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佳佳
(陜西理工學院,陜西漢中723000)
論《鏡花緣》炫才現(xiàn)象下的馬斯洛需求
焦佳佳
(陜西理工學院,陜西漢中723000)
在古代小說史上,李汝珍的《鏡花緣》極富創(chuàng)新性,是百科全書式的才藝演繹。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的愛與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實現(xiàn)需求角度揭示《鏡花緣》的炫才現(xiàn)象,為《鏡花緣》的研究提供了獨特的心理行為學的視角。
李汝珍;《鏡花緣》;炫才現(xiàn)象;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在古代小說史上,清代李汝珍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鏡花緣》的敘事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當時的流行模式,極富創(chuàng)新性。作者開創(chuàng)了一種新鮮的長篇小說體制,并且駕馭自如,一空依傍,別出心裁。相比《紅樓夢》、《儒林外史》這種全景式社會生活圖景的描寫,“《鏡花緣》就是百科全書式的才藝演繹”。作者完全將小說作為一種表現(xiàn)才學、表現(xiàn)自我的方式。那么是什么促使《鏡花緣》炫才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這里我們將運用重要的心理行為科學理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來解讀《鏡花緣》的炫才現(xiàn)象。
《鏡花緣》中的炫才現(xiàn)象,已經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研究。魯迅定位《鏡花緣》為“以小說見才學者”。研究者對于才學的研究,多從小說文本出發(fā),挖掘其中所包涵的炫才因子,或者結合時代背景證明,“‘炫學’只不過是作者濡染乾嘉學派學風之‘積習’用小說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罷了”。從2012年8月舉行的第五屆全國《鏡花緣》學術研討會可以看出,“《鏡花緣》文本生成與審美創(chuàng)造研究”和“《鏡花緣》文化意蘊研究”占據(jù)大會論文的大部分,這都是對小說中所蘊含的炫才現(xiàn)象的研究。
(一)《鏡花緣》的類型地位
正是這一特點決定了《鏡花緣》敘事的獨特性。李汝珍并不把情節(jié)性當作作品的敘事生命,作品的情節(jié)沒有劇烈的轉折和懸念,也不作日常生活的細致準確描寫,刻畫人物形象和性格也不是非常的鮮明。全書的情節(jié)結構主要是給作者提供自我表現(xiàn)的場地,敘事結構變成了作者展示才學的載體。但是,作者又不是粗粗搞一個框架,把自己的東西胡亂裝進去,像是開一個雜貨鋪。它有著完整流暢的故事情節(jié),故事情節(jié)本身也是有意義的,其中貫穿著許多思想,如正邪斗爭、因果報應、儒家倫理道德、道家出世思想等,而且還始終貫通著作者對女性和對才學的關注和肯定。此外,它的敘事結構相當復雜,仙凡因果線索、反周復唐線索、才女線索、海外線索,或隱或顯或疏或密地齊頭并進,互相交錯,組織得有條有理,極有章法,情節(jié)千頭萬緒而不見紊亂,細針密縫,行文非??b密嚴謹??芍^是行云流水炫才情!
(二)《鏡花緣》之結構行文
《鏡花緣》的結構整體上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海外游歷,展示海外風物;第二部分是百女聚會,展示諸般游藝。二者大體篇幅相當。李劍國評價此書:“《鏡花緣》與以往的長篇小說完全不同。盡管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借鑒了《水滸傳》、《紅樓夢》等小說的某些構思和手法,但它終究是本特別的書——結構特別,題材特別,敘事特別,內容特別,觀念也特別?!?/p>
第一部分的描寫最為精彩,光怪陸離,引人入勝。這些素材都是得自古書,大部分出于《山海經》。作者李汝珍在書中第三十九回提到“天朝有部書是夏朝人作的,晉朝人注的”,正是《山海經》。第一回還提到《博物志》、《拾遺記》,也是素材之所出。李汝珍依傍古書而不拘泥,魯迅曾贊道:“惟經作者匠心,剪裁運用,故亦頗有雖為古典所拘,而尚能綽約有風致者。”作者對原始材料大都進行了深度加工,相當于重新虛構,海外諸國都被賦予新的含義,妙趣橫生。因此讀《鏡花緣》盡管可以用“好似讀了一部《山海經》”(趙苕狂《足本鏡花緣·本書特點》)來做比,但畢竟不是《山海經》的翻版,是新鮮的意象。
第二部分所寫百藝,涉及極廣。作者李汝珍自己介紹他這本所謂“少子”以其姓李而與《老子》相對的內容:“上面載著諸子百家。人物花鳥、書畫琴棋、醫(yī)卜星相、音韻算法,無一不備;還有各樣燈謎,諸般酒令,以及雙陸、馬吊、射鵠、蹴鞠、斗草、投壺,各種百戲之類?!濒斞傅摹皩W術之匯流,文藝之列肆”這一贊譽很準確。對于今天的普通讀者來說這些內容未必有趣,甚至有的還會使人感到枯燥,但卻為研究游藝史提供了大量的資料。這充分展現(xiàn)了作者李汝珍的淵博才學。
