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力
(西北政法大學 行政法學院,陜西 西安710063)
結果加重犯又被稱之為加重結果犯,我國刑法總則并沒有對結果加重犯予以明確規(guī)定,但分則中卻出現了基于這一基本犯罪形態(tài)的相關規(guī)定。例如,刑法第236條規(guī)定,“強奸婦女、奸淫幼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五)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刑法分則規(guī)定中實質上出現了結果加重犯這一犯罪形態(tài)。我國理論界對結果加重犯的研究多限于結果加重犯罪數形態(tài)的研究,對結果加重犯的其他研究極為有限。本文嘗試跳出罪數形態(tài)的討論,從結果加重犯的共犯問題入手,探討結果加重犯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
研究結果加重犯的共犯問題,首先需要明確的是結果加重犯的概念和范圍。什么是結果加重犯?可以從純理論的角度來分析,顧名思義,這一犯罪形態(tài)中會出現一個基本犯罪,這個基本犯罪同時又引起了一個加重結果,引發(fā)了更為嚴重的危害結果和更大的社會危害性。對此,應給予區(qū)別于基本犯罪的更為嚴苛的刑事處罰,以符合罪責刑相適應的基本原則。結果加重犯可能有以下幾種表現形態(tài):(1)故意的基本犯+故意的加重結果;(2)故意的基本犯+過失的加重結果;(3)過失的基本犯+故意的加重結果;(4)過失的基本犯+過失的加重結果;(5)故意的基本犯+偶然的加重結果;(6)過失的基本犯+偶然的加重結果。
除去形態(tài)(1)和(2),我們看形態(tài)(3)和(4)。對于此,有很多學者不認可其構成結果加重犯,筆者也持贊同意見。首先,基本犯為過失,根據我國刑法理論,過失犯的成立以危害結果的出現作為既遂標準,如果實施了過失犯罪而故意追求危害結果的發(fā)生,這使得危害結果是故意追求產生的,而作為結果加重犯中的基本罪并未實現,這就會出現基本犯罪未遂而結果加重犯既遂的錯誤邏輯。至于過失的基本犯+過失的加重結果這一形態(tài),在理論上似乎可行,但是在實踐中由于兩者都是以危害結果的出現作為既遂標準,這樣就會產生在對犯罪分子進行定罪量刑時去判斷一個危害結果大小來判斷其行為人是只成立一個基本犯罪還是一個結果加重犯犯罪的尷尬狀態(tài)。所以,在過失的基本犯情況下,不應當成立結果加重犯。對于形態(tài)(5)和(6),所謂“偶然的結果加重犯”有違現代刑法責任主義的原則,因而各國立法均不予承認。[1]
綜上所述,結果加重犯的犯罪構成應當只有兩種:故意的基本犯+故意的加重結果和故意的基本犯+過失的加重結果,也即我國刑法學界所稱的純正的結果加重犯和不純正的結果加重犯。
結果加重犯的共同正犯是指“在二個以上的人基于共同實行的意思共同實施作為基本犯罪的實行行為,其中部分人的行為引起了重結果的場合,全體共犯人就成為該重結果的共同正犯?!盵2]
在我國,結果加重犯的共同正犯主要有全面肯定說和區(qū)別對待說兩種觀點。全面肯定說學者如林亞剛教授認為:“二人以上共同實行了結果加重犯的基本犯罪時,有一部分人的行為發(fā)生了重的結果,其他即使沒有直接動手或者對重結果發(fā)生不具有直接原因力的共同行為者,也應該對加重結果承擔共同正犯的刑事責任。”[3]
區(qū)別對待說又分成全部行為說和不純正結果加重犯共同正犯肯定說。全部行為說認為,共同犯罪的行為人只對他們共同實施的行為所造成的加重結果成立結果加重犯的共同正犯,對其中部分人的單獨行為所造成的危害結果并不構成結果加重犯的共同正犯。不純正結果加重犯共同正犯肯定說的學者則認為,由于共同犯罪要求行為人具有共同的故意,在純正結果加重犯的情況下,行為人對加重結果主觀并無故意而是過失,不能成立共同故意,沒有共同故意就不能成立共同犯罪,當然也就不能成立結果加重犯的共同正犯。在不純正結果加重犯中,由于行為人對加重結果主觀上為故意,那么就有可能出現共同故意,也就有可能成立共同犯罪,所以只有在不純正結果加重犯的情形下才可以成立結果加重犯的共同正犯。
