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品德,李濤,李團結,歐陽秀珍
(1.國家海洋局南海工程勘察中心,廣東 廣州 510300;2.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廣東 廣州 510760)
沉積物的粒度分析對于研究沉積物的來源、運移機制,了解沉積環(huán)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沉積物顆粒大小受流水營力的控制,粒度分布特征受物源和沉積水動力環(huán)境控制。從沉積物的粒度特征中能提取沉積環(huán)境的有關信息,或進行沉積環(huán)境的辨識(Visher et al,1969;Friedman et al,1979;MeLaren et al,1985;張存勇 等,2009),而利用沉積物參數(shù)特征探討水動力環(huán)境使得定量研究沉積物粒度與水動力的關系成為可能(王偉等,2009;楊世倫,1994)。潮間帶是指大潮期最高潮位和最低潮位之間的海岸,其上生物資源豐富,也是人類經(jīng)濟活動較為頻繁的區(qū)域,對潮間帶沉積過程和沉積環(huán)境的研究對潮間帶資源環(huán)境的保護意義重大。本文綜合利用粒度參數(shù)特征、粒度分布和多元統(tǒng)計分析結果來探討川山—陽江海區(qū)諸海島潮間帶表層沉積物的運移方式和沉積環(huán)境。
川山—陽江海區(qū)位于東經(jīng)113°05′-111°25′,全區(qū)海島以基巖海島為主,面積在500 m2以上的海島164 個(據(jù)廣東省908 海島調查數(shù)據(jù)),多數(shù)海島分布在水深10m 以淺,研究區(qū)內海島處于熱帶至亞熱帶氣候帶,受東亞季風影響,屬季風性和海洋性氣候。流入海區(qū)的河流主要是漠陽江,此外還有一些短小的山溪河流。受廣東沿岸流西南行的影響,海水中懸沙量較高。潮汐類型屬不規(guī)則半日潮,潮差在1.12~1.48 m(廣東省海島資源綜合調查大隊等,1993)。潮流性質為不規(guī)則全日潮流,受海岸和海島地形影響,潮流運動形式多樣。
分析樣品來自川山—陽江海區(qū)上川島、下川島、大襟島、漭洲、盤皇島、海陵島和豐頭島等7個海島。2007年12月-2008年6月在7 個海島潮間帶上共布設42 條調查剖面,分別編號1-42,采集高、中、低潮表層樣品(每條剖面3 個樣品),共計126 個樣品,采樣剖面編號示意圖見圖1。沉積物樣品均用采樣勺采集,為保證粒度分析的有效性,所有沉積物樣品都在低潮剖面出露時采集,并控制在表層下0~10 cm 深度范圍內。室內分析流程如下:首先利用篩析法分析大于0.063 mm 的粗顆粒物不同粒級的含量,將小于0.063 mm 的細顆粒物置于燒杯中,加入15 mL 3%的雙氧水浸泡24 h,去除有機質,然后加入5 mL 3 mol/L 的稀鹽酸浸泡24 h,去除沉積物中的鈣質膠結物及生物貝殼,其后將樣品進行反復離心、洗鹽直至溶液呈中性為止。處理后的樣品經(jīng)超聲波振蕩分散后上機測試。粒度分析使用的儀器為英國Malvern 公司生產(chǎn)的Mastersizer 2000 型激光粒度儀,測量范圍為0.02~2 000 μm。粒級統(tǒng)一使用尤登—溫德華氏等比值粒級標準表示,中值粒徑(Md)、標準偏差(σi)、偏態(tài)(Ski)、峰態(tài)(Kg) 等粒度參數(shù)采用Folk—Ward 圖解法公式進行計算(Folk,1966;成都地質學院陜北隊,1978)。
圖1 川山—陽江海區(qū)海島潮間帶表層沉積物剖面編號
