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喜/敘永縣江門農技推廣服務站
水稻紋枯病的發(fā)生及綜合防治技術
□陳光喜/敘永縣江門農技推廣服務站
水稻紋枯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由水稻立枯絲核菌引起,是水稻作物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國的安徽、江蘇、山東、河北等地普遍流行,該病具有發(fā)生危害期長、流行程度高、危害損失大等特點,對我國的水稻生產造成嚴重的損害。
紋枯病主要引起鞘枯和葉枯,一般在分蘗期開始發(fā)病,最初在近水面的葉鞘上出現水漬狀、暗綠色、邊緣不規(guī)則的小斑點,以后病斑增多,常相互結合成為大形的不規(guī)則云紋狀斑,其邊緣為褐色,中部發(fā)綠色或淡褐色。葉片上的癥狀和葉路上基本相同。病害由下向上擴展,嚴重時可使劍葉甚至穗部發(fā)病,大片倒伏。
核菌主要在土壤中或混在種子中越冬,菌絲和菌核也能在病草、稻田邊雜草及其他寄主上越冬。一般在苗期到穗期都可發(fā)病。以分蘗盛期發(fā)病最為嚴重,該病主要危害葉鞘,其次是葉片。輕者使葉片枯黃,重者則導致植株不能正常抽穗,造成結實率下降,千粒重減輕,秕谷增多。據調查,發(fā)生病害的稻田比正常稻田產量降低10%~25%,嚴重的減產40%以上。
3.1 菌原數充足
水稻紋枯病主要以在土壤中越冬的菌核及病草、病蔸上和田邊、溝邊雜草上的菌絲作為主要的初侵染來源。因此,土壤中菌核殘留量的多少是水稻紋枯病發(fā)病輕重的基礎。而現在許多地方推廣秸稈還田、水稻連作、蓋草滅草等技術措施,使得帶病的稻草不經殺菌腐熟就直接遺留田間,造成了菌量積累,加重發(fā)病。同時,也成為水稻紋枯病新的發(fā)生起點和蔓延的重要途徑。
3.2 氣候因素
高溫高濕的氣候環(huán)境,是水稻紋枯病發(fā)生流行的主要條件。據調查,水稻紋枯病發(fā)生的最適宜溫度是25~31℃,相對濕度是在75%以上。溫度是決定此病每年在水稻上發(fā)生早遲的主要原因,而濕度則對病情的發(fā)展起著主導的作用,悶熱、下雨等天氣容易造成病株迅速增加,導致稻田減產。
3.3 品種因素
水稻品種的抗病性強弱是導致病害發(fā)生的一個重要因素。矮桿闊葉、分蘗株較多的水稻品種比高桿窄葉水稻品種容易發(fā)?。辉缡焖酒贩N的發(fā)病率高于晚熟水稻品種。
3.4 水肥因素
水稻紋枯病發(fā)病的輕重與水肥的關系極為密切。水稻生長期間不科學用水是造成水稻紋枯病發(fā)生流行的重要原因。長期的深灌、漫灌造成的田間濕度過大,為水稻紋枯病的發(fā)生流行營造了適宜的田間小氣候,因此加重了此病的發(fā)生流行。不注重氮、磷、鉀的合理搭配,只注重偏施、重施氮肥是造成水稻紋枯病發(fā)生流行的又一誘因。偏施氮肥極易導致水稻在生長前期“瘋長”,從而造成封行過早、田間郁蔽、透氣性差、濕度過大;在生長后期往往造成莖葉徒長,植株體內可溶性氮增加,減弱植株的抗病能力,從而導致水稻紋枯病發(fā)生流行。
3.5 其他因素
防治措施單一、藥劑使用量小、防治時間遲、防治技術差等因素也會導致不能有效殺滅病菌,造成水稻紋枯病的流行。
4.1 消滅菌源
水稻紋枯病病菌能在病草、稻田邊雜草及其他寄主上越冬,在來年繼續(xù)對水稻生長產生危害,所以,在春耕灌水后,及時打撈浮渣、雜草等雜物,并帶出田外深埋或曬桿后燒毀,這樣可以減少病源,延遲和減輕發(fā)病。
4.2 加強田間管理
肥料施用應采取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注重氮磷鉀的合理搭配,促進早發(fā),避免后期徒長。同時要科學管水,做到在分蘗期開好排水溝,適時曬田,做到苗到不等時,時到不等苗,后期干干濕濕,可控制無效分蘗,促進生長健壯,增強抗菌力,同時可降低田間小氣候的濕度,抑制菌絲的生長和蔓延。
4.3 選用和培育抗病品種
栽培水稻時,盡量選擇抗病性較高的優(yōu)良品種,如:岡優(yōu)系列、武15等,這些品種較其他水稻品種具有更強的抗病性,同時可以培育抗病新品種,提高水稻抗病性,減少紋枯病的發(fā)生。
4.4 加強宣傳,正確防治
積極向廣大群眾宣傳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技術,增強群眾的防治技術水平。預防為主,注意在防治的最佳時間,實行多種藥劑交叉使用,降低其病株的抗藥性,減少紋枯病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