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蘭
“無論你我可曾相識,無論在眼前在天邊,真心的為你祝愿,祝愿你幸福平安?!边@一句歌詞來自《讓世界充滿愛》。每當聽見這首熟悉的旋律,就有一股暖流從我的心頭流過。
當學校開學時,你可以坐在干凈明亮的教室里,聽老師講課;當你寫作業(yè)遇到不認識的字時,你可以查閱字典;當你有未知的難題時,你可以詢問家長老師;當你想學習更多的知識時,通過網(wǎng)絡或電視拓寬視野……多么好的學習環(huán)境呀!可是,有些身處這種環(huán)境的同學并不珍惜這樣的幸福,不認真學習。
你知道嗎?在中國的偏遠地區(qū),有很多讓人難以想象的學校,那里有許多孩子沒有這樣的學習條件,甚至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對這些孩子來說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有的學校沒有凳子,大家站著堅持上課;一場春雨過后,學校僅有的一間教室里一片泥濘;有的學校甚至連教室都沒有,學生們冒著嚴寒頂著酷熱在露天課堂中學習。更有上不起學的孩子們,為了維持生計小小年紀就要幫家里干活。一個8歲的小女孩要背著體積比自己還大的一筐蔬菜,翻過兩座山到市鎮(zhèn)上去賣;一個小女孩父親死于礦難,7歲的她交不起學費,只好上山砍柴。
讀了以上這段文字,你是否覺得自己應該珍惜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是否覺得自己應該做些什么來幫助這些孩子?世界上有很多慈善家,他們的年齡有大有小,他們的能力有大有小,他們捐出的財物有多有少,他們并不都是家財萬貫,但他們有唯一的共同點——真心奉獻,幫助他人。
少年郭秦在小學二年級時創(chuàng)作的童話獲得征文比賽一等獎,第一次拿到獎金,她立馬就全部的200元捐給了張家港市兒童福利院。從那一刻起,郭秦開始踏上了扶貧濟困、助人為樂的愛心之旅。她將寫作得來的獎金、稿費、書款用于支持自己的愛心事業(yè),到2010年,她所捐的善款已多達15萬元。
愛心志愿者王達佳7歲就開始做義工,經(jīng)常去看望福利院的孤殘兒童。女孩把愛的種子播在了許多需要幫助的同齡人身上。她出版了兩部自己的愛心作品集,她將收入全部捐給了慈善機構(gòu),累計為慈善事業(yè)捐贈款物近30萬元。她的事跡彰顯了一位新時代少年的責任和擔當,為90后的青少年樹起了一個愛心與責任的精神標桿。
在我們的校園中,也常常有這樣的愛心事件。一年一度的愛心義賣活動中,大家紛紛把自己的東西拿出來賣,所得善款全部捐出。平時我們注重節(jié)約,少吃一根雪糕,少吃一包零食,少買一件玩具,將省下來的錢捐給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讓他們也能擁有翅膀,飛向自己的夢想。
讀了《慈善讀本》,你是否也感觸良多呢?“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快快行動起來吧,將關愛他人當作一種習慣。
(本文作者系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中華路金都小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