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櫻英
(南開大學(xué) 哲學(xué)院,天津 300071)
柏拉圖在《泰阿泰德篇》中對“知識是什么”進(jìn)行了詳細(xì)探討。在蘇格拉底反駁了“知識是感覺”的定義之后,泰阿泰德又提出“知識是真實的判斷”。柏拉圖沒有對這個新定義正確與否立即作出回答。判斷有兩種,一種是真實的,一種是虛假的。柏拉圖向泰阿泰德反問:“我無法解釋我們擁有的這種體驗即作虛假的判斷的性質(zhì),或者說明它如何在我們心中產(chǎn)生?”[1]187d
智者反對虛假判斷的可能性。如果虛假判斷等于承認(rèn)要么存在又不存在或要么知道又不知道,而這是不可能的,因而虛假判斷不存在。蘇格拉底首先通過檢驗“知又不知”的可能性開始了對虛假判斷的討論。
蘇格拉底的論證(188a—188c)看上去似乎顯得頭腦簡單,有誰會既知道又不知道呢?假設(shè)我們要么知道思考的事物要么不知道,“除了知與不知在任何事例中都沒有第三種可能性”[1]188a,在此條件下,有三種可能性:
(1) 他知道的事物并不是這些事物,而是他知道的其他事物。
(2) 他不知道的事物是他不知道的另一些事物。
(3) 他知道的事物是他不知道的事物,或者他不知道的事物是他知道的事物。
這三種選擇都被排除。第一種被排除因為“當(dāng)一個人知道兩種事物時,他實際上對兩種事物都不認(rèn)識”[1]188b;第二種被排除因為“沒人會這樣想”[1]188b;第三種也被排除“否則簡直是個奇跡”[1]188c。思考我們知道的事物沒有問題,但是我們?nèi)绾文芩伎嘉覀儾恢赖氖挛??如果我會錯誤地思考是由于我的無知而與知識無關(guān),換句話說,如果我對某事一無所知,就會很容易錯誤地思考,但是我如何能思考我們不知道的事物?柏拉圖沒有解釋為什么它們是不可能的。
在用“知與不知”來說明虛假判斷產(chǎn)生的嘗試失敗后,蘇格拉底轉(zhuǎn)向?qū)Α按嬖诓淮嬖凇钡挠懻?。前面引?dǎo)我們尋找能夠表明虛假判斷存在的論證反而使得判斷不可能。蘇格拉底用看見、聽見和觸到的感覺來類比思想(188c—189b),論證如下:
(1) 當(dāng)他在想,那么他一定在想某個事物。
(2) 當(dāng)他想某個事物的時候,他在想某個存在的事物。
(3) 所以,想不存在的事物就是想無。
這個論證是模糊的,特別是第一個假定是可疑的。我們有什么理由假設(shè)有某個思想就是有某個存在事物的思想?柏拉圖沒有給出解釋。康福德在《Plato's Theory of Knowledge》中提出的否定形式[2]115使這個論證的可疑性更為明顯:
(1) 想不存在的事物就是想無。
(2) 想無就是不想。
(3) 想不存在的事物就是不想。
蘇格拉底把“思想描述成談話,心靈只是在與自己談話,把判斷說成是宣布了的陳述——不是大聲地對別人說,而是沉默地對自己說,那么作陳述和下判斷就是一回事”[1]190a。 如果陳述是關(guān)于事物的,然后對事物下判斷,那么事物必須是能被談到的,一個人只能談存在的事物。而如果我們只能思想能被談到的事物,那么我們能思想的對象也只有存在。因而“想不存在的事物是不可能的”[1]189b。判斷的對象不可能既是做出虛假判斷的不存在又是思想對象的存在,“虛假的思考必定與想不存在的東西不同”[1]189b。柏拉圖再次反駁了虛假判斷的存在。但是事實上,當(dāng)一個人把不存在的事物當(dāng)做存在的事物時,他肯定會做出錯誤地判斷,比如“泰阿泰德在飛”。因而如果想不存在的事物不可能,如何能對不存在的事物做出判斷,無論是正確的還是虛假的判斷。
假設(shè)我不認(rèn)識蘇格拉底,從而將他認(rèn)作是泰阿泰德,我如何能堅持說我正在想的是蘇格拉底而不會去懷疑這個判斷是否是關(guān)于蘇格拉底的真實判斷呢?進(jìn)一步說,假設(shè)我知道蘇格拉底,我聽說過他,也見過他本人,能很輕易地認(rèn)出他,你能保證你一定不會將他認(rèn)錯?泰阿泰德承認(rèn):“我與蘇格拉底很熟悉,但有時候會把遠(yuǎn)處的陌生人誤認(rèn)為我認(rèn)識的蘇格拉底。”[1]191b在這里,問題發(fā)生了轉(zhuǎn)變,蘇格拉底開始不再說明一個人如何會被當(dāng)做另一個人,而是試圖解釋思想如何會作出虛假的判斷。
泰阿泰德說是由于“誤解”,這就意味著把一個當(dāng)作另一個?!爱?dāng)一個人在他的心中將兩個存在的事物互換,并斷言其中的一個事物是另一個事物。以這種方式,他總是想著存在的事物,但總是將之置于另一個事物的位置上。由于他錯認(rèn)事物的標(biāo)記,因此說他虛假地作判斷是公正的?!盵1]189c蘇格拉底反問,有人會對自己說,“沒錯,美的東西就是丑,或者不公正的東西就是公正。更一般地說,某物肯定是他物,或者相反,在夢中對自己說奇數(shù)一定是偶數(shù),牛一定是馬”[1]190b?這種誤解是不可能的,無論是想到兩樣事物還是只想到一樣事物。如果我在思考兩樣事物,會不會錯誤地把它們當(dāng)做一個?另一方面,如果我只思考一樣事物,根本沒有想到其他事物,我怎么能有兩樣事物的判斷?