研究區(qū)沉積物的分類和命名采用Folk 等(1970) 的沉積物粒度三角圖解法對不含礫和含礫沉積物分別命名。根據(jù)Folk 沉積物分類結果,研究區(qū)潮間帶不含礫沉積物主要為砂和粉砂質砂;含礫沉積物主要為礫質砂,其次為含礫泥質砂和含礫砂。粉砂質砂主要發(fā)現(xiàn)于中潮帶和低潮帶,高潮帶沉積物類型基本為砂。含礫泥質砂和含礫砂主要發(fā)現(xiàn)于中潮帶和低潮帶,高潮帶主要沉積物類型為礫質砂(圖2)。
圖2 川山—陽江海區(qū)海島潮間帶表層沉積物福克分類三角圖
沉積物粒度參數(shù)的計算,F(xiàn)olk—Ward 公式物理意義明確,精確度很高,應用最為廣泛(Folk et al,1970;賈建軍 等,2002)。計算的結果表明(圖3) 研究區(qū)潮間帶表層沉積物陽江—川山海區(qū)表層沉積物中值粒徑介于-1.5? ~7.52? 之間,平均1.9?,大多數(shù)沉積物中值粒徑分布在1.5? ~3.5?之間,核心頻率位于2.5? 附近;沉積物分選系數(shù)介于1.23~11.13 之間,平均2.81,大多數(shù)沉積物分選系數(shù)分布在2~4 之間,核心頻率位于2.3 附近;沉積物偏態(tài)介于-1.16~1.22 之間,平均0.13,大多數(shù)沉積物偏態(tài)分布在-0.1~-0.3 之間,核心頻率在0 附近;沉積物峰態(tài)介于0.3~3.47,平均1.4,大多數(shù)沉積物峰態(tài)分布在0.4~1.8 之間,核心頻率位于0.5 附近。
川山—陽江海區(qū)海島表層沉積物的粒度頻率曲線以單峰態(tài)為主,雙峰態(tài)次之,剩余少數(shù)為三峰態(tài)。單峰態(tài)和雙峰態(tài)對應的概率曲線基本為三段式。其中三段式對應的沉積物類型主要有砂、粉砂質砂、礫質砂和砂質礫等;二段式對應的主要沉積物類型以砂、粉砂質砂和礫質砂為主。一段式對應的主要沉積物類型包括粉砂、砂質粉砂等。典型粒度頻率曲線與概率累積曲線見圖4。
三段式主要由躍移組分和懸移組分組成,普遍缺乏滾動組分,從躍移組分延伸的情況看,即使存在滾動組分,其含量一般在1%~2%以下;躍移組分具有明顯的兩段式特征;粗細兩段的截點位于4?~6? 之間;粗粒段的斜率明顯大于細粒段,即粗粒段分選比細粒段好。這反映了潮間帶雙向流沉積作用,粗粒段代表動力較強的漲潮流沉積,細粒段代表動力較弱的落潮流沉積(梁百和 等,1985)。懸移組分斜率明顯地小于躍移組分,其含量一般在10%以下,躍—懸移組分分界點一般位于6?~8? 之間。
兩段式主要由躍移組分和懸移組分組成,其截點變化區(qū)間較寬(一般介于2?~4?)。截點的大小可以反映搬運介質的擾動強度,強度高的在較粗粒度上發(fā)生截斷??偟膩碚f,從截點區(qū)間來看,調查區(qū)二段式曲線所對應沉積物搬運強度為中等。
圖3 川山-陽江海區(qū)海島潮間帶表層沉積物平均粒徑、分選系數(shù)、偏態(tài)和峰態(tài)頻率分布圖
一段式由單一的直線段組成,說明粒度分布為一個正態(tài)分布,故屬一種方式搬運,這種直線的斜度都小于50°,在寬的區(qū)間內延伸。本類曲線可能代表水速及密度均較大,全部沉積物均呈懸浮負載。
沉積物概率累計曲線反映了沉積物主要搬運沉積方式,以上川島、下川島和海陵島為例,上川島迎浪面潮間帶(剖面1-3,14,15) 沉積物基本為二段式,背浪面潮間帶(剖面4-13) 沉積物以三段式為主,少量一段式;下川島迎浪面潮間帶(剖面19-23) 沉積物二段式與三段式各占一半,背浪面潮間帶(剖面16-18,24,25) 沉積物以二段式居多,三段式略少于二段式;海陵島迎浪面潮間帶(剖面30-33) 沉積物以三段式居多,二段式少于三段式,背浪面潮間帶(剖面34-39) 沉積物大多數(shù)為三段式,僅少量二段式和一段式。各島迎、背浪面沉積物搬運方式的差異可能與海島地形地貌有關。如下川島迎、背浪面潮間帶沉積物搬運沉積方式基本一致,可能因為上川島有效地遮擋了以西南向為主的海流。海陵島與上川島背浪面潮間帶沉積物搬運沉積方式基本一致,可能因為這兩個島的背浪面都面向較大的海灣,水動力條件相似;而兩個島迎浪面潮間帶沉積物搬運沉積方式不同,可能因為上川島東面較大的海島—烏潴洲對西南向海流有阻擋作用。