學術界對于《鏡花緣》中的炫才現(xiàn)象的研究,雖已相當充分,但這些分析基本都著眼于文本中的炫才,而對于作者李汝珍的研究不夠深入。筆者擬從作者的角度著手,以李汝珍的創(chuàng)作心理為出發(fā)點,結合時代背景、個人的成長經驗和才學,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較高的后三層次為立論點,層層剖析,逐步挖掘。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稱“基本需求層次理論”,是行為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馬斯洛在《動機與個性》一書中,指出“動機”一詞,并非如一般所持“動機是促發(fā)行為的內在力量”的說法,他所說的動機,是指人性本質中的善根。人類的動機也就是個人出生后,一生成長發(fā)展的內在潛力。因此,馬斯洛的動機理論亦即其人格發(fā)展理論。馬斯洛在該書中,將動機視為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需求所組成,故而稱為需求層次論(need-hi?erarchy theory),在書中將動機分為5層:
1.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needs),指維持生存及延續(xù)種族的需求;
2.安全需要(safety needs),指希求受到保護與免于遭受威脅從而獲得安全的需求;
3.愛與歸屬的需要(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s),指被人接納、愛護、關注、鼓勵及支持等的需求;
4.自尊需要(self-esteem needs),指獲取并維護個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包括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
5.自我實現(xiàn)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指在精神上臻于真善美合一的人生境界的需求,亦即個人所有需求或理想全部實現(xiàn)的需求。
五層需求分為兩大類,較低的前二層稱為低級需求,較高的后三層稱為高級需求。低級需要一般為外部物質得到滿足;高級需要一般為內部精神世界得到滿足,出發(fā)點基于自身的所定非物質目標得以實現(xiàn),才能使需求得以滿足。各層需求之間不但有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順序之別。只有低一層需求獲得滿足之后,高一層的需求才會產生。但仍然有可能出現(xiàn)意外。例如:人的創(chuàng)造性驅動力,比任何其它需要都更為強烈,有些人的價值觀和理想是如此強烈,以致寧愿死也不放棄。
對于《鏡花緣》作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作品中所描寫的如夢如幻的畫面和新奇鬼怪的藝術風格。從首屆《鏡花緣》學術研討會論文中看,“大會內容涉及《鏡花緣》作者、版本、本事、方言、思想、藝術、影響等各個方面。”很少有從心理學視角對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進行研究,通過對作者創(chuàng)作動機的研究,打破了傳統(tǒng)文學研究中的考據(jù)索引等方法的束縛,有利于加深我們對作品的理解,解讀不一樣的《鏡花緣》。
美國文藝學家M.H.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tǒng)》一書中提出文學四要素,文學由作品、作家、世界、讀者等四個要素組成,四個要素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而對于《鏡花緣》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作品本身。確實,《鏡花緣》這本小說極盡炫才,廣泛采擷前人典籍,羅列各種技藝,讓讀者目不暇接,所以研究者多側重小說中的炫學之風。從作家這一角度進行研究的也有一些,但主要是集中在李汝珍的生平和交游考證,還沒有從李汝珍的創(chuàng)作心理來研究的,以李汝珍的創(chuàng)作心理為出發(fā)點,結合小說中出現(xiàn)的炫才現(xiàn)象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因為從作家到作品是存在互動關系的。
(一)《鏡花緣》的產生與李汝珍的愛與歸屬的需要
乾嘉時期,考據(jù)學風盛極一時,形成了一種專門的學問。乾嘉學派逐漸放棄了清初顧炎武等“經世致用”的治學精神,他們響應“博學好古”、“無征不信”的號召,在整理和考訂古書上有較大貢獻。但他們冥心追古,脫離現(xiàn)實,又把經史變成一種空疏的東西。同時,通過八股考試制度和統(tǒng)治者的提倡,程朱理學也成為獨尊一時的統(tǒng)治思想。這種風氣,無疑會影響到一些文學創(chuàng)作。當時的文人將這種學風視為一種時尚,紛紛以炫才展示自己才情,意欲與之相伍。李汝珍也是其中典型的一員,他創(chuàng)作《鏡花緣》實際上是出于一種愛與歸屬的需求。
