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關、石碓關等地紅軍戰(zhàn)斗遺址
楊柳關、石碓關等地紅軍戰(zhàn)斗遺址位于開縣三匯口鄉(xiāng)、高橋鎮(zhèn)等地。
1933年10月,四川軍閥劉湘以“剿匪”總司令的身份,組織110個團、約20萬人的兵力,兵分6路,對川陜革命根據地形成弧形包圍。10月26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開縣以西的楊柳關、開江城北的永興場一線,與敵廖雨辰師相遇,經過激戰(zhàn),攻下南壩場。28日,紅軍先后占領了石碓關(今高橋鎮(zhèn)興安村)、界牌羅家灣、涼風埡等敵軍陣地。29日上午,攻打楊柳關的戰(zhàn)斗非常慘烈,敵人居高臨下,不少紅軍戰(zhàn)士血灑疆場。30日拂曉,紅軍占領楊柳關關隘。11月中旬,紅軍撤到南壩,敵人多次反撲被打退后,紅軍因減員太大,被迫轉入防御。
楊柳關戰(zhàn)場現(xiàn)在依稀可辨的戰(zhàn)壕遺址有20多處,還有練兵場、紅軍墓冢群等。
開縣中心縣委委員梁汝果跳崖遺址
開縣中心縣委委員梁汝果跳崖遺址位于開縣義和鎮(zhèn)相辭村蔡家灣龍洞巖。
梁汝果又名梁胡子,男,漢族。1935年4月,中共四川省委書記劉克諧以及直接聯(lián)系開縣工作的省委川東工作組組長張致等人被捕叛變后,開縣黨組織遭到出賣。4月22日,國民黨別動隊抓捕了開縣中心縣委副書記熊治平。次日,又在開縣義和鎮(zhèn)蔡家灣中心縣委辦公地(熊治平家)抓到縣委委員梁汝果。當天,梁汝果在被押往義和鄉(xiāng)公所途中經過蔡家灣龍洞巖上的小路時,趁押送人員不備跳崖犧牲。
隨后,開縣委委員李繼坤、楊明啟及一批黨的基層組織負責人和黨員等30多人相繼被捕,中心縣委書記郭代林(郭立常、郭履平)僥幸脫險后被迫轉移去川南。至此,中共開縣中心縣委解體。
劉伯承故居
劉伯承故居位于開縣趙家街道周都村5社。
劉伯承,1892年12月4日出生于重慶開縣趙家鎮(zhèn)周都村。1986年10月在北京去世后,《人民日報》發(fā)表文章稱劉伯承為“中國人民的偉大戰(zhàn)士,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秀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
劉伯承故居坐南朝北,始建于1897年,土木結構,懸山式,中間有正房3間,三合院造型,房前有一大院壩。故居正房大門上方懸掛著鄧小平親筆題寫的“劉伯承同志故居”匾額。院壩坎下有一小陵園,安葬著裝有劉伯承部分骨灰的骨灰盒。故居內陳列著劉伯承用過的物品及家人用過的農具等實物和圖片約計96件。
劉伯承紀念館
劉伯承紀念館位于開縣漢豐街道辦事處盛山社區(qū)。
紀念館于1992年12月4日劉伯承誕辰100周年建成并對外開放。“劉伯承同志紀念館”館名為鄧小平親筆題寫,懸掛于紀念館大門上方。館前大院壩矗立著高大魁梧的劉伯承銅像,為中央軍委鑄贈,座高2米,像高4.1米。院壩西面的“劉伯承元帥功勛柱廣場”上,聳立著8根青石浮雕功勛柱。在后院的展廳中,分“早期革命活動”、“紅軍總參謀長”、“一二九師師長”、“第二野戰(zhàn)軍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永遠活在人民心中”6個部分,展出文物、照片、圖片、圖表、實物、音像等計1950余件。
陳仕俊烈士墓
陳仕俊烈士墓位于開縣鎮(zhèn)東街道辦事處鎮(zhèn)東社區(qū)寶珠山公墓園。