不過,由于廣東省潮灘發(fā)育很窄,不能反映高潮帶、中潮帶和低潮帶的水動力以及沉積搬運方式空間上的變化。
2.4.1 聚類分析
為分析表層沉積物的粒級組成及其相互關系,對研究區(qū)海島潮間帶表層沉積物粒度數(shù)據(jù)進行了R型聚類分析和R 型因子分析。根據(jù)沉積物? 粒度聚類分析(圖5),14 個粒級基本可劃分為4 組:2?、<-1?~1?、3?~4? 和5? ~>11?。根據(jù)相關性又可以將粒徑分為兩組(表1):一組為細顆粒組分(5?~>11?),另一組為粗顆粒組分(<-1?~4?)。其中,細顆粒組分之間的相關性較大,該粒徑范圍代表粉砂和粘土;粗顆粒組分之間的相關性較小,該粒徑范圍代表礫石和砂。此外,粗顆粒與細顆粒組分之間的相關性也較小。
推測粉砂和粘土為沉積物中的懸移(包括遞變懸移和均勻懸移) 組分,系弱水動力沉積的產(chǎn)物,含量較穩(wěn)定,因此相關性也很大。礫石和砂為沉積物中的推移組分,在機械搬運和沉積作用過程中,一般呈側向加積,系較強水動力沉積的產(chǎn)物,可能由于海灘受海水作用而被擾動,再沉積過程中,粗粒物質來不及分異,而混雜在一起,含量變化較大,因此相關性也較小。
圖4 湛江海島潮間帶表層沉積物典型粒度頻率曲線與概率累積曲線
2.4.2 因子分析
對研究區(qū)海島潮間帶表層沉積物粒度數(shù)據(jù)進行R 型因子分析(表2),結果表明因子1 特征值比例占49.89%,因子2 特征值比例占16.88%,因子3 特征值比例占14.39%,因子4 特征值比例占7.84%;前4 個因子特征值比例累計占89%。
因子1 主要由5? ~>11? 的正載荷組成,該粒徑范圍對應粉砂和粘土組分;因此,因子1 在粉砂和粘土上有較大的正載荷。從因子載荷圖(圖6)上來看,該粒徑范圍以懸移沉積為主,包含了均勻懸移和遞變懸移沉積。
因子2 主要由0?~1? 的正載荷和3? 的負載荷組成,該粒徑范圍對應粗砂和中砂組分;因此,因子2 在粗砂上有較大的正載荷,在中砂上有較大的負載荷。從因子載荷圖(圖6) 上來看,正載荷代表以推移沉積為主,負載荷代表以躍移沉積為主。
圖5 川山—陽江海區(qū)海島潮間帶沉積物粒度R 型聚類分析
表1 川山—陽江海區(qū)海島表層沉積物各粒級相關系數(shù)
表2 川山—陽江海區(qū)海島潮間帶表層沉積物粒度方差極大旋轉因子載荷
因子3 主要由<-1? 的正載荷組成,該粒徑對應礫石組分,因此,因子3 在礫石上有較大的正載荷。從因子載荷圖(圖6) 上來看,該粒徑范圍以推移沉積為主。
因子4 主要由4? 的正載荷組成,該粒徑對應于細砂組分;因此,因子4 在細砂上有較大的正載荷。從因子載荷圖(圖6) 上來看,該粒徑范圍以躍移沉積為主。
分析表明,5?~>11? 組分僅由單個因子(因子1) 控制,該粒徑范圍對應細顆粒物,在沉積物中含量穩(wěn)定,沉積物沉積方式單一。<-1?~4 組分由多個因子(因子2-因子4) 共同控制,該粒徑范圍對應粗顆粒物,組分混雜,在沉積物中含量不穩(wěn)定,沉積物沉積方式多樣。因子3 和因子4 各代表一種沉積方式:推移和躍移,因子2 則代表兩種搬運方式的結合。從因子所對應的粒徑來看,沉積物中最粗的組分只能通過推移方式沉積,而較粗的組分則能以推移和躍移兩種方式沉積。
