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妮, 張繼偉
(湖北汽車工業(yè)學院汽車工程系,湖北十堰442002)
汽車車門在使用過程中有時會出現密封不嚴、卡死、噪聲大等現象,大多數是由于在車門設計中剛度不足所造成。因此,在車門設計過程中,其應力和變形都應限定在一定范圍之內,使車門具備足夠的強度和剛度。
有限元分析方法是現代車身設計中的一種主要方法和必要環(huán)節(jié)。在某越野車車門試制階段,針對車門扭轉剛度存在的問題,對其進行了局部加強改進。為驗證改進方案,本文基于有限元分析軟件HYPERWORKS,對車門改進前、后扭轉剛度計算結果進行對比,以確定改進方案是否提高了車門扭轉剛度。
圖1 車門基本結構圖
為了適應客戶對車輛多種用途的需求,該越野車的車門在設計時采用的是上下分體式結構:即車門在車身腰線以上的部分設計為可拆開的結構;上半部分通過3根導向桿和前后兩個連接板與下半部分通過螺栓進行連接(見圖1)。此種結構的車門通過拆卸10個連接螺栓,可以實現車門上下兩部分的分離,下半部分可以單獨作為車門進行使用。
在車門試制轉批量、車門板件開模期間,由于沖壓工藝需要,對車門拉延深度較大的地方進行了圓角加大處理,使得試制車門局部結構與量產時車門結構有所不同:下半截車門內板圓角由原來的R11改為R36;由于圓角的變化,后連接板受門鎖安裝位置影響,由“I”型更改為“L”型,如圖 2(a)與圖 2(b)所示。
車門板件全部模具化以后,在整車PT試制階段,通過VES評審,發(fā)現車門存在以下問題:車門在關閉時,上半部分出現晃動;車門上端與門框出現面差;淋雨試驗時車門漏水。
圖2 開模前后局部結構對比
經初步分析,車門剛度可能不夠,導致車門上半部分晃動;在車門關閉后,受車門密封條反力,上端出現面差,從而無法保證車門的密封。由于此時整車即將進入量產階段,解決車門剛性的問題迫在眉睫。而且車門板件所有零件的模具都已完成,如何在盡量不改變現有零件的基礎上提升車門上半部分的剛度,成為了一個亟待攻克的難題。
通過對車門上半部分結構的分析可知:上半截車門的框體部分整體剛性較好,上半部分與下半部分的連接主要依靠3根導向桿和前后兩個連接板,對加強導向桿與框體連接部位進行加強,應該能夠提高車門上半部分的剛性。根據這個思路,提出了以下改進方案:在導向桿與框體連接的根部增加了一個加強板,加強板在與導向桿連接的部位增加翻邊,更改方式見圖3所示。
圖3 加強板結構圖
為了從理論上分析改進后的效果,這里將借助有限元分析軟件HYPERWORKS對改進前、后的車門扭轉剛度計算結果進行對比與分析。
本文主要對車門設計改進前后作對比分析,同時車門的主要承載是依靠車門板件,因此可以將一些車門附件如:車窗、門鎖、內外開手柄、桿件、密封條等零件不納入分析對象,而僅僅將車門板件總成作為分析對象。車門板件總成主要有:車門內外板(分上下)、外板加強梁、下加強板、導向桿及加強板、門鎖加強板、鉸鏈加強板及前后連接板等。
車門板件的材料均采用優(yōu)質碳素結構鋼08Al,彈性模量E為2.1×105MPa,材料密度為7800kg/m3,泊松比為0.3,屈服極限為240MPa。車門板件的總質量為15.6kg。
車門板件的幾何模型主要來自開模時三維模型,在UniGraphics中建立,通過UG轉換功能,以iges格式導入到HYPERWORKS中,根據后期計算的需要,導入前應先將實體模型轉換成片體模型。
整個車門板件總成由大量的薄壁沖壓件組成,存在大量的過渡圓角、孔洞和凸臺;在有限元建模時,這些小的細節(jié)會影響單元質量,并增加運算量,因此,需要對模型的細節(jié)進行處理。對于小于5mm的圓角及倒角、半徑小于10mm圓孔等細節(jié)在模型處理時均被忽略[1]。在細節(jié)處理完成后,再將所有零件導入HYPERWORKS進行裝配,形成車門總成。
由于車門板件均為復雜面形成的薄板零件,因此采用殼單元進行結構離散(網格劃分),主體為平面四邊形單元[1]。以平面四邊形單元網格優(yōu)先劃分,為盡量提高計算精度,盡量控制平面三角形單元網格。在車門內、外板邊框處的包邊,并采用厚度為3mm的殼單元模擬。模型的統(tǒng)計信息見表1。車門模型網格劃分外視圖見圖4所示,內視圖見圖5所示。
表1 模型統(tǒng)計信息
