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美國奧巴馬政府“重返亞太”戰(zhàn)略的成因探析——基于國際關系“層次分析法”的考察

        2013-03-28 03:03:38檀江林
        東南亞研究 2013年1期
        關鍵詞:亞太經濟

        檀江林 李 莉

        (合肥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安徽合肥230009)

        后金融危機時代,“重返亞太”成為美國實施全球戰(zhàn)略調整的明顯標志。2009年奧巴馬上臺伊始,發(fā)出了回歸亞洲的信號,并以首位“太平洋總統(tǒng)”自居。國務卿希拉里接連在夏威夷發(fā)表“美國的亞太接觸政策”、“美國的太平洋世紀”等演說,反復闡述其稱之為“前沿部署外交”的(“forward-deployed”diplomacy)的亞太舉措。進入2010年以來,美國的“重返亞太”戰(zhàn)略由政策宣示加速向具體的行動轉化。如在軍事調整方面,奧巴馬政府奉行有縮有進,軍事關注點向亞太集結。2012年1月5日奧巴馬發(fā)表新國防戰(zhàn)略,放棄了在中東和亞洲同時打贏兩場戰(zhàn)爭的“兩條戰(zhàn)線”戰(zhàn)略,把重心轉移到亞太地區(qū),以實現牽制中國的目的。為此,美國利用韓國“天安號”事件與北朝鮮延坪島炮擊事件進一步密切與韓國、日本的軍事同盟關系。奧巴馬借出訪澳大利亞之機宣布在澳北部的達爾文港實施駐軍計劃,并于2011年底正式結束在伊拉克的軍事行動。在經濟議題上,美國高調宣揚和推行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xié)定”),試圖把TPP打造成高標準的亞太自貿區(qū),成為美國掌控亞太區(qū)域統(tǒng)合主導權的機制安排。在推進民主與人權方面,奧巴馬政府充分展現其政策靈活性,在對待緬甸議題上,2011年希拉里訪問緬甸,成為50年來首訪緬甸的美國政府高官,由以往單純的冷落、制裁向接觸政策轉移。在參與地區(qū)機制方面,奧巴馬一改小布什單邊主義作風,積極參與亞洲地區(qū)多邊機制。2009年美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2011年以東亞峰會正式成員身份與會。除此之外,面對亞太新興大國特別是中國的崛起,美國一方面全面深化與中國的工作關系,另一方面又利用和助推“南海問題”,挑動矛盾的小動作不斷,2012年8月,在論述美方對中國設立三沙市的立場時,美國國務院發(fā)言人指名道姓地掄起大棒,將“有違通過外交合作解決分歧,進一步加劇地區(qū)緊張局勢升級風險”的責任推給中國[1],以策應其亞太戰(zhàn)略的需要,擴大與激化東南亞國家與中國的矛盾,營造有利于美國實施平衡舉措的緊張環(huán)境??傊瑥母哒{的政策宣示到大刀闊斧的行動,奧巴馬政府妄圖打造由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體系,國務卿希拉里更信誓旦旦地指出,在20世紀美國成功締造了跨大西洋體系,在21世紀美國也有能力構建跨太平洋體系,21世紀將是美國的太平洋世紀[2]。

        作為冷戰(zhàn)后世界舞臺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的國家利益全球化趨勢明顯。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重大戰(zhàn)略決策的轉變是復雜變量作用的結果。而國際關系研究者的重要工作就是找出涉及國際關系中的兩個或多個變量,并發(fā)現這些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有效的方法是在諸變量之間發(fā)現有序的內在關系,層次分析法正好為研究者提供了一種建立變量之間關系的工具,并使國際關系研究更趨科學化。因此,運用層次分析法探究影響美國“重返亞太”戰(zhàn)略的成因,具有可行性和可信度。

        國際關系研究中的層次分析法由美國學者肯尼思·華爾茲首創(chuàng),后由包括戴維·辛格、詹姆斯·羅斯諾以及布魯斯·拉西特等在內的學者進一步發(fā)展與豐富。其趨勢是越來越重視層次分析方法的使用,分析層次越來越系統(tǒng),層次間隔越來越小。但是,學者們對于運用層次分析法研究時到底應該劃分多少層次并非完全一致,關于層次的數量、層次的具體內容都存在分歧。本文擬運用層次分析法,從國際系統(tǒng)結構 (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的嬗變)、國家間互動 (中美互動進程中美國對中國崛起的認知與反應)、國內因素 (美國國內發(fā)展面臨的困境)等三個層面出發(fā),分析美國“重返亞太”戰(zhàn)略的成因。

