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山
圓悟克勤是起到承前啟后作用的一代禪門宗師,他的影響不僅在宋代,就是今天的臨濟宗僧人,恐怕也都要奉其為共同的祖師??饲谝簧某删停粌H在于他個人對禪宗的卓越貢獻,同時也在于他曾培養(yǎng)出大慧宗杲、虎丘紹隆這樣的禪門龍象人物,還在于他的《碧巖錄》等著作成為禪門宗人必讀的經(jīng)典,甚至是修禪的圭臬。所以,對圓悟克勤的研究,也成為當今佛教研究界的熱門之一。
就目前已出版的涉及宋代佛教史的研究著作中,幾乎都會談到圓悟克勤,如楊曾文先生著的《宋元禪宗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杜繼文、魏道儒兩位先生合著的《中國禪宗通史》 (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土屋太祐著的《北宋禪宗思想及其淵源》 (巴蜀書社,2008年)等。這些著作對克勤的行狀及著述等進行了梳理,對我們了解克勤及其成就有很大幫助。日本學者對克勤及《碧巖錄》等的研究同樣很多,如伊藤猷典「碧巌集四本の校合」 (『印度學仏教學研究』通號15,1960)、木村清孝「圜悟克勤と華厳教學」(『田村芳朗博士還暦記念論集:仏教教理の研究』,1982)、巖村康夫「円悟克勤の心要」 (『印度學仏教學研究』通號85,1994)、椎名宏雄「円悟の 『語録』と 『心要』の諸本」(『印度學仏教學研究』通號89,1996)、末木文美士「<碧巌録>評唱に見る圜悟の解釈學」(『禪學研究の諸相:田中良昭博士古稀記念論集』,大東出版社,2003)等。總體來講,日本學者的撰述比較嚴密,同時也對《碧巖錄》等克勤的著作有更大關注。還有的學者,針對史傳所載的圓悟克勤的行跡,將其演繹成了歷史題材的小說,如吳言生先生著的《圓悟克勤大師傳》 (佛光出版社,1997年)。2012年5月,由段玉明教授等五位作者共同撰寫,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圓悟克勤傳》 (以下簡稱《克勤傳》)面世。從筆者現(xiàn)在掌握的情況來看,這部著作是目前對圓悟克勤進行研究的最全面的一部,同時也是將與克勤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梳理的一部。
目前國內(nèi)的研究熱點,以對克勤思想、禪法、著作的研究占據(jù)主流,而對他的生平行狀、嗣法弟子及交游情況等的研究卻似乎未能詳盡。不過,《克勤傳》的前半部分基本彌補了這一欠缺,本書將克勤的人生經(jīng)歷分成第一次出川、第一次回川、第二次出川、第二次回川四部分,這就分清了克勤人生的四個主要階段,進而通過分階段對其行跡進行梳理,自然就很詳細地勾勒出克勤的人生軌跡。對于克勤在出川前的修學情況,之前的學者也幾乎未有較清晰的討論,而《克勤傳》在這部分卻做得比較好,尤其是通過對敏行的研究,挖掘出克勤在蜀內(nèi)就已跟隨名師學習,并對他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這部著作雖以人物研究為中心,但并未局限在圓悟克勤一人,而是將其嗣法弟子及對其產(chǎn)生影響的人物都進行了梳理。①如第二章“圓悟克勤中年的嗣法弟子”與第三章“圓悟克勤晚年的嗣法弟子及其他”部分等。這種研究方式,不僅豐富了本書的內(nèi)容,其實更豐富了讀者對克勤這個人物的認識,也將克勤真切地放在當時社會及人際環(huán)境中進行考察。作為本書另一個較明顯的特點,這本著作非常重視對細節(jié)的考察,也的確挖掘出許多被人忽略的現(xiàn)象。如南宋建國之初,克勤曾被高宗詔請,其在應對過程中,建議高宗以“孝”立國,但克勤的實際目的其實是希望高宗能以孝親悌兄的名義團結北宋遺民,一致抗敵。可見,克勤在面對南宋初年主戰(zhàn)與主和之爭時,是站在主站一邊的??饲诘倪@個心理活動,之前未見其他學者提起,這說明本書的作者的確是非常認真地研究了有關克勤的材料,才能有如此細致準確的推測。另外還如,本書曾援引周紫芝《太倉稊米集》卷五十《客語》中的材料,指出克勤晚年病重之際曾“炷黃艾至千余壯,呼羽流作醮七晝夜”,雖然此文獻對這個行為多加諷刺,但《克勤傳》的作者卻能根據(jù)實際情況為克勤作出解釋,指出這些行為“不是克勤本人的要求,而是圓悟克勤病重時,廣大僧眾挽救圓悟克勤的無奈之舉。”〔2〕無疑,作者的這種疏解是合理的,像克勤這樣的禪門宗師,無論從其信仰還是從其身份地位來說,都絕對不會選擇齋醮法事為自己續(xù)命。以上這些,體現(xiàn)出作者并未局限于文獻,而是能根據(jù)實際情況合理分析材料的寫作特征。