圖4 車門模型外視圖
圖5 車門模型內視圖
車門板件總成在網格劃分完成后,需要將各個零件之間的關系建立起來,這就需要在模型中對零件的焊點和螺栓連接進行模擬。在工程軟件HYPERWORKS中,對焊點采用了剛性單元連接進行模擬,根據實際焊點的位置及數量(焊點間距平均為50mm),建立對各個零件“焊接”關系。對于螺栓連接部位,除采用剛性單元連接外,還應考慮螺栓連接處的應力集中問題。為使該處及周圍的應力盡量分布均勻,在有限元建模時,將車門鉸鏈螺栓孔連接處及周圍材料連接處的焊點密度加大,可改變此處焊點間平均距離為 20mm[1]。
因鉸鏈和門鎖不包括在車門模型中,需要對其進行簡化。在車門鉸鏈和門鎖的螺栓安裝位置使用了剛性單元連接,剛性連接結構中心節(jié)點為獨立節(jié)點,邊緣的節(jié)點依靠于中心的獨立節(jié)點并具有6個自由度約束,它們之間沒有相對位移,這是在螺栓和內板及加強板之間的簡化模擬。這樣螺栓被視為剛度大于板件的剛性體[1]。
結合車門的結構特點,并參照文獻[2]的研究成果[1],確定車門扭轉剛度計算的約束和加載方式,選定三種工況來對改進前、后車門扭轉剛度進行計算及分析(車門內板右下角處距離鉸鏈位置過近,未考慮作評價)。約束與加載方式詳見表2與圖6所示。
表2 約束和加載方式
圖6 三種工況受力點位置
采用有限元分析軟件HYPERWORKS中的OPTISTRUCT模塊,對改進前、后車門扭轉剛度進行計算。三種工況下車門的最大變形分別出現在車門的左上角、右上角和右下角。改進前、后三種工況下車門的最大變形如圖7和圖8所示。改進前、后三種工況下車門的最大位移、扭轉剛度計算結果的比較,如表3所示。
圖7 改進前車門的變形圖
圖8 改進后車門的變形圖
表3 改進前、后結果的比較
通過對比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在對車門上窗框與導向桿連接處進行局部加強后,節(jié)點最大位移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小,且前兩種工況下車門的扭轉剛度得到了明顯的提升,第三種工況下則不是很明顯。但綜合來說,改進后的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且經對該改進方案進行試制驗證,表明此方案確實切實有效地提高了車門扭轉剛度,成功解決了車門在量產后可能出現的晃動、漏風、漏水等質量問題。該改進方案的設計最終在車門批量生產中得到實施。
本文針對某越野車車門扭轉剛度不足的問題,提出了改進設計方案。利用HYPERWORKS軟件,建立了車門總成有限元分析模型,對不同工況下車門改進前、后扭轉剛度計算結果進行了對比與分析,結論如下:
(1)開模后車門局部結構有所變化,車門前后連接板結構更改(前為“I”型;后為“L”型),合理的設計上下部分連接板對整體剛度可能有較大影響。
(2)車門的承力點鉸鏈、門鎖均在下半部分,上半截窗框沒有這樣的支撐點,上半截窗框部位的剛度明顯比下部要低很多,因此在設計上下部分連接時,需要盡量提高窗框根部連接的剛度、強度,故根據實際情況,在導向桿與框體連接的根部增加了一個加強板。
(3)對比三種工況下車門改進前、后扭轉剛度計算結果,綜合來說改進后車門的扭轉剛度得到較為明顯的提升,為改進方案的確定提供了理論依據。
(4)經對該改進方案進行試制驗證,表明此方案切實有效地提高了車門扭轉剛度。
[1] 張繼偉,馬迅,郝琪.基于計算機模擬的車門扭轉剛度的分析及評價[J].湖北汽車工業(yè)學院學報,2007,21(2):5-7.
[2] OPBROEK E.Ultralight steel auto closures project[R].SAE,982308.
[3] 郝琪.基于計算機模擬的車門下沉剛度改進設計及模態(tài)分析[J].湖北汽車工業(yè)學院學報,2006,20(2):7-10.
[4] 馬迅.輕型客車結構剛度與模態(tài)的有限元分析[J].機械科學與技術,2002,21(1):86-88.
[5] 葉德濤.FEM技術用于車門設計的研究[J].拖拉機與農用運輸車,2006,33(4):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