在同一陳述前提下,“你知道某物,你不能也不知道它,你不知道某物,你不能也知道它”[1]188b,虛假判斷的特征使得判斷不可能。柏拉圖對虛假判斷的說明陷入無法擺脫的困境,不僅無法對知識的性質(zhì)有滿意的解釋,也無法對虛假判斷的存在給出合理的說明。我們可以在頭腦中任意地虛構(gòu)出不存在的東西,即便是錯誤的想,臆想也是想,判斷既有正確的判斷也有錯誤的判斷。然而,“如果我們不能說明虛假判斷是存在的,我們就會被迫承認(rèn)所有這些荒謬的東西”[1]190e。
柏拉圖為什么要反對虛假判斷?柏拉圖不擔(dān)心判斷會出錯,因此他沒有辨別使一些判斷為真和使一些判斷為假的真理理論??蹈5略u價說:“這部分的討論是心理上的,而不是邏輯上的”[2]113。他的這種看法是有失偏頗的。柏拉圖不是質(zhì)疑人們會無知到把一個當(dāng)做另一個。如果有重大的問題與虛假判斷的存在相關(guān)的話,它就是柏拉圖在解決思想會做出虛假判斷時必然面臨的邏輯上的而不是心理上的難題。
柏拉圖把思想比作“一位拙劣的弓箭手,你會射偏了,錯過了靶子”[1]194a,從而有可能使我們思考的某物不是我們正在思考的事物,但這是荒謬的。思考一個正在思考的事物就是思考那個事物,思考一個不同于你正在思考的事物是不可能的?!叭绻沁@樣的話,我們在思維中絕不會犯錯誤”[1]196c,沒人有可能知道他不知道的事物,不知道他知道的事物。事實上人們會相信許多錯誤的事情,比如相信地球是平的,太陽圍繞地球轉(zhuǎn)。柏拉圖擔(dān)心如果承認(rèn)虛假判斷的存在,就等于承認(rèn)思想無異于感覺、意見。
柏拉圖認(rèn)為意見是認(rèn)識的最低層次,不屬于知識的范疇,僅僅包含可能性,是一種不確定性。相反,知識包含一種不可錯的思想狀態(tài),具有某種絕對的確定性,能為我們提供必然性的真理。同一個人同時既知道又不知道同一樣事物,這是柏拉圖絕不容許的。
柏拉圖用來支持泰阿泰德“知識是真實的判斷”的論證排除了虛假判斷存在的可能性,但是虛假判斷確實是存在的,因此泰阿泰德的定義有誤。解釋虛假判斷的失敗表明“在不知道知識是什么的時候去解釋什么是知道”[1]196e。對話的參與者“發(fā)現(xiàn)自己一直在兜圈子,一點兒都沒有進(jìn)步”[1]200c,那么,是否像通常認(rèn)為的那樣,對虛假判斷的討論是離題的?
