣才算有了真正的‘思想’,筆者認為應具備以下三個條件:……第三,意識的可交流性。也就是說在意識活動中,可以通過某種形式加以表達向外顯示,可以在人們之間相互交流?!雹儆嘌鰸?、黃代翠:《論思想政治工作學概念的“起點”》,《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4年第7期。從外界接受的思想也可以反作用于心理,人們在閱讀、交流時都可以產生大量的心理活動。
2.心理是行為的動力。對于心理與行為的關系,心理學的各個流派都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理論探索,取得了很多成果,尤其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心理與行為的關系。反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雖然以思想與行為的關系為重要領域,但目前大多停留在理論闡述階段,缺乏實證材料的支撐和佐證。一旦涉及微觀關系往往語焉不詳或者直接借鑒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作為自己的支撐材料。其實簡單照搬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并不一定適合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需要。在研究方法上要借助系統(tǒng)論的觀點和實驗的方法,這需要大量的案例積累和素材分析。與動物心理相比,人類的心理活動是社會化了的心理活動。心理活動引發(fā)的行為除了因本能的驅動而產生的結果,更多的是理性的心理活動所驅動。
3.心理是行為與思想的中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讓受教育者接受一種思想,接受一種已經存在的思想體系。那么就不得不考慮受教育者在接觸這個思想體系以前自己原有的思想體系與要接受的思想體系的兼容性。實質上這種接受也是一種心理活動,同時是思想的相互作用。作為個人或者群體來說,在進行實踐活動之前,首先要有已經接受了的知識儲備,就是“思想基礎”,然后再有目的判斷,隨后產生心理活動,才會有行為發(fā)生。如一種思想發(fā)揮了效能,并不是這種思想本身能夠直接產生作用,而是這種思想被人們接受以后,產生了一系列的心理活動,然后才有了“精神”等具有指向性的活動。
思想的傳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的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雹趶堃珷N、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0頁。“思想掌握群眾的過程,就是一定的階級、集團運用自身的思想來教育、影響、提高、動員、引導群眾實現一定政治目的和經濟利益的過程。思想掌握群眾,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本質?!雹垴樣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在于思想掌握群眾》,《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年第9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起點是思想,終點也是思想。
馬克思說:“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雹荞R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頁。毛澤東同志也說:“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自己頭腦里固有的嗎?不是。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社會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雹倜?澤東1963年5月修改《中共中央關于目前農村工作中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時增寫的一段話,見《毛澤東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1頁。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來看,思想與人們的社會實踐有著密切的相關性,由于人們社會實踐的相對穩(wěn)定性,所以思想具備與之相關的相對穩(wěn)定性。人們容易接受和理解與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環(huán)境密切相關的思想,而對與自身生活方式、生活環(huán)境有很大距離的思想則較難以接受。思想的穩(wěn)定性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成為一門專門工作和一個專門學科的重要基石。
思想的穩(wěn)定性決定了思想的可表達性,能夠表達出來的心理才是思想。思想的表達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每一個人的思想當中都接受了從別人那里“表達”來的思想;另一方面,自己的思想也可以向他人表達。談話是一種雙向的表達,閱讀和寫作都是單向的表達,閱讀是對表達的接受,寫作是在表達自己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互動就是思想表達的一種高級形式。教育者要把相對穩(wěn)定的思想灌輸到駕馭對象的大腦當中,讓教育對象接受這種思想,思想的表達是必要的通道。
