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中寅 艾印雙 何玉梅 姜明明
1)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2)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100049
(作者電子信箱,申中寅:soviet.19171107@163.com)
地球內核緩慢結晶于高度均勻的液態(tài)外核,長期被視為簡單的均質鐵鎳合金球體。然而,近年的地震觀測揭示了內核各尺度不均勻結構的存在。其中大到(約1 000km)全球尺度的準東西半球分劃,小至(約10km)高頻體波散射體的散布,暗示了內核復雜的結晶生長環(huán)境及動力學過程。作為物質交換和能量傳遞的界面,內核邊界(Inner Core Boundary,ICB)蘊含著豐富的環(huán)境狀態(tài)信息,在地球深部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因為對反射界面物性差異的高度敏感,前臨界PKiKP/PcP振幅比被廣泛應用于ICB 結構反演。全球振幅比資料分布的高度離散則暗示了ICB“馬賽克”狀強烈側向差異的存在。由于前臨界PKiKP觀測稀缺,ICB橫向變化的準確識別及精細勾勒常受制于高質量密集采樣數(shù)據(jù)的匱乏,而地震臺陣觀測的廣泛開展則能有效緩解這一矛盾。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臺陣探測實驗室于2005—2011年度在華東和華南布設了數(shù)條線狀密集流動數(shù)字地震臺陣,積累了豐富的觀測資料。本研究從數(shù)千個記錄事件中挑選出了13 個地震,得到了共計150 對高質量前臨界PcP-PKiKP波形組合,覆蓋震中距范圍為14~35°,為東亞地區(qū)ICB 結構的精細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優(yōu)質數(shù)據(jù)來源,所得結果簡介如下:①經(jīng)過平均平滑處理,振幅比PKiKP/PcP呈現(xiàn)了很好的地理一致性。其具體分布表現(xiàn)為華東地區(qū)的高ICB密度差(>1.0g/cm3)核部及低-正常密度差(略低或接近0.6g/cm3)邊緣。這種ICB密度躍變的橫向系統(tǒng)變化反映了ICB可能“馬賽克”結構的局部輪廓,證實了區(qū)域尺度(約100km)不均勻的存在。另一方面,前人密集臺陣研究也揭示了相鄰區(qū)域ICB的側向起伏。這些橫向變化暗示了研究區(qū)“準東半球”抬升溶蝕背景下復雜的內核動態(tài)熔融—結晶過程。②PcP-PKiKP走時殘差呈現(xiàn)出以18°N 為界的顯著南北差異。北部觀測表現(xiàn)出淺源干擾的明顯影響,反映了傳播路徑速度異常給PcPPKiKP走時殘差研究帶來的強烈折中效應。與之對應,18°N 以南的觀測則表現(xiàn)為PKiKP的顯著延遲,而參照事件又將低速異常限定于PKiKP震源側CMB穿透點附近,暗示了蘇拉威西海(Celebes Sea)ULVZ對PKiKP信號的延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