用“知與不知”來論證泰阿泰德的定義結(jié)果反而排除了虛假判斷,成為表明泰阿泰德的定義是有錯誤的間接證據(jù),因而這部分不是無關(guān)緊要的題外話。相反,它揭示了如果接受泰阿泰德的定義產(chǎn)生的困難和無法容忍的后果,因為后果是無法容忍的,泰阿泰德的定義也就被反駁了。對泰阿泰德的定義的反駁,一方面,在201a—c中,柏拉圖直接反對知識是真實的判斷;另一方面,虛假判斷不可能的假設(shè)也間接反駁了這個定義,因此,對虛假判斷的討論是考察泰阿泰德定義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接下來對知識的深入考察做好了準(zhǔn)備,而不是題外話。
不能說明虛假判斷的知識是真實判斷的定義直接表明它是有錯誤的。進(jìn)一步說,如果“知識是真實的判斷”是有誤的,那么對泰阿泰德定義的反駁,也就是對知識的反駁。虛假判斷的存在如何能得到合理的解釋是柏拉圖必須解決的重大哲學(xué)問題。
《泰阿泰德篇》給出了滿意的解釋嗎?在對話的209a1—c7的段落中,蘇格拉底找到了出路。蘇格拉底論證說,假定我正在想泰阿泰德 ,有鼻子、眼睛、嘴巴,等等,并列舉身體的每一部分,那么我就有了關(guān)于泰阿泰德每一部分的觀念。這個論證是不充分的。蘇格拉底假設(shè)我有一個泰阿泰德的觀念,但是我的心靈不能把握他與其他事物的任何區(qū)別,在這種情況下,“當(dāng)我的心靈只擁有觀念的時候,我的心靈必定擁有你和其他人的某個共同點”[1 ]209a。相反,“除非這個特殊的塌鼻子被標(biāo)示出來,在我心中留下可以與其他我曾見過的塌鼻子相區(qū)別的記錄,你的身體的每個其他一部分也得這樣做,否則,在我心中不會有關(guān)于泰阿泰德的觀念”[1]209c。但是,隨后柏拉圖也反對這種看法。
柏拉圖已經(jīng)認(rèn)識到說明虛假判斷存在的必要性,但是,他始終在泰阿泰德的定義和反駁間搖擺不定。柏拉圖堅持沒有人會相信虛假判斷,把不是A的事物當(dāng)作是A,從而排除了不是A的事物是A的可能性,但這也導(dǎo)致了自身理論的困境。把它與休謨的“同一觀念”比較一下,有助于我們更清晰地發(fā)現(xiàn)柏拉圖的問題所在。休謨認(rèn)為,嚴(yán)格說來沒有同一觀念,人們或者相信A是A或者相信A是B,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表述同一觀念的形式。“任何一個對象,并不足以傳來同一性的觀念;因為在‘一個對象是與其自身同一的’那個命題中,如果對象一詞所表示的觀念和自身一詞所指示的觀念沒有區(qū)別,那么我們實在是沒有表示什么意義,而且那個命題也并不真正包括一個謂語和一個主語?!盵3]226任何真實的同一命題形式只能是A是A,但是這個形式的每一部分都是錯誤的,是同義反復(fù)沒有意義,因為命題不包含謂語。
這種看法誤解了對象與自身同一的關(guān)系。對象有不同的表達(dá),不同的表達(dá)有不同的意義并指稱同一個對象。一個能為真的同一命題在A是B和A和B的表達(dá)形式下有相同的指稱,但有不同的意義。
《智者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泰阿泰德篇》無法解決的難題?!吨钦咂诽岢鱿喈惛拍顏斫忉屘摷倥袛??!爱?dāng)我們說不存在的東西時,我們的意思似乎并非指某些與存在對立的東西,而是指與存在相異?!盵4]257b1因而非存在不是不存在,而是與存在不同的東西,“好比我們說某物不高,我們的意思有可能是矮,也有可能是一樣高”[1]257b3。對象是在與他物的關(guān)系中表現(xiàn)自身,表達(dá)對象的思想具有某種性質(zhì),這種性質(zhì)使相異的事物可以各自區(qū)分開來。思想本身已經(jīng)包含了差異。當(dāng)我說這是蘇格拉底的時候,我說出的是某個特定的具體對象,而不是一個僅與自身同一的理念。
結(jié)語在西方知識論中,柏拉圖有著非同一般的地位。正是他對知識定義的專門探討,開啟了西方知識論的先河。雖然柏拉圖在《泰阿泰德篇》中并沒有明確給出知識的定義,但他面臨的問題和犯的錯誤為后人指明了方向,掃清了障礙。因此柏拉圖所做的工作,即使是失敗的嘗試,也無疑是值得重視和有價值的,這是柏拉圖哲學(xué)的永久生命力所在。
[參考文獻(xiàn)]
[1] 柏拉圖.泰阿泰德篇[M]//柏拉圖.柏拉圖全集:第二卷.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 Francis M.Conford,Plato's Theory of Knowledge: The Theaetetus and the Sophist of Plato[M].New York:Liberal Arts Press,1957.
[3] 休謨.人性論[M].關(guān)文運,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
[4] 柏拉圖.智者篇[M]//柏拉圖.柏拉圖全集:第二卷.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