以上觀點,各有利弊。筆者并不認可區(qū)別對待說學者的意見。全部行為說認為,只有共同犯罪的行為人只對他們共同實施的行為所造成的加重結果成立結果加重犯的共同正犯,而對其中部分人的單獨行為所造成的危害結果并不構成結果加重犯的共同正犯,這樣區(qū)分過于簡單,雖然部分行為人實施的行為不屬于所有行為人一起實施行為的范疇,但也有可能屬于共同犯罪行為的范疇,在這種情況下,將其他行為人排除出共同正犯的范圍是不合適的。在共同實施的基本犯罪所可能產生的危害結果范圍內,共同犯罪行為人應當成立結果加重犯的共同正犯,但是超出這個可能結果,或者部分行為人超出了共犯行為的范圍而實施的其它行為,在此情況下應當屬于實行行為過限,而其他行為人對此不應當成立結果加重犯的共犯,也不應當對此承擔刑事責任。
在實踐中常見的結果加重犯的共同正犯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
對此種情形的處理,筆者認為,他人是過失還是故意地引起加重結果對于處理此問題并無影響,其關鍵應當在于這一加重結果是否屬于共同實施的基本犯罪行為所可能引起的結果范圍之內。如果屬于,那么其他行為人應當預料到此危害結果的發(fā)生,應該對此加重結果共同承擔責任;如果不屬于此范圍之內,則屬于部分行為人的實行行為過限,應當由其自己承擔責任,對此加重結果負責。
對此情況,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兩種情形:
1.他人過失引起加重結果的發(fā)生。在此情況下,教唆犯在其所教唆的罪行內和正犯人成立共同犯罪,那么對于正犯人過失所引起的加重結果教唆犯是否也成立共犯呢?教唆犯教唆他人犯罪之時應當明了其教唆的行為應該有可能產生何種危害結果,并且應當知悉其所教唆的正犯人具備何行為能力,是否有可能過失地引起加重危害結果的發(fā)生,所以,可以認為教唆犯對加重結果具有一般的過失,具備了結果加重犯的構成要件。在此情況下,教唆犯理應成立結果加重犯的共犯。
2.他人故意引起加重結果的發(fā)生。在此情況下,應當進行區(qū)分處理。首先,應當看正犯人故意引起的加重結果是否屬于教唆犯所教唆之罪可能產生的危害結果,如果屬于,那么對于教唆犯應當成立結果加重犯,正犯人則有可能構成故意犯罪。其次,如果正犯人故意引起的加重結果不屬于教唆犯所教唆之罪可能產生的危害結果范圍內或者不屬于教唆人所教唆的犯罪行為,那么就應當屬于正犯人另起犯意或者實行行為過限,教唆犯不成立結果加重犯,正犯人自己承擔加重結果的刑事責任。
類似于教唆犯的處理情形,也可以細分為兩種情形:
1.他人過失引起加重結果的發(fā)生。在此情形下,行為人既然幫助他人實行了結果加重犯的基本犯罪,在基本犯罪的范圍內與他人成立了共同犯罪,那么就說明行為人理應明了這一犯罪行為有可能引起加重結果的發(fā)生,在明了這一可能的前提下,行為人就已經具備了阻止這一危害結果發(fā)生的義務,而且在幫助他人實施基本犯罪的過程中,行為人也具有阻止危害結果發(fā)生的可能性,行為人沒有阻止危害結果的發(fā)生也即具有了對于危害結果發(fā)生的主觀過失,在這里行為人與引起加重結果的他人對加重結果即具有相同的主觀過失。所以幫助犯與正犯人在此種情況下成立結果加重犯的共犯。
2.他人故意引起加重結果的發(fā)生。在此情況下,則與上述的情況不同。因為行為人對可能產生的加重結果不能預測,對于有可能出現的損害事實在其進行幫助犯罪時也無法控制,此時對行為人要以加重結果課以刑罰顯然是不合適的,有違罪責刑相適應的基本原則,所以幫助犯此時對加重結果不應承擔刑事責任,不成立結果加重犯的共犯。但是,如果行為人對于正犯人故意實施可以引起加重結果的行為具有過失的情形時,行為人就應當對加重結果承擔責任,只不過此時幫助犯成立的是故意加過失的純正結果加重犯,正犯人成立的是故意加故意的不純正結果加重犯。
上文已闡述處理這一問題的方法,更為重要的是,我國的刑法典可以對結果加重犯的共同犯罪進行相關規(guī)定,以早日解決實踐中所遭遇的難題,以及于法無依的尷尬。
[1][3]陳家林.結果加重犯的共同正犯淺論[J].河北法學,2006(12).
[2][日]大谷實.刑法總論[M].黎宏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