        一 國際經濟政治格局的嬗變:亞太經濟的崛起

        現實主義論者強調國際體系結構是影響國家行為的重要因素,即一個國家的對外政策是對外部環(huán)境變化的反應。為了維護本國的利益,政府需要根據外部客觀環(huán)境及他國對外政策的變化而對本國對外政策做出相應調整。“外交政策理論是國家層次的理論,它預期不同的政治實體將如何因應外部的壓力。國際政治理論只是對國家外交政策的某些方面做出解釋,對國家的外交政策也有一定的影響,它告訴我們各國政策必須應對的國際環(huán)境是什么?!保?]從這個意義上講,奧巴馬政府的“重返亞太”戰(zhàn)略首先是對國際經濟政治格局嬗變的一種客觀反應與主觀調適。

        進入21世紀,全球化的繼續(xù)加速加劇了國際形勢的風云變幻,國際經濟政治格局進入了大變動、大調整的新時期。2008年底肇始于美國的金融危機引發(fā)了全球經濟危機,美國經濟陷入困境,歐洲亦深陷債務危機。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態(tài)勢下,亞洲經濟發(fā)展傲人,成為全球經濟新崛起的發(fā)展引擎,亞洲經濟占全球經濟總量中的比重日益上升。就購買力平價而言,亞洲在全球經濟中的比重穩(wěn)步上升,從1980年的7%上升到了2008年的21%。目前,亞洲股市的市值占全球總市值的32%,領先于美國的30%和歐洲的25%[4]。根據預計的發(fā)展態(tài)勢,在今后五年內亞洲地區(qū) (包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經濟總量 (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將在目前的基礎上增長50%左右,超過全球經濟總量的1/3,足可與美國和歐盟相抗衡。預計到2030年,亞洲地區(qū)的GDP將超過七國集團(G7)[5]。另一方面,亞洲地區(qū)成為全球經濟增速最快的地區(qū)。2009年,美國GDP增速-2.4%,歐洲-4.8%;印度7.3%,中國高達8.7%[6]。2010年,世界商業(yè)服務出口平均增長率為9%,按區(qū)域計算,2010年,歐盟商業(yè)服務出口增長率為3%,北美增長率為9%,中南美洲增長率為12%,非洲地區(qū)增長率為10%,中東地區(qū)增長率為3%,而亞洲地區(qū)商業(yè)服務出口增長率卻達到22%。自2005年以來,亞洲地區(qū)的商業(yè)服務出口平均以每年13%的速度擴展,大大超出世界平均增長率,成為世界上增速最快的地區(qū)[7]。

        經濟發(fā)展成為影響世界力量變化的重要因素。經濟格局的變化意味著潛在的權力關系的變化,發(fā)展中國家的收入增加及經濟增長意味著其影響力的加強。七國集團爐邊談話式的舊有世界格局已經不復存在,而在全球金融危機中誕生的20國集團(G20)中,就有六個來自亞太地區(qū)。在IMF的投票權中,目前亞洲所占比例僅略超過20%。但隨著IMF改革的繼續(xù)推行,亞洲地區(qū)在IMF投票權中的比例必將進一步增加。IMF總裁特別顧問朱民認為,“新興亞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世界經濟增長的中心正從西方移向亞洲,尤其是向“新興亞洲”轉移。這個模式至少會持續(xù)到下一個五年,世界經濟格局將由此改變[8]。依據美國學者奧根斯基建構的“權力轉移”理論,世界經濟和政治力量的重心向亞太地區(qū)轉移是一個必然趨勢。他認為,工業(yè)化的歷史進程是權力的國際分配的關鍵,工業(yè)化必然出現并導致權力的轉移和世界范圍內權力分配的變化,權力的轉移會造成新的權力大國或新的權力中心,這是當代國際關系的重要特征。而原因在于,工業(yè)化在全球的進展是不均衡的,這就注定了國家間的權力會出現轉移和此起彼伏的變化[9]。國內學者指出,由于世界經濟力量和財富以空前的規(guī)模和速度東移,區(qū)域綜合實力的對比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亞太地區(qū)不僅有比歐洲——大西洋地區(qū)更大的戰(zhàn)略空間和發(fā)展空間,而且具有有效利用這一空間的能力,世界權力中心開始從歐洲——大西洋地區(qū)向亞洲——太平洋地區(qū)轉移[10]。美國外交學會會長理查德·哈斯于2011年11月撰文指出,“不論21世紀是否成為另一個‘美國世紀’,確鑿無疑的事實是21世紀將會成為亞太世紀?!保?1]