(1) 粒度概率累積曲線反映出3 類水動力環(huán)境:第一類曲線為三段式,搬運方式包括懸移和躍移,躍—懸移分界點為6?~8?,由于潮間帶雙向流沉積,根據(jù)水動力強弱,分為兩段,截點為4?~6?;第二類曲線為二段式,搬運方式包括懸移和躍移,躍—懸移分界點2?~4?,反映的沉積物搬運強度中等;第三類曲線為單一直線段,水動力強,僅懸浮一種搬運方式。第一、二類曲線代表強、弱水動力共同作用的沉積;第三類曲線為單一強水動力沉積。
圖6 川山—陽江海區(qū)海島潮間帶表層沉積物粒度因子載荷圖
(2) 粒度R 型聚類分析結果表明弱水動力沉積的細顆粒物含量穩(wěn)定,不同粒級間相關性大;強動力沉積的粗顆粒物由于海水擾動,含量變化大,不同粒級間相關性小。
(3) 從粒度R 型因子分析來看,因子1 由5?~>11? 的正載荷組成,以懸移為主;因子2 主要由0?~1? 的正載荷和3? 的負載荷組成,正載荷代表推移,負載荷代表躍移;因子3 由<-1? 的正載荷組成,以推移為主;因子4 由4? 的正載荷組成,以躍移為主。因此,懸移對應的粒徑為5?~>11?;推移對應的粒徑為<-1?~1?;躍移對應的粒徑為2?~4?。
Folk RL,1966. A review of grain-size parameters. Sedimentology,6:73-97.
Folk RL,Andrews PB,Lewis DW,1970.Detrital sedimentary rock classification and nomenclature for use in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13:937-968.
Friedman GM,1979.Address of the retiring presid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dimentology:difference in size distributions of populations of particles among sands from various origins.Sedimentology,26:3-32.
MeLaren P,Bowles D,1985.The effects of sediment transport on grainsize distributions.Journal of Sedimentary Petrology,55:457-470.
Visher GS,1969. Grain size distributions and depositional processes.Journal of Sedimentary Petrology,39:1074-1106.
成都地質學院陜北隊,1978.沉積巖(物)粒度分析及其應用.北京;地質出版社.
廣東省海島資源綜合調查大隊,廣東省海岸帶和海涂資源綜合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1993.廣東省海島資源綜合調查報告.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3.
賈建軍,高抒,薛允傳,2002.圖解法與矩法沉積物粒度參數(shù)的對比.海洋與湖沼,33(6):577-582.
梁百和,吳華新,朱素琳,等,1985.珠江口外西側海島沿岸表層砂質沉積的粒度分布特征.海洋通報,4:30-35.
王偉,李安春,徐方建,等,2009.北黃海表層沉積物粒度分布特征及其沉積環(huán)境分析.海洋與湖沼,40(5):525-531.
楊世倫,1994.長江口沉積物粒度參數(shù)的統(tǒng)計規(guī)律及其沉積動力學解釋.泥沙研究,3:23-31.
張存勇,馮秀麗,2009.連云港近岸海域沉積物粒度空間分布特征及其分析.海洋學報,4:120-127.