在思想的各個層次上,其穩(wěn)定性與可表達性都是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條件,在交流的過程中,思想的形式可能會發(fā)生較大變化,但思想的內容會保持不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閱讀到的馬恩經典著作,基本都是翻譯后的原著,但我們一樣可以接觸到偉人的思想,可以接受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通過這個過程,偉人的個人思想,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系成為我們自身思想體系的基礎。這個過程見證了思想的穩(wěn)定性,也見證了思想的可表達性。
思想作為一種結果,具有自身的結構?!八枷朐浅橄蠡说钠胀ǖ乃枷?,在發(fā)生思想關系各方中都是同樣存在的思想?!雹谟嘌鰸?《思想關系學——思想政治工作原理》,武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05頁。思想是由“思想元”按照各種關系組成的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根據系統(tǒng)的完整性與否可以將思想分為系統(tǒng)的思想和思想的片段。思想的結構是思想政治教育結構的基礎。思想政治教育究竟包括多少內容,各個內容之間的關系究竟如何,歷來是學術界爭議的一個熱點。熊建生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結構研究導論》一文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結構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的一個前沿問題”,“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形態(tài)中,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心理教育具有不同的性質,從而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有著特定的教育目標、任務和內容,遵循不同的教育規(guī)律和運用不同的教育方法。”③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結構研究導論》,《思想理論教育》2007年第7-8期。思想具有結構性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一定是掌握了成體系思想的工作者,而教育的目標是要把這一思想的部分或全部內容和結構移植到受教育者的思想中去。
思想的解構性是指思想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對同一種思想可以有多種的判斷和理解。不同的接受者由于他自身的基礎思想不同,對某種思想的價值判斷和內容判斷都會有所不同。所謂“解構主義”也就是根據思想的解構性而興起。每個學科都有不同的流派,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本身也是百家爭鳴——內核是一致的,但解讀各異。中國有古詩“橫看成嶺側成峰”,西方人則有“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說法。
思想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思想史本身是歷史學的一個分支?!八枷胧肥撬枷氲膽?zhàn)場,不是亡靈的畫廊?!雹埽勖溃萘_蘭·斯特龍伯格:《西方現代思想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扉頁。除了具體個人的思想以外,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當中的思想,一般意義上是指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及其最新發(fā)展。思想的發(fā)展性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是思想內容的發(fā)展;第二是思想載體的發(fā)展。
思想通過人類的學習進行代際傳承,實現了思想本身的發(fā)展。從“馬克思列寧主義”到“毛澤東思想”再到“鄧小平理論”然后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學發(fā)展觀”一直到今天“中國夢”。思想本身一脈相承,并且在傳承中實現了自我的發(fā)展。不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具有發(fā)展性,縱觀世界范圍內,各種宗教思想、哲學思想也都具有類似的發(fā)展。思想在代代相傳、薪火相繼,內容發(fā)展的同時其核心保持穩(wěn)定,這種核心內容就是“經典”。
思想通過交流來表現,交流的工具就是思想的載體。毫無疑問思想最本源的載體是語言,然后有文字作為思想的載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又有了圖畫、雕塑、音樂等藝術形式作為思想的載體,現在又有了影視等多媒體方式的思想載體。人類以各種載體來記錄自身的思想,將思想物化,以實現思想的傳承。物化的思想實際是一種信息的編碼,經過解讀,又在人的大腦中還原為了人的思想,人們常常會說“某某中記錄了什么思想,折射出什么思想”。所以說,載體本身是一種信息流,是一種物質,但是它們記錄了人類的思想。
“移植”和“可移植性”最初都是生物學概念。移植是指:“①(動)把播種在苗床或秧田里的幼苗拔起或連土掘起種在田地里。②(動)將機體的一部分組織或器官補在同一機體或另一機體的缺陷部分上,使它逐漸長好。如角膜、皮膚、骨和血管等的移植?!雹僦袊鐣茖W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第1606頁??梢浦残跃褪侵傅哪軌蛎撾x原來的環(huán)境到另外一個環(huán)境里存活的性質。現在這個概念也被廣泛應用于和系統(tǒng)有關的其他方面,例如在計算機領域里泛指一個軟件和硬件能夠到另外一個系統(tǒng)里被使用的能力?,F在,我們把這個概念借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它有兩層含義:第一,思想的移植保持其內核和結構的相對穩(wěn)定;第二,思想移植以后就和接受者原有思想相結合并保持其活力。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思想從一個人可以傳遞到另外一個人,可以從一群人傳遞到另外一群人,可以從一代人傳遞到另外一代人,可以從一種文化傳遞到另外一種文化。這種傳遞顯然實現的是思想的“移植”——思想是具備可移植性的。這種可移植性貫穿思想的各種性質當中。