        美國對于由于經濟增長不平衡所帶來的潛在權力轉移極為關注與敏感。冷戰(zhàn)后美國成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保持和鞏固自身單極霸權地位是美國始終不渝的全球戰(zhàn)略,而緊控熱點、關注和主導新興經濟區(qū)則成為其保持全球霸權的重要路徑,但美國對亞太地區(qū)的重視有一個緩慢的進程:冷戰(zhàn)時期美國的戰(zhàn)略重點一直在歐洲;冷戰(zhàn)后一段時間,美國趁著東歐劇變、東西德統(tǒng)一以及蘇聯(lián)解體所造成的戰(zhàn)略機遇期加緊“北約東擴”;克林頓時期美國開始顯現了對亞太地區(qū)有所重視的跡象,但小布什時期的“9·11”事件改變了美國戰(zhàn)略重點的軌跡,扛起全球反恐的大旗;及至奧巴馬執(zhí)政,美國深陷金融危機與債務危機的泥沼,經濟發(fā)展陷入困境,而亞太地區(qū)經濟增長持續(xù)強勁,加劇了美國“重返亞太”的緊迫感。認定未來世界權力的重心將向亞太地區(qū)轉移,這是美國決策層近年來的一個重大戰(zhàn)略判斷,美國“重返亞太”就是對21世紀國際經濟與權力重心發(fā)生變遷的客觀反應,是調整美國外交政策重點,使之與亞太地區(qū)長期的重要性相符。美國唯有“重返亞太”,從安全、經濟、外交、資源等方面實施全方位的“前沿布署”,才能主導亞太地區(qū)的發(fā)展軌跡,維持和鞏固美國的全球霸權。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奧巴馬政府的亞太戰(zhàn)略具有“頂層設計”,其目的是通過掌控亞太這個“未來世界權力的中心”,借以維持和加強美國相對衰弱的全球霸權地位。

        二 中國的快速發(fā)展和對美國霸權的“挑戰(zhàn)”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中國經濟以年均9%的增長速度快速發(fā)展。2008年以來,發(fā)端于美國的金融危機引發(fā)了全球經濟的衰退,截止到目前,美歐等發(fā)達經濟體仍舊復蘇乏力。而中國率先擺脫經濟危機的影響,超過8%的經濟增長率超出了人們的預期,2010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成為亞洲經濟乃至全球經濟復蘇的重要引擎。近些年來,中國與東盟實現了區(qū)域經濟整合;通過ECFA的簽署,臺灣地區(qū)與祖國大陸實現了經濟融合,臺海兩岸開啟了大交流、大合作、大發(fā)展的新局面;中國與韓國、日本自貿區(qū)議題的商談亦在進行之中。通過推動地區(qū)經濟一體化的努力與實踐,中國周邊和平發(fā)展的戰(zhàn)略環(huán)境正在趨于改善。經濟實力的增長無疑成為增強中國政治影響力的助推器。根據《聯(lián)合國憲章》規(guī)定,國家繳納會費的金額是根據每個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口以及支付能力等確定。截止到2011年,中國的正常預算攤款比額從2007—2009年的2.667%增長到3.189%,在聯(lián)合國成員國中列第8位[12]。2010年,中國在世界銀行中的投票權從2.77%提高到4.42%,成為世界銀行第三大股東國,僅次于美國和日本[13];2011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2008年進行的投票權改革方案正式生效,根據該方案,中國在IMF的特別提款權 (SDR)份額占3.72%,投票權占3.55%,居第六位;而根據尚未生效的2010年改革方案,中國的SDR比重將升至6.39%,投票權躍居第三[13]。作為新興大國,中國的快速發(fā)展引起了美國當局的警惕與擔憂。快速發(fā)展的中國一旦實現真正的崛起,必然會對美國的戰(zhàn)略利益形成重大的挑戰(zhàn)。具體說來,表現在如下方面:

        首先,中國的崛起挑戰(zhàn)美國在亞太地區(qū)的主導權。自從1899年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以來,縱覽19世紀與20世紀,美國在亞洲的主要外交政策目標是追求“門戶開放”政策,防止任何單一強權控制亞洲。美國學者認為,由“敵對”勢力控制亞洲將會損害美國經濟、科技和軍事力量的根基。因此,和19世紀之交“門戶開放”政策提出前后相比,在21世紀的今天防止亞洲地區(qū)由任何單一強權主宰變得更為刻不容緩[14]。美國在亞洲的重要角色是擔當地區(qū)平衡者,即美國是既有能力又有歷史記錄的擔任地區(qū)平衡者與“誠實經紀人” (honest broker)的唯一國家,成為亞洲地區(qū)穩(wěn)定的關鍵[15]。而中國快速的崛起與持續(xù)上升的影響力,顯然與美國在亞洲的戰(zhàn)略利益不相容。亞洲地區(qū)是中國的戰(zhàn)略基礎,中國的快速發(fā)展和與日俱增的影響力首先在亞洲地區(qū)具有擴散效應,從而直接挑戰(zhàn)著美國在亞太地區(qū)的影響力與領導力。對此,美國海軍作戰(zhàn)部長喬納森·格林納特叫嚷,從長遠來看,中國將擁有最大的潛在影響亞太地區(qū)乃至世界經濟和安全動態(tài)的能力,伴隨著中國經濟和軍事能力的增長,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形成對區(qū)域準入的限制[16]。

        其次,中國的崛起意味著“華盛頓共識”或“美國模式”的衰退。興起于20世紀50-60年代的現代化理論主流派,以羅斯托的經濟發(fā)展階段論與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結構論為代表,倡導發(fā)展中國家模仿發(fā)達國家,通過政治經濟社會全盤西化來實現現代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新自由主義發(fā)展理念為特征的“華盛頓共識”又廣為傳播。但近年來隨著中國的快速發(fā)展,作為全球主流發(fā)展理念的“華盛頓共識”日益受到“北京共識”的挑戰(zhàn)。英國學者馬丁·雅克指出,“在中國,國家與社會的關系與西方完全不同。其后果意味深長。在西方,至少在二戰(zhàn)后這個時期,我們總是認為合法的國家,絕對是一種民主的運作方式,并且要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上。中國模式卻顛覆了這個邏輯。”[17]30多年來,中國堅持對外開放,實施漸進式的改革,開創(chuàng)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持續(xù)的高速經濟增長日益引起世人對中國發(fā)展道路的矚目,國外出現“北京共識”、“中國模式”等話語的評析與熱研。近年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不僅促使西方一些媒體反思資本主義的弊端,同時也驅使它們更加關注“中國模式”在危機中的表現。西方國家認為所謂“現代化”和“全球化”就是全世界效仿西方發(fā)展道路,而中國模式的成功將顛覆一切西方話語體系中“現代”內容,甚至需要重新界定“現代”一詞的含義。盡管對中國模式的可持續(xù)性和能否復制存有爭議,但不容質疑的是,中國的成功實踐顛覆了“華盛頓共識”的普世性。美國學者約瑟夫·奈強調,“中國的經濟增長不僅讓發(fā)展中國家獲益巨大,中國特殊的發(fā)展模式和道路也被一些國家視為可效仿的榜樣……更重要的是將來,中國倡導的政治價值觀、社會發(fā)展模式和對外政策做法,會進一步在世界公眾中產生共鳴和影響力。”[18]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學教授布魯斯·迪克森也承認,中國在創(chuàng)建國家級冠軍品牌、推動中產階級的壯大、提高管理水平與增加公共商品等方面更新其發(fā)展模式,如果中國成功地更新其發(fā)展模式,這將對美國不僅在中國甚至在世界各地推動市場和民主的目標構成新的挑戰(zhàn)[19]。