之所以說這本著作研究的范圍很全面,是因其內(nèi)容中不只涉及克勤這個人物,同時也將其著作及因他而形成的“茶禪一味”思想囊括進來,而且論述過程也非簡單復述前人結論,更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性。如作者在前文中已指出克勤的學識是非常淵博的,他不僅通禪法,也通教理。正因如此所以在其第二次出川后才能通過與張商英談論華嚴思想,獲得了張商英的賞識?!?〕基于此,本書的作者特意探討了克勤的華嚴禪思想,透過克勤禪法的這個特征,指出克勤為“促進佛教融合起了積極的作用,為禪宗在宋代的興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薄?〕其實,從克勤精通教理這個特征,也向我們解釋了為何他能通過文字弘法,進而成為文字禪的集大成者。
在中國禪宗傳播史上,還有一樁美談能與克勤扯上關系,這就是日本茶道發(fā)展出的“茶禪一味”思想。本書的第六、第七章就專門探討了茶禪與克勤的關系,其中第六章的亮點在其第二節(jié),這部分專門研究了禪門清規(guī)與茶湯禮儀的關系,透過這部分論述,說明在禪寺中飲茶與遵守茶禮已是僧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也寫進禪門制度文獻 (清規(guī))中,成為僧眾生活必須遵守的準則。那么從這個角度講,克勤其實與禪茶文化之間并無太大關系,他也僅僅是遵守禪寺中的規(guī)制而已。日本的修禪者接受了這套制度,通過恪守飲茶禮儀,并在這個過程中欣賞克勤的墨跡,進而體悟出“茶禪一味”的道理,生發(fā)出著名的日本茶道。所以日本茶道與中國宋代禪寺茶禮之間雖有很深的淵源關系,但將兩者真切聯(lián)系起來的,也許還是通過克勤“印可狀”之類的墨跡。這本書對克勤的“印可狀”就作了深入的探討,更對疑為克勤倡導的“茶禪一味”觀念進行了梳理。這本書之所以在探討茶禪關系上有比較大的貢獻,還在于其大量參考了日本學者的研究成果,如本書第七章以討論禪茶在日本的傳播與發(fā)展為主,這部分基本以日本文獻及日本學者的研究為中心,更直觀地將禪茶在日本的情況展現(xiàn)給讀者,并提供了權威細致的研究結論。作者的這部分成果,對深化國內(nèi)學界圓悟克勤研究的層次,貢獻尤大。這本著作的最后部分,是克勤的年譜和著述版本。從年譜部分可看出,作者對克勤進行研究的同時,也很認真地梳理了克勤的人生節(jié)點,將其一生中重要的階段及與之相關的人物、事件等信息都細致羅列出來??饲诘倪@個年譜,在國內(nèi)似乎是第一份,這對我們快速了解克勤的人生經(jīng)歷有很大幫助。作者整理的克勤著述版本的附錄,亮點也在于其較完整地收集了日本所存的版本信息①至于中國現(xiàn)存的克勤著述版本,李國玲教授編撰的《宋僧著述考》(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354-358頁)中有詳細的梳理。,這對中國學者來說,無疑也提供了很大方便。
從方法上講,這部著作主要運用了歷史學的方法,對克勤的生平行跡及禪學思想等相關問題進行了細致梳理。不過,本書其實也并未單純使用歷史學方法,而是從多個角度,對克勤其人進行詳細論述。這部著作之所以說研究的深度較高,一方面因其每一部分都未單純援引前人成果作為自己的結論,而是有自己更詳細的考證;另一方面,它觸探的人物范圍,也遠遠超出一般歷史學的做法,其不僅涉及克勤基本生平與思想,文中還詳細研究了因克勤而產(chǎn)生的其他文化因素,這也正符合了社會學研究的一些特征。所以,這種研究人物的方法,其實更似人物的社會史,而非人物本身的歷史。這是一種將人物置于社會中,深度研究其生活環(huán)境的方法。雖然人物依然是研究的主線,但作品中的人物又超越了人物本身,讀者可以站在更高更廣的角度體會一代宗師的風采。
《圓悟克勤傳》為我們勾勒出一個相對完整的克勤禪師形象,也讓我們更細致地了解到克勤的影響不僅在國內(nèi),更遠播重洋,為他國文化的構筑間接發(fā)揮了作用。《克勤傳》也為人物傳記的編寫提供了一個范例,那就是我們完全不必將人物限定在人物本身,還可將人物放在更廣的視角,將與之相關的事件、現(xiàn)象等都放在傳記中進行討論,那么如此編出的傳記,內(nèi)容無疑會更豐富,人物也更飽滿。不過,這種寫作方式也還是有需要注意之處,這就是我們雖可發(fā)散式地描寫人物,但還是要圍繞寫作焦點進行,不能讓其他內(nèi)容偏離了寫作主題。如本書第七章所討論的禪茶在日本的情況,其實前三部分都是一般意義上的梳理,并未直接與圓悟克勤其人發(fā)生關系,而是到第四部分才真切地提到克勤。所以前面三個部分的鋪陳,顯得有點過多,若是能將此部分凝練一下,也許會更好。從整體上講,本書作為一種較新的人物傳記撰寫方式,還是很富有啟迪意義的,也是對當今學界佛教人物研究領域卓有成效的貢獻。
〔1〕〔2〕〔3〕〔4〕段玉明,等.圓悟克勤傳〔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9-20,138,64-7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