心理活動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但心理活動的載體是現實中的個人,與思想不同,心理活動不能離開具體的現實中的個人而存在。沒有“抽象的心理”一說。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思想教育”而沒有純粹的“心理教育”,而是代之以“心理健康教育”,這充分說明教育不能直接對心理施加影響,只能對心理的健康程度加以影響。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心理是個體的、微觀的、具體的,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動的條件,是基礎之一,是過程,但不是出發(fā)點也不是目的。
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心理活動、心理因素有很多。有一些是相對穩(wěn)定的特征,例如性格人格特質、心理健康水平。有一些是轉瞬即逝的特征,如情緒的反應,接受與否的判斷,價值的感悟等。思想可以通過書籍、藝術作品等載體來保存。心理活動不具備可保存性。除了活著的人本身以外,沒有任何一種容器、任何一種載體可以保存心理活動或者是心理狀態(tài)。心理學的著作和報告可以記錄心理活動的測量結果,但是也不能通過記錄復原心理活動本身。拿一本書說“這里面有某某思想”,大家可以理解,但是除了具體的個人以外,找不到任何載體可以說“這里面有一個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的“時機”問題,就是指對同一項教育內容,在不同的時刻做工作可能效果大相徑庭,這其中的重要影響因素就是在不同時刻、不同環(huán)境下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心理活動會有很大差異。正是這種心理活動的不可保存性才讓思想政治教育不但是一種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
“自1996年以來,我國的很多心理學研究者都對大學生心理狀況的調查研究產生了興趣,利用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量表(16PF)、癥狀自評量表(SCL-90)、大學生人格問卷(UPI)來測量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通過測量可以了解大學生不同時期的心理特點。”②姚本先、陸璐:《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現狀與展望》,《心理科學》2007年第2期。心理活動的測量可以通過激素水平、心電活動、腦電活動、心理測量量表等方式進行測量。在測量的過程中,測量活動不可避免地要對被測量者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這種影響必然干擾測量的結果,這就有點像物理學中的“測不準原理”。心理測量不可能得到絕對準確的結果,永遠只是近似值。但是這個近似值具有唯一性。
正如前文所述,思想的結果可以用載體來表達。人們在閱讀、欣賞藝術的同時可以在自己的腦海中還原表達者的思想。心理測量的結果也可以用數據來表示,我們可以通過數據來揣測被測量者的心理狀態(tài),但心理測量的結果無法還原為心理活動本身。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不否認心理健康教育在育人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但和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心理健康教育或許只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間環(huán)節(jié),不能與之并提,更不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終極目標。須知,一個心理完全健康的受教育對象,他可能腦海中充滿了敵對勢力灌輸的思想。
思想環(huán)境相同時,一種思想移植到另外一個人那里還是這種思想,不經過有意識的改造就不會有變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的移植被稱作“內化”。然后通過行動再把思想表達出來,稱為“外化”。心理則完全不同,我們既不能將別人的心理“內化”,也不可能將別人的心理“外化”。在心理學專業(yè)中,揣測研究對象的心理活動,然后進入相關心理狀態(tài)是一項專門的技術,稱為“共情”,是心理輔導技術,其實是一種表演,并不能真正實現心理狀態(tài)的遷移。任何人的心理活動都是不同的,心理環(huán)境的差異決定了心理的不可移植性。在《莊子·秋水》中記錄了莊子和惠子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著名辯論。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這是較早有關心理與思想差異的研究。
綜上分析,可以得出結論:是否具備“可移植性”是思想區(qū)別于心理的根本特點,具備可移植性的屬于思想范疇,否則,屬于心理范疇。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來看,這是判別思想與心理各自范疇邊界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