        再次,中國的崛起挑戰(zhàn)著美國的制度霸權。奧根斯基認為,權力轉移必然會帶來國際秩序的變更,權力的轉移造成的新的權力大國或新的權力中心,不僅會對鄰國或別的國家構成威脅,而且會動搖現存的國際秩序[20]。霸權穩(wěn)定論亦對新興大國的崛起持悲觀主義態(tài)度,認為新興國家或曰挑戰(zhàn)國家的出現導致霸權國實力的相對衰落,從而對霸權國主導制定的國際規(guī)則提出挑戰(zhàn),影響國際體系的穩(wěn)定[21]。美國認為,中國的崛起消蝕著美國的制度霸權,影響著美國對外政策理念的實施。自20世紀50年代起,中國就高舉反對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的旗幟,主張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中國的快速發(fā)展,中國又積極倡導多邊主義、主張促進國際關系民主化和發(fā)展模式多樣化,在政治上堅持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2011年12月2日,在聯(lián)合國有關敘利亞人權形勢的決議問題上,中國對該決議投了反對票,表明了決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堅定立場。在對外援助方面,截至2009年,中國向120多個國家提供了援助,累計免除49個重債窮國和最不發(fā)達國家債務,對40多個最不發(fā)達國家的商品給予零關稅待遇[22]。中國堅持對外援助不附加任何條件,堅持外援不與他國內政相聯(lián)系。而美國希望其他國家分享自己的的價值觀,像美國人那樣行事。冷戰(zhàn)后時代,美國把拓展民主與人權作為歷屆政府的主要對外政策之一,把實施對外援助與附加政治條件以及改善他國人權相聯(lián)系。2011年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出臺的研究報告認為,隨著中國對外援助的增強,很有可能造成中國政府對發(fā)展中國家能夠施加更大的影響力,進一步推動中國的戰(zhàn)略目標,這可能會潛在地削弱包括促進民主治理和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改革在內的美國發(fā)展援助的主要目標[23]。美國學者艾倫·沃奇曼認為,中國給美國及其盟友所帶來的最大挑戰(zhàn)可能不是與北京關于“核心利益”的沖突,而是關于核心價值觀的沖突。北京長期以來一直與美國及其盟友在全球治理和國際秩序上的道德權威和影響力作斗爭[24]。

        進入21世紀,發(fā)展中國家出現了群體性崛起。通過上述種種中美互動進程中美國對中國崛起的認知與反應可以看出,美國對中國新興大國的身份尤為警惕與擔憂。中國“經濟威脅論”、中國“軍事威脅論”、以及中國“網絡威脅論”充斥美國各大媒體,在美國官方和學界亦有廣泛影響。顯然,中國因素無疑是美國“重返亞太”戰(zhàn)略的重要成因。美國意識到,對中國實施單純的遏制既不可行亦無成效,因而就針對中國而言,其“重返亞太”的重要目的是直接進入中國所處的戰(zhàn)略依托地,通過主導與加強亞太地區(qū)的雙邊與多邊機制,構建影響中國決策的壓力環(huán)境。

        三 國內因素:奧巴馬政府面臨的發(fā)展困境

        “宣稱只考慮國家內部條件的理論不足以解釋國家外交行為,并不是說對外交行為的解釋無需考慮國內因素?!保?5]奧巴馬政府的“重返亞太”戰(zhàn)略亦出于國內因素的考量。與克林頓執(zhí)政時期美國持續(xù)的經濟繁榮不同,奧巴馬政府上臺伊始,美國就深陷金融危機,聯(lián)邦財政赤字加重,債務纏身,通貨膨脹,市場消費意愿持續(xù)低迷,國內貧富差距拉大,失業(yè)率居高不下。此起彼伏的“占領華爾街”運動彰顯了美國國內所面臨的深刻的經濟與社會危機。其實早在小布什執(zhí)政時期,美國內部治理的潛在弱點已經逐漸暴露出來,至奧巴馬執(zhí)政時已達到積重難返的地步。擺脫危機、重振美國經濟成為奧巴馬政府優(yōu)先關注的任務。對此,奧巴馬政府雙管齊下:一方面,出臺金融監(jiān)管法案、削減國防預算、促進就業(yè)等一系列經濟刺激措施,但由于受到黨派政治的牽絆,奧巴馬的國內改革舉措舉步維艱,調整經濟結構、重構經濟增長模式的任務任重道遠;另一方面,“放眼海外”,在全球戰(zhàn)略上有縮有進,“有所作為、有所不為”,軍事重點向亞太集結。在經濟上強化出口促進戰(zhàn)略,即在國內市場對于增長的支撐與提供的空間較為有限的情況下,奧巴馬政府更多的把希望寄托于海外,企求通過海外市場的開拓,為美國經濟復蘇與促進就業(yè)搭橋。為此,奧巴馬提出了五年內使出口翻番的目標。在歐盟深陷主權債務危機、經濟持續(xù)低迷的情況下,欣欣向榮、后勁十足的亞洲經濟勢必為美國所青睞。亞太經合組織的21個成員目前占到全球GDP的55%,擁有27億消費者市場,并購買58%的美國出口商品,美國最大的15個貿易伙伴當中,7個是亞太經合組織成員[26]。在美國看來,在今天的世界,亞洲已不僅僅是美國商品的市場,更成為美國至關重要的經濟伙伴。亞洲有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經濟實體。亞洲融資是美國財政狀況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大陸、日本以及中國臺灣地區(qū)都是美國國債的重要買主。同時,亞洲作為一個整體,與北美、歐洲相比有更多的專利申請,亞洲又是全球電子產品的核心,世界電腦芯片的大部分在亞洲生產[27]。顯然,亞太地區(qū)經濟體將在美國擺脫金融危機、實現經濟新的增長與繁榮的目標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奧巴馬政府提出的“國家出口計劃”與五年之內美國出口翻倍以創(chuàng)造新的就業(yè)機會的目標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在于亞太地區(qū)。而其高調宣揚的TPP與出口促進戰(zhàn)略遙相呼應,其目的就是打造有利于美國的亞太經貿機制安排,并以此掌控亞太區(qū)域整合的主導權。