他們把考據(jù)引入小說的藝術構思,甚至連閨閣瑣事、小女閑情的生活描寫,也充滿各種百戲之類的文字內容。李汝珍的《鏡花緣》出現(xiàn)也與這種學風不無關系。正如胡適《鏡花緣的引論》所云:“那個時代是一個博學的時代,故那時代的小說,也不知不覺的掛上了博學的牌子。這是時代的影響,誰也逃不過的?!编嵳耔I《清初到中葉的長篇小說的發(fā)展》也曾指出,《鏡花緣》出現(xiàn)于嘉慶間,是時代使然,在小說中“作者也未嘗不夸耀其文學”。三十五歲開始創(chuàng)作《鏡花緣》的李汝珍,首先期待的是自己的作品被當時文學主流乾嘉學派和當時的環(huán)境接納、愛護、關注、鼓勵及支持。那種文人的迫切精神需求引導他在文學史上書寫出《鏡花緣》這一極具特色的奇葩。不僅影響了當時的乾嘉學派,也在中國古典小說即將轉入低谷之際,呈現(xiàn)出別開生面之作。
(二)李汝珍炫才,學識淵博文人獲自尊的需要
縱觀李汝珍的生活經歷,需要指出幾點,都是與《鏡花緣》有關的。
李汝珍在《鏡花緣》末尾曾說自己“恰喜欣逢盛世,喜戴堯天。官無催科之擾,家無徭役之勞。玉燭長調,金甌永奠。讀了些四庫奇書,享了些半生清?!?,似乎活動得舒服瀟灑。其實這是自我解嘲的話,不能認真。連個像樣的功名都混不上,也只好寄情于學問、游藝和小說了,所謂“心有馀閑,涉筆成趣,每于長夏馀冬,燈前月夕,以文為戲,年復一年,編出這《鏡花緣》一百回”,這倒是真實寫照。也正是因為李汝珍的潦倒落寞,讓他需要獲取尊重,以在《鏡花緣》的炫才來努力維護個人自尊。
再者,李汝珍是音韻學家,他對韻學的濃厚興趣和造詣最顯著體現(xiàn)在作品中的歧舌國的那張字母表。
此外,李汝珍編過圍棋譜《受子譜》,表明他對圍棋也有相當研究。由此推及其他諸般游藝之事,包括正在流行的河古游藝,他肯定也都有濃厚興趣。他的知識和才能極為寬博,這些就成為他的《鏡花緣》里得以對種種技藝得心應手地進行描寫的基礎。這也是他發(fā)揮自我才華、展示淵博學識、欲使“尊重需求”得以滿足的一種方式。
(三)炫耀才學,反映時尚,李汝珍精神的自我實現(xiàn)
小說第二十三回,假林之洋打諢,說明本書的寫作,也有矜才炫學、“隨筆游戲”之意。因此在書中,作者采擷前人典籍,雜取旁收,舉凡諸子百家、書畫琴棋、醫(yī)卜星相、音韻算法無一不備;還有各樣燈謎、諸般酒令,以及雙陸、馬吊、射鵠、蹴鞠、斗草、投壺,各種百戲之類。正如魯迅所說,成為“學術之匯流,文藝之列肆”。這反映了一種時尚。其中有些描寫,以文為戲,妙語解頤,饒有情趣;大多則敷衍成文,意味索然。作者似只在通過賣弄博學,求得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即是馬斯洛需求理論中的自我實現(xiàn)需求——它是指在精神上臻于真善美合一的人生境界的需求,亦即個人所有需求或理想全部實現(xiàn)的需求。
《鏡花緣》后半部分,即作者為了實現(xiàn)自我需求,展現(xiàn)自我才華,炫耀才學所作,是作者對自身文學才藝的淋漓盡致的表達和發(fā)揮,也是作者自己獨樹一幟、別開生面、自我超越的一種形式。
《鏡花緣》之炫才現(xiàn)象,諸子百家,各有爭鳴。既有魯迅先生的“學術之匯流,文藝之列肆”贊譽,又有“敷衍成文,意味索然”的批評。但《鏡花緣》對于李汝珍自己而言,或許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滿足。二十年成一書,他渴求這二十個酷暑寒冬能展現(xiàn)出他所有的才華。于是便有了李汝珍結書后“心有馀閑,涉筆成趣,每于長夏馀冬,燈前月夕,以文為戲,年復一年,編出這《鏡花緣》一百回”的感慨之言。這是精神需求的一種滿足,是價值和理想的一種追逐。
[1]李劍國,占驍勇.鏡花緣叢談[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2]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安鳳琴,阿運鋒,王倩.《鏡花緣》炫學現(xiàn)象解讀[J].古代文學研究,2009(3).
[4]王立,秦鑫.第五屆全國《鏡花緣》學術研討會綜述[J].遼東學院學報,2012(6).
[5]胡適.胡適文存二集(卷四)[M].上海:上海書店,1924.
[6]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7]何滿子.古代小說退潮期的別格——“雜家小說”[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7(1).
[8]張俊.清代小說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9]李汝珍.鏡花緣[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
[10]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許金聲,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11]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明清小說研究(第六輯)[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1987.
I207.41
A
2095-0829(2013)05-0064-04
2012-07-25
焦佳佳,陜西理工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敘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