陳仕?。ɑ吻嗌剑?914年3月出生于開縣鐵橋鎮(zhèn)茶園村。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春至1935年4月?lián)沃泄查_縣水磨灘支部書記。1948年8月至1949年12月?lián)沃泄查_縣太平鄉(xiāng)區(qū)委書記。1949年12月開縣解放后,曾任開縣農會主任、開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等職。1956年任中共開縣縣委常委,分管交通,負責修建萬開公路、開縣南河大橋、開縣溫泉大橋。1960年6月,陳仕俊在溫泉大橋工地上親自參加疏通運石道路時被牛車撞傷,折斷肋骨,但仍堅持指揮建橋,致骨癌惡化,送北京醫(yī)治無效,于11月17日病逝。1961年2月,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授予陳仕俊烈士稱號。
陳仕仲墓
陳仕仲墓位于開縣臨江鎮(zhèn)青陽村8社吳家溝。
陳仕仲又名陳九池、譚世雄,1912年出生于臨江鎮(zhèn)(原太原鄉(xiāng))青陽村。1934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4月,開縣黨組織被叛徒出賣,時任通訊員的陳仕仲也被抓捕入獄,1936年夏出獄。1937年底,陳仕仲赴延安學習。1946年7月,他在開縣臨東鄉(xiāng)秘密成立“開縣民主聯(lián)合會”,發(fā)動群眾抗丁、抗糧、抗捐。1947年上半年,陳仕仲和溫可久掌握了一支擁有200多支槍的武裝力量,成立南山游擊隊(后成為川東游擊縱隊開縣游擊支隊)。游擊隊隨即處決了義和鄉(xiāng)大地主熊茂林,影響甚大,由此遭到國民黨縣政府組織的聯(lián)合清剿。中共地下黨員張兆琦、張光偉、陳仲書、劉文蔚、周鴻均及革命群眾袁德朗、朱世君等40余人相繼被捕,游擊隊也轉入分散、隱蔽狀態(tài)。
1948年5月,根據下川東地工委指示,陳仕仲到奉節(jié)南岸吐祥壩領導川東游擊縱隊七南支隊的工作。不久,因叛徒出賣,下川東地工委遭到破壞。1949年元旦后,陳仕仲任川東游擊縱隊參謀長,代理七南支隊司令員。2月,回到開縣建立中共開縣城廂特支。4月,川東游擊縱隊為配合解放軍的進攻,武裝襲擊開縣溫湯井鹽場,由司令員趙唯負責全面指揮巴北、七南兩支隊的戰(zhàn)斗,陳仕仲負責偵查、聯(lián)絡和善后工作。1949年12月,下川東解放,陳仕仲先后擔任中共開縣縣委委員、宣傳部部長、西安儀表廠技工學校副校長等職務。1957年被定為右派,文革中被關押,1977年含冤去世。1982年,黨組織為陳仕仲恢復了名譽和黨籍。
王雨青同志紀念碑
王雨青同志紀念碑位于開縣漢豐街道盛興社區(qū)3社盛山公園。
王雨青,男,漢族,1916年出生于開縣鎮(zhèn)安場(今鎮(zhèn)安鎮(zhèn))一個農民家庭。1938年9月奔赴延安投身革命,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8月至1940年4月,王雨青入陜北公學和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此后,曾任冀南新7旅第20團參謀、冀南六分區(qū)司令部偵察股長、冀南八分區(qū)基干一團副團長、二縱六旅17團副團長、鄂豫皖一分區(qū)指揮長等職。
1960年,王雨青被授予大校軍銜。1962年12月任空軍第七軍參謀長、副軍長。1968年8月至1981年,先后任中國民航總局副局長、顧問。1981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qū)空軍顧問。1988年2月12日,王雨青因病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