        二戰(zhàn)結束之后,美國實力達到頂峰。通過扶持日本以及援助西歐的馬歇爾計劃,美國確立了以跨大西洋機制為基礎的世界霸權。在21世紀的今天,美國昔日的輝煌不再,實力相對大大衰落。與跨大西洋機制以美國較多的“付出”和提供集體公益相比,美國夢想構建的跨太平洋機制卻以更多的“索取”和“利用”為特點。美國希望搭乘亞洲這趟經濟快速發(fā)展的列車,為國內經濟復蘇乃至快速發(fā)展注入強心劑。

        結語

        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全球戰(zhàn)略的轉變必然是復雜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單位層次上的單一變量無法全面解讀奧巴馬政府“重返”亞太戰(zhàn)略的成因。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奧巴馬政府“重返”亞太戰(zhàn)略首先是對亞太經濟崛起所導致的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現實和潛在嬗變的客觀反應,而國內面臨的發(fā)展困境無疑加劇了實施此戰(zhàn)略調整的危機感與緊迫感。當然,中國因素雖然不是唯一但無疑是奧巴馬政府“重返”亞太戰(zhàn)略的重要動因。但21世紀的今天,與美國構建跨大西洋體系對抗與遏制蘇聯(lián)的冷戰(zhàn)時期畢竟不同,全球化的發(fā)展與中美經濟相互依存的加深,造成美國在對華策略上整體戰(zhàn)略與國家利益重疊的趨向。美國妄圖構建的跨太平洋體系難以達到遏制與對抗中國的意圖,只能通過雙邊與多邊機制構筑影響中國決策的亞太環(huán)境,美國對此洞然于心。美國官方一再聲明,美國“重返”亞太的目的不是遏制中國。約瑟夫·奈也認為,美國軍隊并不想用冷戰(zhàn)的方式“遏制”中國,但這可能有助于營造未來中國領導人作出自己選擇的環(huán)境[26]。美國“重返亞太”必然對中國的戰(zhàn)略空間和行為規(guī)范產生一定擠壓,但中國無需因“狼來了”而過分擔憂或焦慮不已。在堅持“和平發(fā)展”大戰(zhàn)略的前提下,20世紀9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的冷靜觀察、穩(wěn)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yǎng)晦、有所作為等方針,在當前以及未來的一段時間對我國仍有指導意義。

        【注 釋】

        [1]溫憲: 《美國有關南海聲明難掩虛偽、荒謬與陰險》,《人民日報》2012年8月4日。

        [2]Hillary Rodham Clinton,“America's Pacific Century”,美國國務院網站,November 10,2011,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11/11/176999.htm

        [3]肯尼思·華爾茲著,信強譯《國際政治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6頁。

        [4]Robert B.Zoellick,“The End of the Third World?Modernizing Multilateralism for a Multipolar World”,世界銀行,http://www.worldbank.org/,April 14,2010.

        [5]Anoop Singh:《亞洲引領全球經濟發(fā)展》,《金融與發(fā)展》2010年第2期。

        [6]《朱民論亞洲經濟及相關議題》, 《金融與發(fā)展》2010年第6期。

        [7]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2011,世界貿易組織網站,http://www.wto.org/english/res_e/statis_e/its2011_e/its11_toc_e.htm.pdf,p.15.

