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城陽第一高級中學(266108) 錢大偉
海邊的風是海陸風還是季風
青島市城陽第一高級中學(266108) 錢大偉
“我們青島市南區(qū)海邊幾乎每天都有風,這里的風是海陸風還是季風?”每當學習了大氣熱力環(huán)流的知識后,學生總會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海邊的風較大”“海邊一年四季都有風”這是實際情況,在他們看來,海陸風與季風都是由于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造成的,好象是一回事。針對這種現(xiàn)象,我們可以對海陸風與季風做如下分析:
雖然海陸風和季風都是由于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造成的,但是如果從其形成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過程中來看,還是有差異的。
海陸風是由沿海的陸地與近海的海洋熱力差異引起的。白天,沿海的陸地增溫快于海面,陸地氣溫比海面氣溫高,以致形成一個從海到陸的氣壓梯度,近地面的風由海面吹向陸地,叫海風;夜間,沿海的陸地冷卻比海面迅速,海面氣溫高于陸地氣溫,因而出現(xiàn)從陸到海的氣壓梯度,氣流由陸地吹向海面,為陸風。
季風的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但最主要是由于大陸與大洋之間的熱力差異造成的,比如我國的季風成因就是亞歐大陸與太平洋之間的熱力差異造成的。其特征是夏季大陸強烈受熱,氣壓變低,致使氣流由海洋流向大陸;冬季大陸迅速冷卻,氣壓升高,氣流則由大陸吹向海洋。
由此來看,海陸風與季風的成因雖然從大的方面都可以認為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但其成因并不完全相同:一個是大陸與大洋之間的熱力差異,一個是沿海陸地與近海海面之間的熱力差異。
1. 空間規(guī)模不同
海陸風影響的空間規(guī)模小。海風深入陸地的距離一般為20~50公里;陸風水平方向影響的范圍更小,近的只吹入海上幾公里。
季風影響到的空間規(guī)模大。比如我國的季風氣候區(qū)是從海岸線到“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空間范圍很廣。
所以有“海風一條線,季風一大片”之說。
2. 時間尺度不同
海陸風的風向變換周期為一天;季風的風向變換周期為一年。
3. 分布規(guī)律不同
海陸風普遍分布在海陸交界的小范圍內。不同緯度的海陸交界處海陸風的強弱程度不同,熱帶地區(qū)的氣溫日變化比較大,海陸風強烈,全年都可出現(xiàn)。溫帶地區(qū)海陸風較弱,主要出現(xiàn)在夏季。
世界上的季風主要出現(xiàn)在亞洲、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大陸東岸。比如東亞(包括我國東部、朝鮮和日本等地)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風區(qū),主要是由于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大洋,亞歐大陸是世界最大的大陸,海陸間的熱力性質差異最明顯。
4. 勢力強弱不同
海陸風勢力較弱,海風風力一般僅4~5級,陸風比海風還小1~2級。
季風勢力較強,就我國而言,冬季風又強于夏季風。
青島位于我國溫帶季風氣候區(qū),冬季存在冬季風,夏季存在夏季風;同時,青島市南區(qū)位于海邊,也存在海陸風。 所以,“海邊一年四季都有風”。
從季節(jié)上來看,冬季的冬季風將會加劇陸風的勢力,削弱海風的強度,使晚上風較強,白天的風較弱;夏季的夏季風將會加劇海風的勢力,削弱陸風的強度,使白天的風較強,晚上的風較弱。季風勢力越強,其加劇和削弱作用越強?!昂_叺娘L較大”,就是這個道理。
綜上可知,青島市南區(qū)海邊的風既有海陸風又有季風,季風較弱時主要體現(xiàn)為海陸風,季風較強時則對海陸風具有加劇和削弱作用。
(責任編校: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