        [8]朱鋒:《“權力轉移”理論評述》,《歐洲》1998年第1期。

        [9]俞正梁:《論當前國際體系變革的基本特征》,《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0年第6期。

        [10]Richard N.Haass,“Re-Orienting America”,Project Syndicate,http://www.cfr.org/us-strategy-and-politics/re-orienting-america/p26490

        [11]《聯(lián)合國稱中國已繳清7490萬美元聯(lián)合國會費》,《光明日報》2011年10月3日。

        [12]《中國成世界銀行第三大股東國僅次于美國和日本》,中國網,2010年4月27日,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0-04/27/content_1814092.htm

        [1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投票權改革中國份額暫居第6》,中國新聞網,2011年3月 4日,http://www.chinanews.com/cj/2011/03-04/2882932.shtml

        [14]Dean Cheng and Bruce Klingner,“Defense Budget Cuts Will Devastate America's Commitment to the Asia-Pacific”,The Heritage Foundation,December 6,2011,pp.2-3.

        [15]Patrick M.Cronin ed.,Cooperation from Strength:The U.S.,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2012.

        [16]〈英〉馬丁·雅克著,王瑾譯《中國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以國家為例》,《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1年第4期。

        [17]朱可辛: 《國外學者對“中國模式”的研究》,《科學社會主義》2009年第4期。

        [18]Bruce J.Dickson,“Updating the China Model”,The Washington Quarterly,Fall 2011,pp.54-55.

        [19]倪世雄:《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297-304頁。

        [20]胡錦濤:《同舟共濟共創(chuàng)未來——在第64屆聯(lián)大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新華網,2009年9月24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9/24/content_1210 3701.htm

        [21]Jonathan Weston,Caitlin Campbell,and Katherine Koleski,“China's foreign assistance in review: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網站,http://www.uscc.gov/index.php.pdf,p.2.

        [22]Alan M.Wachman,“China's current and emerging foreign policy priorities,Testimony before the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manuscript from the USCC hearing on China's Foreign Policy:Challenges and Players,http://www.uscc.gov/index.php

        [23]同 [3],第34頁。

        [24]美國國務院東亞與太平洋地區(qū)事務局:《美國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在21世紀實現增長與繁榮》,美國國務院網,2011年5月1日,http://photos.state.gov/libraries/amgov/294130/tsangk/APEC%20One%20Pager%202010.pdf

        [25]Dean Cheng and Bruce Klingner,“Defense Budget Cuts Will Devastate America's Commitment to the Asia-Pacific”,The Heritage Foundation,December 6,2011,p.2.

        [26]Joseph S.Nye,“Obama's Pacific Pivot,Project Syndicate”,2011-12-06,http://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nye101/English

        猜你喜歡
        亞太經濟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亞太首個拜耳“耘遠農場”揭牌
        對亞太城C地塊二期工程勘察與分析
        增加就業(yè), 這些“經濟”要關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華人時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分享經濟是個啥
        擁抱新經濟
        大社會(2016年6期)2016-05-04 03:42:05
        亞太九號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
        太空探索(2015年11期)2015-07-18 10:59:33
        亞太6C通信衛(wèi)星合同成功簽署
        太空探索(2015年12期)2015-07-18 10:59:19
        美國亞太同盟的困境
        領導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8:47
        av天堂手机在线免费| 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制服bt| 久久精品韩国日本国产| 国产一品二品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熟妇无码av在线播放| 性一交一乱一伦a片| 日韩一区二区不卡av| 日韩午夜三级在线视频| 麻豆文化传媒精品一区观看| 国产如狼似虎富婆找强壮黑人| 国产尻逼视频|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区51区|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在线观看| 婷婷成人亚洲| 国产三级三级三级看三级日本| 美女人妻中出日本人妻| 日本入室强伦姧bd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本精品| 亚洲av黄片一区二区| 一区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网站| 成人欧美在线视频| 在线播放偷拍一区二区| 欧美高清视频手机在在线|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不卡| 成 人 网 站 在线 看 免费|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n不卡| 精品乱人伦一区二区三区| 色综合无码av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内射最近人| 美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色一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91综合国产91久久精品| 麻豆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91| 性欧美丰满熟妇xxxx性久久久|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午夜免费看| 华人在线视频精品在线| 天天色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